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加快和完善苏皖两省船闸信息化建设
来源:宿迁市人民政府网 更新时间:2014-10-14

  
 
宿迁市大柳巷船闸位于苏皖交界处的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四河乡境内,东邻安徽省滁州市,西接安徽省蚌埠市,向南衔接淮河,向北衔接洪泽湖,被称为宿迁水上南大门,是沟通淮河与洪泽湖、大运河等省际重要水上运输通道的交通枢纽,承担着全市及周边地区的水上交通重任。原大柳巷船闸始建于1972年,按100吨船舶标准设计建设。随着经济和水运的发展,原船闸通行能力已无法满足通航需要。目前新建成的大柳巷船闸设计标准为五级,尺度130×18×4米,主要通行300吨级船舶,兼顾500吨级船舶,在正常水位情况下可通行千吨级船舶,并于2013年12月28日正式通航。通航后的大柳巷船闸直接打通淮河与洪泽湖的水上通道,缩短了南至上海、北至山东的航程,目前已实现了千吨级船舶通航过境。

一、信息化建设情况

近年来,江苏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突出抓好关键技术研究攻关、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等,水上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等智能交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全国率先建成了覆盖全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业务机构、连接交通运输部和省市政府的交通信息专网,初步实现了信息化对水陆交通的全覆盖。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目前大柳巷船闸信息化建设,按照省航道局统一要求,实行联网收费,并和省内航道系统船闸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配置高频、广播等实施用于船舶调度和船闸管理。

二、信息化存在问题

(一)大柳巷船闸自2013年12月通航至今,主要通过船舶为安徽省籍船舶,占总通行船舶量的90%以上。由于苏皖两省并未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信息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两省间信息资源缺乏交流沟通。各省航道管理方面即使有了创新及标准也不注重相互宣传和相互推广应用,造成两省间信息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信息孤岛”局面。例如大柳巷船闸与上游安徽的蚌埠船闸、五河船闸、女山湖船闸等收费系统分别都有自己的船舶登记信息数据库,但都是各成系统,造成两省船闸间信息网络不能互联、互通、互操作。导致通过安徽船闸后首次进入大柳巷船闸的船舶,需要重新丈量复核,再把相关数据录入江苏省航道收费系统数据库,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浪费了船民大量时间。据了解,此现象在苏皖两省交界甚至本省其它地区有两省交界处普遍存在。

(二)目前江苏省航道系统的船闸虽已实施了联网收费,但是大部分船舶还需要通过停船上岸,实行人工办理登记过闸手续,既增加劳动强度、浪费时间,又不利与畅通高效,船舶收费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在船闸管理中依然存在。

三、相关建议

2009年10月南京都市圈内河航道联席会的主题是“共建、共享、同城化、一体化”,以促进航道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上做到无缝对接。2013年9月,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到江苏调研时参观了泰州船闸内河船舶便捷过闸系统——江苏省交通“十大便民措施”之一的水上ETC。调研时,高宏峰希望江苏交通运输部门坚持搞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继续加强部门合作、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应用示范,加快转型升级,确保信息化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推广水上ETC系统,需要实行苏皖两省信息资源共享。目前省航道局已部署在省内启动并推广水上ETC系统这一便民服务系统,计划2020年前全面覆盖省内干线航道网交通船闸,通过船闸收费管理机制创新和现代科技手段,优化收费管理模式和流程,减少船舶过闸等候时间,提高船闸调度效率,提高船闸服务水平。如果水上ETC在大柳巷等与安徽两省交界的船闸上推广,苏皖两省间船舶信息数据必须实行资源共享,否则ETC系统将不能最大化发挥其预想功效。

(二)推广船舶视频登记系统,需要实行苏皖两省信息资源共享。2011年,为进一步加强安全和行风管理,更好地为船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江苏省相关船闸开始全面试运行对过往船舶实行视频登记,所有过闸船舶只要有灯箱和海事部门核准的船舶标志牌就能进行视频登记,当船舶需要过闸到达规定区域时,用手机自报船舶总吨位和超载情况,工作人员在接到电话后按照监控时看见的船舶先后顺序和超载情况核实后依次登记,成功登记后由船闸登记员发送指令到船户手机上,实行手机交费,等待高频通知过闸。如果此项举措予以进行推广运用,将更加进一步提高船舶通航效率,方便船户。同时此项信息化如果在大柳巷船闸推广,前题也必须要求实现苏皖两省间的船舶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