E时代会计信息化教学现状
来源:中国会计报 更新时间:2014-09-19

会计信息化本科教学在我国已有长达20多年的历史。综观会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虽然获得不少成绩,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会计信息化应当作为一种重要的财务技能被广大财务人员所掌握。

目前,许多高校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但对于会计信息化的本科教学,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对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要求之间尚存在着明显差距。《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对财务人员的会计信息化能力等方面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的三大特点

一是综合性。会计信息化是一门在手工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来处理会计信息的新兴学科。它既要应用会计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又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使得使用者不能通过部分认识整体,具有学科的复杂性。

二是边缘性。会计信息化是大量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起来的综合性课程,而计算机技术又处于实时的更新换代之中。随着软件的更新换代和会计信息化的边缘性特征,会计信息化课程也必须保持经常性的版本更新。

三是多层次。会计信息化既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软件实际应用,又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开发、设计与维护等三大方面的体系,教学过程体现多层次的特点。

教学现状相对滞后

在我国,会计信息化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登上历史舞台,并于2005年正式替代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在2009年指导意见出台后,会计信息化在全国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的今天,学术界对于高校会计信息化专业设置及其培养目标、《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普及推广、会计信息化教学需要达到何种水平以及相关课程如何调整和改革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也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会计信息化实务发展的需要。

此外,在高校会计信息化实验设施配备方面,部分高校还存在着教学设备简陋落后、实验书籍资料缺乏以及实验室不足等问题。

部分高校虽然配备了现代会计信息化教学所需的多媒体教室和网络实验室等基础设施,但由于会计信息化教学师资缺乏,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实验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亟待改进的三大现实问题

随着现代化教学成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会计信息化必将成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审计学和会计学等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必将对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财会类专业课程教学产生进一步影响。

会计信息化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级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中会计信息化教学问题的研究,找出主要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一是教学思想相对陈旧。

我国会计信息化教学思想及认识普遍停留在以往的会计电算化阶段上。实际上,会计信息化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发展而产生的,是为了支持企业管理和决策,充分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效率和增值性。而会计电算化则主要是为了提高财务人员工作效率而注重会计核算业务、强调财务会计处理及报告。这两者之间有着显著差异。

目前,在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中,《会计电算化》课程始终占据着财会类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够改变,我国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二是教学模式落后。

在对会计信息化教学理论缺乏充分研究的当下,会计信息化教学思想的错位,也通过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表现出来。

会计信息化教学应当侧重于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会学生会计信息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应当加强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会计信息化的能力。这些能力,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实践运用才能领会、获得和提高。而这一切都决定了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必须以实践为主,强调教学互动。

目前,多数高校专科阶段会计信息化教学一般是沿袭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内容也只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既定内容,而且往往多年一成不变。学生则一味依赖教材和教师,只要能够接受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既定实验项目就万事大吉,自身缺乏足够思考,其会计信息化实践与运用能力发展受到了极大妨碍,会计信息化教学自然也失去了应有效果。

三是师资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财会类专业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力量明显匮乏。由于目前我国设置会计信息化方向本科和研究生的高校很少,能培养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有限,高校在短期内难以获得足够的会计信息化师资力量进行补充。迫于教学需要所带来的压力,在高校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专业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是“半路出家”。

因此,建议高校应该在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根据现实的需要对传统会计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调整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