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认为,禅城“一门式”改革是民生电子政务服务的创新
禅城区委书记刘东豪表示,“一门式”改革,就是要“化繁为简”,让群众办事更方便快捷
改革出发点
从百姓需求出发,注重群众办事体验,给予办事者充分尊重
改革思路
“化繁为简”,将政府部门间复杂的内部运作在后台消化,让企业、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
改革目标
建立大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让企业、群众办事更方便、快捷,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改革难点
在于后台的协调处理能力,要求对目前条块分明的部门架构进行重新梳理
从9月1日起试运行的禅城区“一门式”行政服务改革(以下简称“一门式”改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9月19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来到禅城,调研“一门式”改革情况。
汪玉凯表示,在我国行政审批简政放权大改革的背景下,相比全国其他地方的改革实践,禅城“一门式”改革在体系设计、内容设置、流程再造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其改革思路和做法具有放大效应和推广价值。
禅城区委书记刘东豪陪同调研时表示,“一门式”改革的设计思路,就是要“化繁为简”,将政府部门间复杂的内部运作在后台消化,让群众只要符合办事条件、只要进一道门、在一个窗口,就能把事办好。
“一门式”可成为
电子政务服务新标杆
9月19日,汪玉凯来到禅城,调研“一门式”改革的推进情况。
调研过程中,汪玉凯高度评价了禅城“一门式”改革。他说,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主要集中在办公自动化和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方面,面向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建设重视不够,应用系统也相对较少。禅城不是特区,没有特殊政策支持,能借鉴上海经验,积极主动推行“一门式”改革,一方面这与国家简政放权的大趋势相适应,另一方面,它借鉴了上海经验,但在体系设计、内容设置和流程再造以及数据流转和共享上实现了超越,是中国民生电子政务服务改革方面的一种创新。其做法具有可复制性,具备放大效应,有向更大范围推广的价值,有望成为电子政务服务方面的新标杆。
“—门式”受理事项将增至318项
据介绍,禅城“一门式”改革9月1日起试运行以来,在祖庙、石湾两个镇街行政服务中办理业务已超过6000件,受理事项扩大了3倍,办事人平均等候时间从10~15分钟缩短到5~10分钟,约1/4事项实现当场办结,获得市民点赞。
禅城“一门式”改革第一阶段纳入“一门式”受理的镇街事项有192项。为更加方便市民办事,按照“能下放就下放”的原则,这一数字还将增加,国庆前另有126个事项将纳入其中,涉及社保、出入境、车检等业务,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的业务。国庆后,纳入“一门式”受理的镇街事项将增加到318项。
记者获悉,第二批126个事项也是最后一批进入镇街中心的事项,年底此项改革将向全区推广,覆盖整个禅城。
“—门式”改革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调研过程中,刘东豪阐述了禅城“一门式”改革的出发点、改革思路、改革目标及改革难点所在。
刘东豪介绍,禅城“一门式”改革以老百姓的需求为出发点,更加注重群众需求导向和群众办事体验,给予办事者更充分的尊重。这是禅城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好实践和体现。
“把繁杂留给自己,把方便带给群众。”刘东豪表示,“一门式”改革的设计思路,就是要“化繁为简”,将政府部门间复杂的内部运作在后台消化,让群众只要符合办事条件、只要进一道门、在一个窗口,就能把事办好。“方便、快捷,就像智能手机一样,它里面有很多软件,但用户不用知道后台系统是怎么运作的,只需点点界面就能让它为你服务。”
作为一项远期目标,禅城“一门式”改革依托信息化手段,将通过对各类数据进行记录、沉淀和共享,建立起禅城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行为的“大数据”,为政府做好决策提供更为精准的依据,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此外,“一门式”改革也是禅城区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内在要求与突破口,希望通过一门式改革,为资本、投资、人才落户禅城打开一扇窗。
“一门式”改革是行政审批的一种流程再造,可以让市民办事时少跑腿、少等候、不求人。刘东豪说,“一门式”改革进程中的难点,不在于技术上的系统设计,关键在于后台的协调处理能力,它要求对目前条块分明的部门架构进行重新梳理,“说到底,就是要求部门把拽在手里的那点权力拿出来,放到阳光下,使它更公开、更透明,就像洗青菜一样,要把一条条青菜洗干净,不能掺杂一丁点沙子,这样才能放心煮,放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