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信息化建设到一定程度后,全国每一个行政事业单位、每一天的财政业务数据都能进入财政信息资源库;所有财政数据都是符合标准的财政信息资源;各类财政业务改革后,前后数据均能顺利衔接,所有跨历史数据均可以分析应用。
这是已年过七旬的杨周南教授对财政信息化最理想状态的憧憬。
杨周南,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我国第一批信息论方向的研究生,对会计、税收征管和企业信息化的理论、方法学和发展策略深有研究。日前,她接受记者的专访,就当前财政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独到看法。
两大挑战:战略规划和整体实施
记者:您曾经担任过多家单位的信息化顾问,包括建设银行(601939,股吧)总行、北京市财政局等,您认为和企业信息化相比,财政信息化建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或者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杨周南:财政信息化建设与一般的企业信息化相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整体性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的范围一般限于一个独立企业或一个集团企业,财政信息化涉及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财政部门,涉及一切有财政资金支付业务的行政事业单位,涉及相关的审计部门、人大部门等,可以说整体性更强。
政策性强。企业信息化主要围绕企业经营管理,受政策影响相对较小。财政信息化直接服务财政管理,而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财税改革是核心环节之一。从近10年情况看,财政部门在预算管理、国库支付等财政业务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和创新,未来财政改革还会与时俱进,因此财政信息化受政策影响较明显。
服务范围广。企业信息化主要为企业内部提供服务,对外只是提供一些报表等。财政信息化不但要为财政部门服务,还要为政府部门服务,如财政部门和同级政府部门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工作环节的信息交换。此外,财政部门还要对社会公众服务,如一些会计考试等。因此,财政信息化的服务范围更广。
综合上述几点来看,财政信息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战略层面的规划和整体实施,战略层面规划好,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体实施好,就会较好地落实财政信息化的战略规划,为财政改革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另外我想提一提财政系统财政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现在随便找到一个地区,要想使用该地区近20年同口径的全部财政数据,会有不小的难度。因为近20年来,财政软件的开发技术、使用的后台数据库、软件开发商等都更换了多次,一些财政数据统计口径也有变动。因此在后续的财政信息化建设中,要更加关注财政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
联合社会的技术咨询和开发力量
记者:上世纪90年代,您被聘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税收征管电算化硕士生导师,多年来在该领域苦心研究。您认为,税务信息化的建设路径对财政信息化的发展有何借鉴之处?
杨周南:1989年至1998年,我带领一支10余人的开发队伍,十年如一日蹲守在北京市国税局朝阳分局,开发和实施北京市市局、区县分局和基层税务所三级联网税收征管信息系统:BTACMIS,该系统功能齐全、结构合理、性能稳定,系统的运行大大支持了税收征管工作的自动化和规范化管理。通过对该系统的研究和实施,我积累了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并于上世纪90年代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税收征管信息化硕士点,通过教学将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与方法学的探索。
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历经了分散开发实施、金税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三期工程等阶段。无论处于哪个实施阶段,税务信息化建设都需要坚持“一把手”原则,联合社会的信息技术咨询和开发力量,确立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行税务管理业务的梳理与流程优化,实施税务信息资源规范化、标准化、整体化的整合,开发产品化的税务管理软件,同时还要建立一套与税务信息系统运行相匹配的组织架构、岗位设置、管控规范和评价体系等制度,开展税务干部信息化知识后续教育。上述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也适用于财政信息化建设。
前后两端齐抓人才建设
记者:这些年来,您一直在教学岗位,对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针对目前财政信息化人才紧缺的现状,您有什么建议?
杨周南:在各类经济管理业务中进行信息化建设,都需要既谙熟业务知识,同时掌握IT基本技能的两用人才参与,开展财政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但十分遗憾,目前两用人才的紧缺已成为发展信息化事业的瓶颈所在。
因此,一方面要在财政学高等教育中,加强学生的信息化知识和能力培养,积极推动相关教学改革,包括财政信息化教材、教学模式、实践基地等的确立和研发;另一方面要重视对现有的在职人员开展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教育和后续培训,在实践中培养和积累信息化人才。
引进最新社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记者:为了达到您所描述的财政信息化的最理想状态,在持续建设方面,您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
杨周南:首先要加强系统论思想的指导。往前看,大约在2004年以前,财政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实现了各类财政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如预算编制环节、国库支付环节、总预算会计核算环节等,那个时期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孤岛”。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国库支付系统输出的数据不能直接作为决算报表数据上报,还需要使用专门的决算报表软件进行二次数据输入。
近10年来,财政信息化取得了较大成绩,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实现了“财政一体化”,实现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财政业务环节的数据统一。可以说已经初步实现了财政部门内部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化。从财政信息化的长远发展看,系统化的思路还要继续发扬,在目前重点实现了“财政部门内部一体化”的基础上,要实现财政部门与同级政府部门、本级财政部门与上下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与同级审计人大等部门的系统化。
其次要加强研究信息技术与财政管理创新研究。信息技术的特点之一是提升管理效率、缩小空间距离、实现管理的扁平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省直管县”等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提供了成功应用的技术载体。因此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财政管理创新关系研究,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进一步促进财政管理改革和创新。
再其次要把最新的社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应用到财政信息化建设中。如在项目预算编制预评估环节,从项目建设必要性、预算编制合理性、实施方案可行性、绩效目标科学性等多个角度对预算申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是否进入预算项目库等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再如对财政资金使用后的绩效评价,数据包络法等计量统计方法开始应用在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和筛选中。对财政收入的预测中,回归分析等计量经济方法也得到成功应用。这些社会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有必要逐步融合到财政信息化建设中,以进一步丰富财政信息化的建设内容。
最后要加强财政监督信息化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财政监督工作是重要环节之一,涉及中央重大财税政策执行、民生政策落实等方方面面,目前财政部党组已经要求财政内部监督部门要不断创新监督方式、扩大监管影响。要做好财政监督工作的变革和创新,需要在“突出事前审核、强化事中控制、创新事后评价”等方面加大力度,而财政监督信息化可以为这些财政监督工作的创新和落实提供技术支撑。与此同时,要加强对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监督,如财政数据是否符合标准、财政软件内部控制是否完善、财政数据是否安全等,确保财政信息化工作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