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推动城镇化和新型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向。有数据显示,中国100%副省级以上城市、89%地级及以上城市(241个)、47%县级及以上城市(51个)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大,智慧城市建设所覆盖的领域也在逐步完善,城市的公共服务、便民服务、信息消费、产业发展等市场也将逐步启动。
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也客观上推动着各地相应的投资规模的加大。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规模已达千亿元以上,预计未来5年,这一数字将激增到万亿元以上。2014年称为“智慧城市落地元年”,但智慧城市市场却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智慧城市建设软硬不均衡,在推动建设的时候却没有兼顾应用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不够开放,没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持续化运营不理想等问题。
到底智慧城市是一个怎样的发展,需要些什么?
“国际化都市排行榜”评委会在量化城市的全球影响力时,主要考虑八个因素:城市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量;公司总部集中度;城市占主导地位的商业领域数量;航空连通率(便于前往其他国际化都市);生产者服务的优势;金融服务;科技和媒体影响力;种族多元化。评委会发现,这些因素在确定未来之星的过程中格外重要,有朝一日,这些新兴城市可能会挑战排行榜上前两位的伦敦和纽约的霸主地位。
在今年4月由位于芝加哥的咨询公司ATKearney发布的“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化程度最高城市的排名榜排名上,其中的指数分析更多是基于商业活动、信息交换和文化体验等因素做出的。
资深智慧城市建设专家、文思海辉中国业务群咨询服务和智慧产业事业部总经理臧权认为,面对全球和民间智库机构对于城市排名所采取的指标的变化不难看出,城市信息的获取能力、运用能力和数据指导甚至城市经济运行已经成为城市全球化能力的判断标准。评价指标的升级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升级,智慧城市的目标,是建造一个能对数据采集、识别、联系、整合、分析继而协调运行的智能体系和社会环境,以更好为民生、企业和政府管理服务。
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政府近期公布了“智慧国家2025”的10年计划,该计划是此前“智能城市2015”计划的升级版,新加坡致力于建设覆盖全岛的数据收集、连接和分析基础设施和操作系统,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从整体规划看,新加坡政府在强调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以数据共享的方式,尽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更为科学的决策。根据埃森哲咨询公司2014年的研究,新加坡在“电子政务”方面排名世界第一;在“最佳互联国家”评估方面,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4全球信息技术报告》将新加坡排在第二位。
对此,臧权认为,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各种资源和信息的聚集地。智慧城市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深度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提升消费水平,减少资源浪费,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效率,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规程中,信息技术将为驱动政府管理、社会民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全球智慧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全球影响力排名靠前的城市中,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数据的运用也同样达到了较为先进的程度。同样,不排除伴随着中国城镇化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新兴城市以智慧城市为契机,成为后来居上的未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