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改改领导名字就成了新闻;敏感新闻“周末见”或半夜鸡叫,让公众猝不及防;互动回复“一招鲜”,“您好,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的”成“万能回复”……一些基层政府网站信息发布频频被爆出乱象。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政府网站,尤其是基层政府网站在运行维护及信息发布方面,的确存在诸多问题。
记者盘点了政府网站的乱象,的确是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炒剩饭”的报道层出不穷,甚至成为一种潜规则;“孪生报道”也频频出现,考验着公众的承受底线;网站“开天窗”或不更新的事情,也是屡屡被曝光;至于敏感题材,则往往周末出现或半夜三更出现,令人猝不及防……政府网站的乱象,折射的是政府部门服务意识的缺失。
政府网站设置的初衷,显然是为了提供一个信息公开与沟通的渠道,如今在一些地方,这却有沦为摆设的嫌疑,这的确是有问题的。政府网站沦为摆设、“停机”了,就意味着政府信息公开得不够完善与彻底,也意味着与民意的互动,同样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就此来说,一些政府网站“停机”,说明其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存在,其现实的价值与意义已经大打折扣。
政府网站的乱象,折射的是一些领导的为民服务意识不强。众所周知,网站的工作人员,往往是级别较低的公职人员,面对各种权威的信息,他们要想发布,也得“领导审核”,领导这一关不没过,他们肯定不敢发布;面对民众反馈的各种信息,他们也只能回复一下、反馈一下,要想解决,同样得靠有相关权力的领导来解决。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些政府网站的乱象,不过是领导意志的一种间接反映——领导有怎样的意志,政府网站就会呈现怎样的形态。
在这样的环境下,责备或苛求网站的工作人员,显然没有抓住重点。只有一些领导重视信息公开、民情表达了,才会重视网站的运营。但是,领导干部行政意识的转变,很难是一种道德自觉,这就需要转变政绩考核的方式。一直以来,对官员的考核,往往局限于系统内部,外部的民意最多作为参考,这样的方式,无疑是需要纠正的,那在政绩考核中吸纳更多的民意,显然应该提上议程。
政府网站“停机”,行政意识当缴费。只有政绩考核方式吸纳民意,领导官员才会重视与民沟通,政府网站的乱象,也才会迎来转机。希望频频爆出的基层政府网站乱象,能够成为执政者为民服务的警示符,时刻提醒他们要注意为民服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