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
来源:中国银行业 更新时间:2014-11-15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东方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研修院联合主办的“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上进行了名为“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的演讲,《中国银行业》杂志刊发了全文。

  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就信息化银行建设这一关系整个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大计的重要前沿问题,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和探讨。

  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当下互联网金融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所谓互联网金融,实质上就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的融合。目前在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不少人给互联网企业贴上了“创新者”、“颠覆者”的标签,同时认为银行业是个传统色彩很浓的行业。实际上,银行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向来不是保守者、落伍者,而是信息化建设最早的实践者、改革者、推动者。世界上最早的大型计算机出现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使用者就是美国银行。大家所熟悉的SWIFT系统是1977年夏季投入运营的,运营当年就能为全世界150多个会员国的5000多家银行提供实时的支付清算服务,日均业务量达到300多万笔。世纪之交,曾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会在金融脱媒和网络技术的双重挤压下走向灭亡。可是十多年时间过去了,商业银行模式不仅没有没落,反而进一步确立了在金融业中的主导地位。除了银行业的不断变革与调整之外,更重要的还应该归功于信息技术在银行经营管理中深入而广泛的应用,使得银行创新服务和风险管理模式的重构成为一种可能。

  在中国也一样,早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前,国内商业银行已经紧跟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持续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推进了信息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各家银行尽管进度有先有后,战略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但大体发展方向是一致的。特别是几家大型银行都走过了从一把算盘一支笔的手工操作,到单机处理,到区域互联,再到大机集中和网络金融的发展道路,不仅显著提升了对经济社会和公众生活的金融服务能力,也有力推动了银行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和各项业务的创新发展。总的看,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已基本完成了银行信息化建设目标,正在加速进入信息化银行建设的崭新阶段。

  工商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历程是我国整个银行业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自1984年成立以来,工商银行坚持“科技兴行”战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科技平台,并先后自主研发了四代核心应用系统,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行情的信息化建设道路。以工行为例,这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主要体现在:

  一是实现了IT大集中。工行在国内同业中最早完成了全行数据大集中,实现了境内外所有分支机构以及集团子公司各类数据的集中处理和统一管理,支撑着全行近1.7万家营业机构、9.12万台ATM、140万台POS、4.65万台自助终端的运行,从而由过去因信息分割而造成事实上的成千上万家“小银行”的集合体,整合成真正意义上的一家大银行。目前全行数据中心日均处理业务量2.15亿笔,日峰值业务量2.54亿笔。我们整体搭建了“两地三中心”的科技运行架构,2002年在北京、上海建立了“一主一备”两个集中式大型数据中心,其中上海数据中心作为全行业务处理的生产运行中心,北京数据中心作为异地灾备中心,在意外发生时可实现千公里级的数据切换和快速接管。今年6月份,又在上海数据中心50公里范围内增建了一个同城灾备中心,成功实现了核心生产系统同城双中心的并行运行,能做到发生灾难时分钟级快速恢复生产运行以及数据的零损失切换,进一步提升了信息系统风险防范和业务连续性运行水平,这一科技成果处于全球金融业领先水平。

  二是实现了大数据积累。工商银行建立了全行统一的数据仓库和集团信息库两个大数据基础平台,实现了客户信息、账户信息、产品信息、交易信息、管理信息等内容的集中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储的数据量达到700万GB,其中用于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数据仓库平台经过6-7年的累积,数据总量增长了近30倍,目前已达38万GB,包含客户、柜员、各有关机构的交易行为、关联性和交易习惯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仅以客户信用记录为例,我们对4.52亿个人客户和460万法人客户的客户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数据的完整积累长度分别超过了8年和6年,完全满足了巴塞尔Ⅲ资本管理协议的要求。此外,影像、语音等非结构化数据每年以接近50%的速度增长,总量已经达到120万GB。

  三是实现了运营集约化。按照“集约运营、服务共享”理念和打造“流程银行”目标,先后建立了业务集中处理中心、金融交易中心、单证中心、报表中心、电子银行中心、电话银行中心、短信平台、远程授权、信贷监测中心等集约化营运中心,改变了传统分散式的作业模式,实现了业务处理工厂化、集中化和规范化,使数万名员工从中后台转移到前台服务和营销岗位,不仅大幅提升了业务运营效率和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促进了柜面服务响应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比如我们的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形成“网点全面受理、中心集中处理”的全新运营格局,人日均处理量是分散模式下的7倍,核算质量提升了10倍,并节约人员近9000名。

  四是实现了管理现代化。先后开发应用了一系列管理系统,持续推动了管理创新,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率。比如,建立了满足新资本协议要求,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三大领域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了全面的风险计量和控制。开发应用了新一代监督系统,依托对客户交易习惯和历史数据的系统分析,编制了数百个智能化监督模型,实现了对各类风险特征的全景展现,进而对不同程度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监督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沿袭多年的业务复审模式,实现了更为精准的业务监督。基于价值管理理念开发应用了新的绩效考核系统,从机构、部门、产品、客户和员工五个维度构建起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为各级机构的客户营销、经营分析及资源配置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有效激发了经营活力和价值创造力。开发了全行共享的全球信息资讯平台,通过对行内外商务信息的统一采集和深度挖掘,为不同部门、分行和境内外机构之间搭建了联动营销通道,同时也帮助客户更加及时全面地了解市场动向、把握商机、降低获信成本。

