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周卫
第三届“全球电子政务论坛” 10月8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闭幕。会议期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区域间顾问Richard Kerby在阿斯塔纳独立宫接受了财新记者专访。谈及开放数据建设,他认为,中国有很多非涉密数据都可以公开,尤其是涉及历史和环境方面的数据,不仅便民,更能提高施政效率和社会创新能力。
财新:根据联合国每两年调查公布的数据,2005-2012年间,中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连续四届下跌,从57名跌至78名,2014年的排名则又从78名上升至70名,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Kerby:很有可能的一个原因是,2005-2012年间,中国的国家级信息门户发展变化不大,与此同时,其他国家却在快速推进。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会拉低基础设施发展指数。假设中国的互联网使用人群数量是5亿,人均指数可能只有30%。如果在电子政务排名相对靠前的哈萨克斯坦,互联网用户哪怕只有700万,人均可能就会是70%。我当然明白,这种排名标准对人口基数大的国家而言是不公平的,但我们衡量电子政务指数的标准之一就是每百人使用基础设施的比例。
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一共包括三个方面: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以及在线服务。在线服务的指数,我们只看国家信息门户的发展状况,中国可能有一些省级信息门户服务,但省级的我们并没有纳入。我没有具体的数据说明为什么中国在过去四届的排名连续下跌,但教育和基础设施水平基本没变应该是一个原因,因为这两者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上国家信息门户的发展变化不大,所以排名就下降了。
财新:开放数据(Open Data)在本次论坛被多次提及,但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对机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如果有国家以涉密为由,拒绝提供那些在公众看来应该属于开放数据的信息,该怎么办呢?
Kerby:除了个人信息和国家机密,很多人们认为是机密的数据其实并非机密。有的数据可能打印在纸上了,但是并没有上网,但这也不属于机密。开放数据的意思是,你不用向政府申请公开某些数据,并且为此费时等待回复,而是你登陆政府网站,就能免费获得你需要的数据。在我们的调查中,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靠前的国家都有很好的开放数据平台或者开发数据门户,也就是说,这些政府会主动在网上公布相关数据,公民可以免费使用这些数据,用来研究、撰写或者更改报告之类的。以中国政府为例,他们有很多的数据,有些并非机密,比如历史上各个时段的降雨量,但是可能并没有放到网上。关于环境的数据并不敏感,所有关于环境的数据都可以做成开放数据。
财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电子政务发展肯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根据你的经验,在电子政务发展较好的国家中,有哪些经验对中国等其他国家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Kerby:中国的确有很多信息可以向公众开放,尤其是关于历史、环境等方面的数据。美国农业部的一些做法就很有借鉴意义。他们把几百年来关于农业的很多数据放到了网上,通过这些开放数据,人们就会知道,在哪个时间段,在哪块土地上播种会不会丰收。有些国家有关于教育的开放数据,你可以查看每个社会阶段的教育状况,男女生比例,有哪些项目,由此,教育发展是进是退会一目了然。
财新:建立这种数据库有难度吗?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Kerby:很多数据都是已经存在的,只要相关负责人签发,批准这些数据能放到网上就可以,上网的过程是很容易的。当然,如果所有的数据都是在纸上的,那就会比较复杂,因为你要花很长时间录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收录那些已经有电子版的数据,你也可以把pdf文件放到网上,让其他人录入到相关数据库。
财新:中国工信部的一位工程师在今年撰文称,中国的电子政务存在盲目建设、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应付专家论证和科研评审等问题。根据你的经验,其他国家有这种问题吗?
Kerby:有,但是我不能告诉你具体的国家名字。有些地方的确会人为给电子政务设置障碍,你跟他们说发展电子政务,他们说好好好,但他们就是什么都不做。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同时,你也有大量的笔头工作要做,不断签字,对一个国家的运行效率和社会创新,其实都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