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把智慧城市作为政绩工程是对“智慧”的误读
来源:凤凰网 更新时间:2014-10-12

 

  仅把智慧城市作为政绩工程是对“智慧”的误读——专访中国智慧科学研究院院长胡宝钢

  9月27日济南国际智博会暨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在山东省科技馆举行。中国智慧科学研究院院长胡宝钢先生谈到了关于智慧城市的热门问题。

  现在看来,“智慧城市”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还在2008年就由IBM公司提出来了,2009年就开始在国内热起来。但是,虽然已经过去5-6年年的时间了,但是“智慧城市”绝对还是当下一个热得发烫的概念。

  记者:智能城市的概念从2008年提出到现在,为何会有如此迅猛地发展?

  胡宝钢:智能城市是我国很多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个目标和方向。之所以会发展这么快,我想有三个原因。一个是,现在的城市现在确确实实需要转型了,中国城市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从一个传统的物化型、房地产为主导的城市,将来会和新兴的科技更多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城市转型发展本身发展得需要;第二个原因是,现在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包括可穿戴设备,这些东西扑面而来,开始与城市的管理与拂去相结合。一开始叫“云城市”,后来叫“智能城市”,再后来叫“数字城市”,今天归结到“智慧城市”。我认为,是整个智慧科学的集成,智慧产业的融合推动着智慧城市的建设;第三个是我们现在人的变化,今天的85后正在成为智慧应用的主流,这些年轻人从过去的小孩成长为今天30岁左右的主流人群,这些年轻人也成为推动了整个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新动力。这三大要素构成了今天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而且我认为,这个趋势还会越来越快。

  记者:离真正的智慧城市到底有多远?跟国外的智慧城市差距有多大?

  胡宝钢:实际上,真正的智慧城市是中国人提出来的,中国人是最喜欢用“智慧”两个字。中国智慧科学研究院5年前就开始对智慧科学、智慧产业的研究。实际上,真正的智慧城市是有智谋的、加上智能的,为智造服务,构成了集大成智慧。因此,“智慧”不是一个单词,而是一个复合词。所以,我们现在也开始推出了智慧城市的“智城慧人”体系,即,智能化的城市与智慧化的人类之间的关系和融合,“智于城、慧于人”。包括今天讲的“智城慧人”对城市的改变。我想,智慧城市的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不一定说国外就比我们做得好,国外可能在某些智能化上做的比我们好。但真正进到“智慧化”时代,强调的是“人”,而且是被移动互联网和智慧化武装之后的“人”,可见,智慧城市应该还是中国人的天下。将来人与物的结合、物与物的结合、人与人的结合,可能构成了智慧城市的核心和“智城慧人”的系统平台。像微信、微博,以及刚刚在纽约上市的阿里巴巴,这些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化背景下的新兴产业和科技,都意味着传统城市新的智慧化时代来临了。

  记者:国内有哪些城市做的比较突出?

  胡宝钢:我刚才讲的就是,智慧城市它是一个众筹工程,很多人要通过不同的系统来完成,而不是仅仅通过建立某一个标准来完成的。近几年,我们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得比较快,有的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有很多智慧城市的建设,我个人认为还是处于摸索和实验阶段。如果没有成功的案例,何谈标准呢?因此,现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最主要的还是要找到它的最佳路径,而不能盲动和躁动。现在我们看到有几个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发展得比较快的,但在实际应用上也出现一些问题。就是这些信息化的设备、硬件、软件如何与产业、与人相结合,如何为人服务提供服务的问题。事实上,任何现在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移动互联网的颠覆而会过时,、技术、设备如何与产业、与人结合,封闭式的系统和平台如何与其他系统和平台彼此分享和链接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也倡导一下我们这些智慧城市的建设者们,要建立“开放、互动、共享、链接”的平台,而不是设立一个个唯我独尊的“信息孤岛”;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定要体现他的应用性和扩展性。与此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目的是要建立迭代平台,一定要产生衍生价值,如果只是投资而没有产生价值和衍生价值的功能,智慧城市建设或许会造成新的资源浪费,乃在形成新的电子垃圾成堆的“信息化时代的烂尾城市”。如果仅仅把智慧城市作为政绩工程,或者是做成一个样板来进行运动式推动,这样的话,可能会劳神费力不讨好,最后可能会伤害了智慧城市本身,也会对“智慧”两个字产生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