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电子政务的“智慧神经”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4-10-07

【摘  要】 中国IT业界最火爆的话题之一就是物联网。它基于众多行业与地方的多年探索、大胆实践与务实工作,得益于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的应用推动,这为物联网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社会基础。本文浅析物联网的内涵,融合和创新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物联网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物联网与电子政务对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影响,以及探索中国电子政务的物联网之路。


【关键词】 物联网;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策略

1 引言

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沿,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科学技术是推动这场变革的重要动力。信息网络产业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传感网和物联网方兴未艾。物联网将会是引领中国发展的一个新机遇。回顾过去几年,中国 IT业界最火爆的话题之一就是物联网。它基于众多行业与地方的多年探索、大胆实践与务实工作,得益于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的应用推动,这为物联网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而让“物联网”真正“火”起来的是美国的“智慧地球”战略。2008年11月,IBM对外公布了“智慧地球(Smart Planet)”战略,提出在信息文明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人类将实现智能基础设施与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实现IT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从而以科学和智慧的方式对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实施管理。2009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后,明确提出新能源和物联网是振兴美国经济的两大武器,并将物联网发展提升为美国国家战略,纳入其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中。[1]

近几年,在我国,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等问题;明确提出了“感知中国”的理念,自此物联网提到国家议事日程。政治领袖的高瞻远瞩、战略胆识与及时指引,瞬间点燃了神州大地蕴藏着的星星之火,它必将成为燎原大火,助推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浅析物联网的内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作为新兴的概念,目前尚未有全球明确公认的标准定义。国内通常认为物联网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从物联网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

物联网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achine To Machine,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结构复杂,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感知层,承担着信息的采集(通过智能卡、RFID电子标签、识别码、传感器等);其次是网络层,承担信息的传输(无线网、移动网、固网、互联网、广电网等)、第三是应用层,完成信息的分析处理和控制与决策,以及实现或完成特定的智能化应用和服务任务,以实现物/物,人/物之间的识别与感知,发挥智能作用。

物联网连接范围远远大于互联网,它扩大连接到物品,实现物物(也包括人)相连,形成一个连接万亿个物品(设备)和数亿人的无比庞大的数据库,采集和存储着物理与虚拟的海量信息,通过分析处理与决策,完成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控制指挥的智能演化,实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物联网绝非一个单纯的网络概念,它更像一个融合着各种应用与服务的庞大社会信息化系统。

物联网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基础上,是为改善民生、惠及百姓、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服务的,所以,当今物联网的重点与切入点是在近十年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要全力支持并加快制定各相关标准,重点放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引导和开拓各类应用,重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使物联网服务于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推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3 物联网在国外

据统计,物联网现阶段的主要形式M2M在2009年全球运营商的业务收入约为15亿美元。而从全球市场的数据分析,预计到2010年M2M市场规模将达到2234亿美元。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连”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仅仅是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美元。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信息技术产业。

3.1 产业现状

目前国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各国齐头并进,相继推出区域战略规划

当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于技术研究与试验阶段:美、日、韩、欧盟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U-Japan”、”U-Korea”、”物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

2009年1月,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与美国工商领袖的”圆桌会议”上,IBM公司CEO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即把传感器放到电网、铁路、桥梁和公路等物体中,能量极其强大的计算机群,能够对整个网络内部人员和物体实施管理和控制。这样,人类可以更加精确地利用动态实施的方式管理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达到”智慧”状态。

2009年5月7、8日,欧洲各国的官员、企业领袖和科学家在布鲁塞尔就物联网进行专题讨论,并作为振兴欧洲经济的思路。欧盟委员会信息社会与媒体中心主任鲁道夫·施特曼迈尔说:”物联网及其技术是我们的未来”。2009年6月欧盟发布了新时期下物联网的行动计划。

日本和韩国分别提出了”U-Japan””U-Korea”的计划和构想。”U”来自拉丁文”Ubiquitous”意为”无所不在”。日本将物联网列为国家重点战略之一;韩国出台了《基于IP的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2. 基础性关键技术RFID,成为最关注技术

