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转变服务观念 深化基层政务公开
来源:攀枝花日报 更新时间:2014-11-08

 

在当今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通过街道、社区政务公开透明,让百姓更好地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施政举措,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吸纳百姓参与社会管理,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阳光行政的应有之举。本文仅就街道、社区如何转变服务观念,丰富公开渠道,优化公开手段,调动和激发居民参与社会管理做一些粗浅地探讨。

一、当前街道社区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

抽象空泛,流于形式。现实生活中多数街道社区将一些行政程序编印成宣传单供政务信息使用者在现场查阅,或仅在办公场所设立《公开栏》。这些公示,在形式上多数是文字条文,图表,公示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抽象、条目繁多,时间过时等现象,因此很多办事群众面对满墙的办事流程、规章制度和公示内容仍是一头雾水。

偏重结果,避重就轻。一是公开的内容选择性地公开,追求一劳永逸。二是缺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群众关心的公共事务的决策依据、决策过程闭口不谈,表面事项公开多,深层次的问题公开少。三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事后公开多,事前、事中公开少。

手段落后,渠道单一。现有公开政务信息大多限于公告栏、公告手册等,坐等群众上门来看的多,主动入户宣传的少。利用手段和渠道少,形式单一,运用网站、媒体公布政务信息比例相当小,致使群众和企业获得政务信息的渠道不畅,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对策及建议:

提高认识,加强政务公开的组织领导。实行领导负责制,将政务公开纳入单位目标管理之中,做到与日常工作、中心工作一起布置,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制。

转变观念,通过政务公开形成工作倒逼机制。大渡口街道在光明社区行政效能建设和吸纳群众参政议政上,做了些有益的尝试,对关系群众利益的大事、要事、难事,对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打算怎样做这件事以及实施结果,都及时向群众公开,做到了事前征求广大居民意见,事中争取广大居民参与,事后接受广大居民检查。通过定期举办楼栋长会,形成了社区委员逐个向楼栋长通报工作的工作机制,如近期的政策举措、本月工作完成情况,回馈问题处理结果,上月楼栋长或群众反映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与上级部门怎样协调的,没处理是什么原因,将来打算怎么办等,都向楼栋长们一一道来,迫使社区委员和网格员对群众问询和诉求不敢待慢,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在第一时间解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积压矛盾,不上交矛盾,通过三年的努力和运作,化解了不少历史积压问题和老大难问题,拉近了社区与群众的距离。

落到实处,响应“民有所求,社区必应”。公开要落到实处,不能满足于贴在墙上,喊在嘴上。一方面对常规的公开内容,形成公开长效机制,纳入各业务口日常工作。突出公开的广泛性,凡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予以公开。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在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加大工作力度,让群众参与决策,做到事前公开,让群众参与管理的,做到事中公开,让群众参与审核,做到事后公开。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敏感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涉及低保,困难户救助,重大经费开支等,把公开落到实处,如让低保政策及低保享受人员名单和享受情况的公开要走进楼栋,让楼栋长和周围的群众清楚了解、才能确保公平公开,真正接受群众监督。

丰富手段,将政务公开融入百姓生活。街道、社区的公开切忌死板缰化,简单守旧,敷衍应付,而是要不断丰富手段,切合群众的需求和实际,不拘一格,只要能达到宣传政策,沟通信息,化解矛盾、达成共识,用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就行。仅拿旧城改造一项举例,旧城改造过程中,涉及到国家有关拆迁的法规,政府的规划、周边城区改造的做法等、面对各种不同的利益需求,社区在中间承担了居民的代言人和居民与政府、开发商之间的协调人的角色。

(作者单位:东区大渡口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