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瓶颈
来源:百度百家 更新时间:2014-10-12

城市电商毫无疑问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流量受到几个大平台的控制,营销成本与日俱增,同时还需要时不时进行价格促销策略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并且这种青睐也并不一定能换取消费者的忠诚度。在电商领域,消费者的忠诚度基本是很少的,除非是有特别差异化和特殊化的产品,具有某种特殊的纪念意义,否则一般的标准化产品到最后都陷入了价格竞争的误区。

  那么现在发展慢一拍的农村电商,是否会迎来城市电商发展后时代的某种机遇?对于农村地区发展电商而言,一没有成熟的客户群体,二来农村地区的资金和成熟的消费群体逐渐往城市转移,农村地区在空壳化的趋势下,发展农村电商是否还有足够的后备资源和支撑?或许,在城市电商还没有走入黄昏的时候,农村电商已经开始“年老色衰”?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微报告》,从2003年万级网商规模,跨越到十万级,乃至2013年的百万级规模,县域(大致上涵盖三至六线城市)网商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而在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了不少的“淘宝村”及“淘宝县”,但是,如果细细分析,这些案例都有其特殊性,也就是说并不是全国普遍的现象,而是地方线下的贸易产业成熟以后进入电商领域的一些正常反应,并非是农村电商迎来未来发展机遇的某种印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从普遍情况而言,一线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活性正在下降,对于农业产业而言,本地消化的能力将大大降低,而不论是线下的传统农产品、特色产品销售还是线上的农产品电商,都将主要的目标客户定位在了远处的城市。除了农产品以外,一些区域化的县域加工产业也成为了主要的农村电商产品。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更为详尽的《2013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给出的“电子商务百强县”中,其电子商务发展,几乎都体现出当地特色产业集群的独特优势。比如义乌的小商品、清河的羊绒、常熟的服装、晋江的鞋等。

  那么农村电商为什么越来越难做?对于农村电商而言,其发展的瓶颈到底有哪些?

  首先,虽然农村电商与城市电商在区域上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客户认知的差异,但是两者都需要自营的或是第三方的电商平台来进行流量的变现。不乱是淘宝、天猫、微信还是其他电商平台,除了基本的运营费用之外,还需要越来越贵的流量费用和营销费用,对于农村电商运营者而言,在不具备专业运营能力情况下,平台费用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门槛。

  其次,客户定位问题。除了少数全国知名的农特产品和得天独厚的产品之外,对于一般的农村电商而言,面临一个最大的困扰是产品市场和客户群体之间的差异。很多时候,农村电商想要把产品推广到全国,但是最后发现受制于物流和其他区域市场竞争情况,更适合做市场的反而是周边的区域市场,也就是本地产品的本地化电商运营。但是本地的市场和客户有时候又没有完全培育起来,对产品的吸纳和消化能力也有限,本地的居民还有移民大中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趋势,这就导致了本地化产品的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再次,市场和供应之间的信息脱节。农村电商还有一个劣势就是市场反应速度上的滞后性,因为长期远离城市核心市场,农村地区虽然具有部分产品上的优势,但是容易出现在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过剩危机。而这种过剩之后的失利也一直是农村产品产业化的一种瓶颈。尤其是对于某些带有季节性的土特产品而言,电商是一个很好的保持线上、线下销售平衡的一种途径。

  最后,物流的限制。目前农村地区的物流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传统的邮政系统为主,虽然说顺丰、三通一达已经逐步开始往县域城市渗透,但是县域以下乡镇的物流基本上还是一块空缺。另外,偏远地区的物流成本相对还较高,也会加大农村电商的运营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