2008年全球RFID市场规模已从2007年的49.3亿美元上升到52.9亿美元,这个数字覆盖了RFID市场的方方面面,包括标签、阅读器、其他基础设施、软件和服务等。RFID卡和卡相关基础设施将占市场的57.3%,达30.3亿美元。来自金融、安防行业的应用将推动RFID卡类市场的增长。2010年以来,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物联网产业发展等利好因素推动,全球RFID市场也持续升温,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预计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RFID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多,人们对RFID产业发展的期待也越来越高。目前RFID技术正处于迅速成熟的时期,许多国家都将RFID作为一项重要产业予以积极推动。

3. 各组织纷纷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竞争日益激烈

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际电工委员会)在传感器网络、ITU-T(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在泛在网络、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在物联网、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在近距离无线、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在IPv6(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的应用、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在M2M(机器与机器)等方面纷纷启动了相关标准研究工作,竞争日益激烈。

3.2 发展趋势

在当前物联网发展进程中,技术趋势呈现出融合化、嵌入化、可信化和智能化的特征,管理应用趋势呈现出标准化、服务化、开放化和工程化的特征。

1. 应用大规模普及,即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产业

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在其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等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带来巨大的产业集群生产效益。6月22日在上海开幕的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指出,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美元级新兴产业。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到500亿个。[2]

2. 欧美市场将引领全球RFID产业发展

2010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物联网产业发展等利好因素推动,全球RFID市场也持续升温,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预计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12亿美元。其中,欧美市场领先全球,是当前主要的区域市场。

从垂直市场发展来看:飞利浦、西门子等半导体厂商基本垄断了RFID芯片市场;IBM、HP、微软等国际巨头抢占了RFID中间件、系统集成研究的有利位置;Alien、Intermec、Symbol等公司则提供RFID标签、读写器等产品及设备。

从技术标准制定来看:目前,国际上基本形成了RFID五大标准组织,分别代表了国际上不同团体或者国家的利益。

从具体应用推广来看:欧美地区技术应用较成熟。美国的RFID应用已经从军事应用为主,向交通、车辆管理、身份识别和仓储管理等领域延伸;欧洲地区德国、英国、法国和荷兰等RFID产业发展领先国家在交通、身份识别、物资跟踪等领域也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4 物联网在中国

4.1 发展现状

我国对传感网发展高度重视,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我国物联网研究没有盲目跟从国外,而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应用需求,开展物联网基础标准体系、关键技术、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以应用为牵引的特色发展路线,在技术、标准、专利、应用与服务等方面接近国际水平, 使我国在该领域占领价值链高端成为可能。

在标准方面,2007年我国率先启动了传感网标准化制定工作。2008年,首届ISO/ IEC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大会在我国举办,会议上我国代表ISO/ IEC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作总体报告,提出了传感网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协同架构等代表传感网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并获得了标准组成员国的认可。

在专利方面,根据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数据库和德温特世界专利数据库资料的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内申请的关于传感网的专利数是378件,基础和核心专利分别是10项和211项,分别占整个比重的2.6%和55. 8%,而外围专利为157 项,占整个比重的41.5%。我国物联网领域的专利分布状况与国外情况类似。

在技术方面,自1999年起,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高校和部分企业在传感网、物联网的许多技术领域已开展科学研究、产业化攻关,支持了从传感器、信号传输、信息处理、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等多方面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发表论文,发展现状。

在应用发展方面,物联网已在我国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环境监测、智能电网、农业等行业得到初步的规模性应用,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如智能交通中的磁敏传感节点已布设在美国旧金山的公路上;周界防入侵系统水平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面向个人用户的应用已初步展开,如中科院与中移动集团已率先开展紧密合作,围绕物联网与3G 的TD 蜂窝系统两网融合的路线,积极推动物物互联的新业务,寻求3G 业务的全新突破。[3]

4.2 存在问题

我国拥有发展物联网行业的基础及行业优势,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技术、标准、产品以及市场尚不完善, 物联网处于技术研发与应用试验的交接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发表论文,发展现状。

1. 物联网的政策和法规

物联网不是一个小产品,也不只是一个小企业可以做起来的。它不仅需要技术,更牵涉到各行各业,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立法需要走在前面,制定出适合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以保证其正常发展。因此对于复杂的物联网,必须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更要有专门的人和机构来研究和协调,物联网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2. 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有一件解决得非常好的事情,就是标准化问题,全球进行传输的协议TCP/ IP 协议、路由器协议、终端的构架与操作系统等都解决得很好,可方便地实现上网。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传感、传输、应用各个层面会有大量的技术出现,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因此,尽快统一技术标准,形成一个管理机制,这是物联网马上就要面对的问题。如果大量的专用网相互无法联网,各行其是,就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不能形成整合的商业模式、更不能降低研发成本,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3. 管理平台的形成

我们常说到感知,其实感知的技术由来已久,虽然未必成熟,但是开发起来并不难。发表论文,发展现状。物联网的价值在于网,而不在于物。传感是容易的,但是感知的信息,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就不能进行管理和整合, 这个网络就没有意义。因此,建立一个全国性、庞大的、综合的业务管理平台, 收集各种传感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地管理和有指向性地传输,才是一个大问题。发表论文,发展现状。一个小企业可以开发出传感技术、传感应用,但是它没有办法建立起一个全国性、高效率的网络。没有这个管理平台,各自为“网”的结果一定是效率低、成本高、难发展、无前途。

4. 安全体系的建立与形成

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植入这个芯片的产品,有可能被任何人进行感知,对于产品的主人而言,有这样一个体系, 可以方便地进行管理。发表论文,发展现状。但也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其他人也能进行感知,比如产品的竞争对手。那么如何做到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为我所用,却不被别人所用,尤其是不被竞争对手所利用,这就需要在安全上下功夫,形成一套强大的安全保障体系。

5. 应用的开发

物联网的价值不是一个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必须由各个行业参与共同应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应用、也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必须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有价值地开发。应用开发不能仅依靠运营商和应用物联网的企业,因为运营商和技术企业都无法理解行业的要求和具体的特点。为了提高我国物联网研究的核心竞争力,避免知识产权问题成为传感网、物联网研究发展的瓶颈,标准、核心技术及产品开发迫在眉睫。

6. 物联网规模性和流动性

如果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若只在1 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4]

4.3 发展规划

1. 制订发展规划,全面思考布局

中国物联网的发展首先需要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这是确保其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关政府和行业部门要接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抓紧研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发挥好规划的引导作用、发表论文,发展现状。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MEMS、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超高频RFID、有源RFID和RFID中间件产业等,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

2. 加强合作,加大扶持力度,实现突破

加强物联网的国际合作、政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和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一方面,各级政府本身要从财政上加大资金投入量,为物联网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出台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为物联网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发挥调控与引导作用,特别是积极引导社会上更多的企业与科研单位把资金和技术投入到物联网研究推广上面,推动物联网短期内在我国形成规模并产生示范效应。

3. 重点实施专项,促进规模化

实施重点应用领域的重大专项,以促进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还必须建立一批重点应用领域的重大专项,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通过“局部试点、垂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来带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 加强主管部门协调与互动

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开创具有中国国情的物联网商业模式。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强的交叉性,但这些行业分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结合我国实际,才能有效地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

5. 加强产业链合作,实现相互融合

加强产业链的合作,提升产业链之间的相互融合程度,提高资源共享水平。物联网所需要的自动控制.信息传感、射频识别等上游技术和产业已经成熟或基本成熟,而下游的应用也以单体形式存在。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共同努力,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和跨专业的联动,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共同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5 应用于电子政务的物联网

电子政务虽然核心是政务,但一定是基于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之上的。信息通信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会给传统的政务服务带来创新的力量。物联网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技术、GPS定位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海量信息存储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等,物联网连接的是物理感知域,具有信息感知和协同处理的功能,可应用于监控、预警和指挥等系统。因而物联网的应用能够提升政府部门在公共安全、公众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实时感知和智慧处理的能力。因此说物联网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电子政务创新的“智慧神经”。

5.1 环境和安全监测领域

国内外已经有了众多环境与安全监测物联网的应用案例,在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公共安全等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

1. 国外案例应用

美国“大鸭岛”生态监测、GE开发感应器检测空气中化学物质、美国Material Technologies公司开发的裂缝诊断传感器系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应用、Fleet Mind RFID系统实现垃圾收集自动化、澳大利亚蟾蜍的分布监测、加拿大废弃针管的RFID芯片应用、韩国的大气管理服务系统等等。

这里我们重点说说美国的“CitySense”环境污染检测项目。这个项目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哈佛大学、BBN公司和剑桥城联手打造,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城无线传感器网络。该项目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城实施。2011年前,研究人员在路灯上安装了100个无线传感器。每个节点都含有一个内置PC机、一个无线局域网界面和各种用于监测气候状况和空气污染物的传感器。CitySense可以报告整个城市的实时监测数据,其收集数据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因此,政府部门得以更全面、更准确、更迅速地了解城市环境的污染情况,为其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和科学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2. 我国案例应用

物联网在环境和安全监测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引起了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国家重点关注的一些公共安全领域,我们已有不少成功实施的案例。

例如,在环境监测领域,宁波北仑区建立的针对河流、水库、空气质量、道路噪声、汽车尾气、市容绿化实时监测的全区覆盖传感网综合监测系统,成功将相关监测信息发布到北仑区政府网站。无锡太湖水体监测物联网已通过测试,形成小规模应用,为将物联网全面应用于太湖环境监测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防入侵领域,基于中科院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网络技术,打造第三代机场周界防入侵技术,为机场周界防入侵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在上海浦东机场得到成功应用。

在生产安全管理领域,煤炭行业的基于RFID技术的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一旦发生事故,系统数据还可作为政府部门制定应急救援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危险品流通管理领域,通过产品加贴RFID标签,实施烟花爆竹流向登记跟踪,能够有效打击、防范非法烟花爆竹的流通和销售。

总体而言,物联网应用已逐渐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们的应用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规范化、体系化、智能化水平仍有待提升。要充分发挥电子政务“智慧神经”的作用,需要我们进一步从业务需求、创新服务、产业培育多方面切实推进物联网的电子政务应用。[9]

5.2 社会服务领域

1.加快政府公共服务智能化

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管理等新技术整合改造重大电子政务外网和便民服务系统,重点提升全省网上办事大厅(含公民专属网页和法人网页)、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市场监管体系相关系统等综合政务信息平台服务能力。

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应用大数据相关技术,建设政务支撑平台,挖掘社会服务需求,开展大数据应用,促进政府公共服务个性化和政府决策智能化。建立全省应急系统物联网应用体系,拓展省应急平台应用,强化灾害信息自动采集、预警信息自动发布及应急处置智能方案生成功能。在公安、路政、消防、工商、社保、环保、旅游、应急管理等领域推广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

2.推动物联网在社会民生服务领域应用

发展智慧民生服务,实施智慧校园示范工程,开展智慧教室、电子书包、在线学习、远程教育等应用。建设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基于物联网的健康检测与实时监护、远程医疗、食品药品监管等示范应用。建设全省集中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推进“社会保障卡”和“居民健康卡”功能对接、信息共享、应用整合。发展智慧旅游,建立省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省旅游刷卡无障碍支付环境。推进基于物联网的档案、图书管理系统建设。拓展移动支付及IC卡小额金融支付应用。推广智慧社区便民服务,深化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智慧菜篮、互动电视等智慧应用,推动水电、燃气等家庭能源物联网监控节能。

5.3 城市管理领域

以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依托打造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模式,不仅是当今经济社会与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全面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向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方向转变。

物联网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不同业务领域中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处理再到综合运用的问题,成为改善现代生产、生活以及实现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物联网在城市安全运行与管理领域的应用逐渐兴起,并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成为信息采集和执法管理的重要手段。

1. 北京城管物联网平台初步完成云到端基础架构

北京城管物联网平台是北京市的首批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于2012年10月率先建成并投入运行。该平台的初步设计工作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承担,设计基于物联网技术和创新2.0的理念,旨在促进政府管理形态、城市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功能上推进城管日常业务的高效化和智能化,同时在重大节庆环境保障和极端天气及突发事件情况下的应急指挥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平台充分运用物联网感知手段,在整合视频监控探头、车载GPS、车载视频、工地噪音感知、无线数字集群、执法城管通等感知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智能分析和态势预警,并且建设完成了北京城管新一代指挥中心,规划构建了北京城管云,并完成了面向市民的“我爱北京”市民城管通与面向执法队员的“执法城管通”移动应用平台的建设,初步完成了云到端的智慧城管基础架构。

2. 物联网技术是实现业务提升和开展公众服务的有效手段

北京城管物联网平台通过基于创新2.0的城管地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以用户为中心的城管执法业务和公共服务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中。通过96310热线、城管门户网站、执法城管通、市民城管通、新浪微博、政务维基系统等众多渠道,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共建、共享、共治提供参与的平台。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3S技术、基于位置服务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城市管理与服务资源的高效组织,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公众三方协同创新,实现政府、市场、社区居民的互动,通过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促进便民服务形式的提升。

物联网工程和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需要完备的第三方服务作保障,来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层层把关,通过项目前期的规划设计、方案验证以及后期的验收测试,确保实现项目的设计功能,从而达成预期的建设目标。北京城管物联网平台项目通过第三方设计和测试保障工程的实施,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落地,从而促进了首都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9]

6 物联网与电子政务对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影响

6.1 创新是电子政务新模式的方向

1. 行政组织功能的多元化

政府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和实施将改变传统行政组织由过去一元的管理功能向服务、管理、消费三种功能并存转化。具体表现在:一是就行政组织的服务功能看,在主体角度上,改变了服务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保证了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在客体角度上,提高政府及其服务的可接近性和易获得性,确保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非排他性,使政府信息真正具有社会公共性质。二是就政府组织的管理功能看,通过网络获得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的社会信息,由政府建立大型的专门数据库,在行政决策、政府指令传递、调控管理中发挥作用,使行政组织的管理功能具备了现代化、高效化的基本要求。三是就政府组织的消费功能看,在信息网络的全面支持下实现政府采购的国际化,使政府公共消费功能得到更加全面地发挥,不仅节省了时间、精力和财力,也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操作环节所产生的麻烦。[5]

2. 行政组织形式的扁平化

物联网及电子政务对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最为深远的影响就是改变传统“金字塔”式组织形式为扁平的组织形式,从而缩减中间管理层,达到精简机构的目的。在传统的政府机构中,中间管理层是信息通讯技术落后的产物,它的存在既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造成了信息的严重失真。物联网及电子政务的出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加强操作执行和高层决策层的直接沟通,通过办公自动化,使高层决策层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中间管理层由此将逐步缩减以至最终被取消。另一方面,物联网及电子政务,由于其技术条件的支持,使管理者和其下属可以随时方便快捷地了解对方状态和意图,使一个管理者能够知道更多的下属人员,增宽管理幅度。

3. 行政组织运行程序的公开化

政府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信息,扩大公众知情权有利于政府接受公众监督,减少权力滥用,促进勤政、廉政建设。此外,公众可通过网络这一便捷手段,如电子民意调查、电子投票电子信箱等与政府沟通,参与政府决策一方面,政府能集思广益,促进决策科学化,提高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公众可在网络上实现自己的权利, 增强参与意识和参政兴趣,从而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网络是信息公开的重要载体,电子政务是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通过发展物联网及电子政务,促进政务公开,打破政府对信息的垄断,使暗箱操作成为过去,公开透明的民主行政方式得以扩展。

6.2 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影响

1. 推动政府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物联网及电子政务可以有效消除传统政府领导方式的弊端 政府动力结构由控制型向参与型和自主型转变。

首先是物联网及电子政务可以优化政府工作流程,从而使得政府机构设置更为精简合理,并使政府运作公开透明,遏制暗箱操作人治大于法治等现象再者,物联网及电子政务使得政府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互联共享成为可能,也使得这些资源得到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从而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和重复建设。另外,政府可以通过自身媒介以及各种组织的专门数据收集公司获得大量的信息,从而支持政府进行正确的决策,对国家和公民实行有效管理。

物联网及电子政务使政府工作人员不再像严格的等级制度中的一台机器那样,他们是网络中的知识贡献者决策点或关节点,他们将更多地依据自己对民众需求或管理实践的判断,发表见解或采取行动,推进政府管理实现“从物到人”的转变,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2. 有助于公众最大限度地参与行政决策

从行政生态学角度看,政府要保护行政生态平衡,就必须有效地吸引外部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加工和转换,向社会输出政策产品和公共服务。但在传统行政体制下,这一转换和输出过程处于幽暗状态,只有政府甚至是个别行政区长官知道,制度运作为某些人操纵,公众只是被动地服从政府的决定,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政府在网上通过自己的网站提供除保密外的大量的公共信息,在网上发布公告,公布政府的法规和政策、领导人的基本情况政府的行为倾向,特别是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前在网上公布,让公众广泛参与讨论,经过反复充分地博弈,最后作出决策。这将使政府决定和行为暴露于阳光之下,可以大大限制暗箱操作的空间,减少权力滥用的可能。这既充分体现了政府活动的透明度和权威性,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6]

6.3 对执政效率的影响

1. 延伸与增强政府的信息能力与决策能力

通过物联网及电子政务,行政组织便可直接快捷地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信息,更加有利地支持了正确决策的作出,提高了政府的决策水平,使一个行政组织要完成与过去同样工作量所需工作人员大为减少,从而使行政组织更加精干高效。物联网及电子政务的推进,使行政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客观上拓宽了管理幅度,扩大了公务员的决策权,要求公务员在提高自身的信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培养行政决策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2. 政府的工作态度以及方式的转变

电子政务崇尚的以公众为导向、政府为公众服务的“公众中心”价值观是增强政府服务意识的有力保障。电子政务用“一站式”服务取消了传统的政务定时定点的诸多限制,公民可依个人意愿随时随地地选择服务,只要面对电脑,点击服务窗口,便可得到政府提供的详尽、方便的服务。

另一方面,公众可以通过网络与政府沟通,甚至是畅所欲言。对政府提供的服务水平、服务内容进行评判,提出意见和改进要求,使政府的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因此,推行电子政务的过程就是摒弃“官本位、权力本位”的传统观念,树立并不断强化公民本位权利本位服务型政府理念的过程。[7]

3. 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物联网及电子政务对公共行政效率的提高是电子政务的核心问题之一。电子政务状态下的行政组织通过电子网络,在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了信息交流、互动、信息共享以及资源整合的功能,改善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质量和行政效率,从而促进了公共行政效率的提升物联网及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提高行政效率,对公众遇到的问题迅速地作出反应。信息技术在政务中的应用将打破工作的时空界限,加强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优化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和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大大减少运行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联网及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府相比,网上办公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政府办公费用的开支,提高了政府的反馈速度,最终达到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的目标。

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电子政务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阻力, 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对现有的政府工作人员的能力状态作细致、全面地评估,形成整合型政府管理知识系统,立足服务型电子政务,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导向,整合资源,加强组织建设和体制创新。[8]

7 结语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对物联网建设和电子政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公共服务对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逐步提高。同时,物联网建设和电子政务应该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是当今物联网的重点与切入点是在近十年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全力支持并加快制定各相关标准,重点放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引导和开拓各类应用,重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使物联网服务于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二是进一步深入推进物联网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三是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基层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四是进一步推动政府网站发展评估和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评估,进一步促进政府网站健康发展。使政府网站走出一条高绩效、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使电子政务的发展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发展形成整合互动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费翔. 论物联网与电子政务对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影响[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2] Dieter Uckelmann,Mark Harrison, Florian Michahelles.物联网架构——物联网技术与社会影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策略[EB/OL].[ 2011-04-23].http://www.lunwenf.com/jingjixuelunwen/5698.html

[4] 张琪.探索中国物联网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09.

[5]高新民.创新是电子政务新模式的方向[EB/OL].[2010-01-05]. http://www.echinagov.com/gov/zxzx/2009/1 0/22/86978.shtml.

[6] 何忠国.发展电子政务与推进政府管理创新[J].福州党校学报,2004,(5).

[7] 史蒂文科恩,罗纳德布兰德.政府全面质量管理:实践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 物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有望进入发展快车道[EB/OL]. [2010-03-10].http://stock.hexun.com//122922065.html.

[9] 物联网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EB/OL].[2013-07-11]. http://www.topsight.cn/Emb-news/emb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