  五是实现了服务信息化。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普遍建立起由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构成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极大地缓解了银行业务快速增长与物理网点资源有限的矛盾。从工行来看,目前拥有网上银行客户1.8亿户,电话银行客户1.1亿户,手机银行客户1.3亿户。以网上银行为主的电子银行已发展成为全行交易型业务的主渠道,大多数的理财、基金等产品均是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的,其中外汇、贵金属等交易量占比更是高达99%以上。目前,电子银行对传统柜面业务的替代率超过82%,相当于3万个物理网点、30万个柜员办理的业务量。2013年网上银行交易额达到380万亿元,自2000年以来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应该说,这些年来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对培育互联网金融文化和客户互联网金融消费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技术水平与国际同业相比是不落后的,甚至有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与国内其他各行业相比较,银行业的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也是相对超前和先进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我国银行业分步骤、渐进式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特别是信息化初始时期是按照一条以电子化复制手工操作的路子探索走过的,在一些领域、一些系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专业分割、标准不一、关联复杂、流程过长、运行成本高等问题。随着银行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经营领域的不断拓展,这些先天不足衍生出来的部门各自为战、信息传导迟缓、市场反映迟钝等问题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信息理论来看,问题的根源是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如果信息不对称,即使有的企业坐拥海量信息,也可能因为信息割裂、缺乏信息挖掘和贯通而患上信息“贫血病”。对各家商业银行来讲,要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并在新的经营环境和市场格局中,锻造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战略角度加快推进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的重大转型与变革。

  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大数据时代对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带来重大挑战

  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发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多数已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6月份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榜单中,我国共有105家商业银行入围,合计税前利润达到2920亿美元,占全球1000家大银行税前利润总额的32%。其中,工农中建等大型银行都跻身前十。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错综复杂的风险和严峻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世界经济在深层次矛盾的牵绊下缓慢复苏,新的金融监管也进入到付诸实施的阶段。我国经济运行已进入一个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回调,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与此同时,金融改革持续深化,金融脱媒和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加速,资本监管更趋严格。整个银行业都明显感受到,过去依靠信贷扩张和利差收入实现增长的传统经营模式变得愈发难以为继,银行业发展开始进入到一个高速增长后的平台期。需要靠转型和创新的“金钥匙”,来实现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重大的机遇和挑战。这就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深刻改变着商业银行的生态系统,我们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正如《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所说的那样,人类可能将迎来又一次经济和社会变革,而互联网技术将为这次变革创造强大的基础。作为近2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之一,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影响并改变着世界。通信、零售、传媒等诸多行业的经营与商业模式都因互联网的渗透而发生革命性变化。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亦可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的美国,那时我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经历了美国互联网最热闹的一段时期,还写过一本书叫《美国银行业的科技革命》,这应该是金融科技领域最早的一本书。当时,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互联网经济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伴生了一批无实体网点的互联网银行,以至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将这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产生的新生产力定义为“新经济”。但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新经济”也很快成为过往云烟,风光不再。最为典型的是,世界上第一家纯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成立仅三年时间便因巨额亏损被加拿大皇家银行收购。今天,我们再次面对互联网金融这一老课题的新挑战。但应当看到,这次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兴起不同于以往,20年前的互联网金融主要体现为互联网对金融功能的沿袭,通过技术改造把银行业务搬到网上,把“砖头”变成“鼠标”,并没有创造出新型的金融形态。而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则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优势,从商品流掌握到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再延伸至银行支付、融资等核心业务领域,打破了传统的金融行业界限和竞争格局,这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或替代,更多的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甚至是中介功能的全面冲击。这种冲击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对支付业务的挑战。无支付不交易,无交易不市场。回溯漫长的经济历史进程,从原始的以物易物到货币的出现,再到纸币的产生、银行的诞生、网上支付的问世,直至当前移动支付的兴起,可以说,金融史首先是一部支付领域创新发展的历史。长久以来,由于在债权债务的清偿活动中人们在空间上的分离和在时间上的不吻合,银行一直充当着社会支付中介的这一最古老、最基础的角色。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出现以及用户对支付便捷性需求的提升,以互联网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到2013年,我国互联网支付规模达到5.37万亿元,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超过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的总和,无论用户数、交易笔数还是交易金额均领先全球。虽然目前我国互联网支付的规模占全社会支付总量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二,也仅为银行卡消费规模的1/5,但其正以180%的年复合增长率飞速增长,大有赶超之势。预计到2016年,互联网支付市场整体交易规模将突破50万亿元,与银行卡消费总额基本持平。目前互联网支付已在网购、票务、缴费等领域对银行支付的领先地位形成挑战。以铁路线上售票业务为例,支付宝仅用不到两年时间便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而通过商业银行渠道完成支付的业务占比普遍呈现明显下降态势。

  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模式的创新发展以及二维码、近场支付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支付已进入高速增长期。2013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1.2万亿元,增长率高达707%,同期银行移动支付也保持了高速发展态势,支付规模达9.64万亿元,增速318%,均远高于PC支付及线下刷卡的增长率。从支付介质演变的历史进程看,现金的发展用了300年,银行卡的发展用了50年,网络支付发展已经有10年,而移动支付因其较好适应了用户时间碎片化的状况使得产品粘性明显增强。预计随着4G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很可能发展成为主流的支付渠道,也将是互联网金融竞争的下一个主战场。从入口占有情况看,银行面临的竞争局面不容乐观。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手机支付、网络银行、金融证券管理相关的各类手机APP应用的累计下载量超过4亿次,其中支付宝钱包及相关APP下载量占到2/3,而所有银行的手机网银客户端APP下载总量占比仅为27%。

  更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是,第三方支付正试图逐渐摆脱对商业银行的依赖,将现有的“ABC”模式,即App(应用)—Bank(银行)—Customer(客户),简化为“AC”模式,形成自己的支付闭环。目前除未拥有实体账户介质外,第三方支付机构所具备的虚拟账户储值、支付结算、转账汇款等业务功能已与商业银行账户功能十分接近。如,支付宝、财付通和快钱等既可为个人客户提供信用卡免费跨行还款、转账汇款、缴费等多项支付服务,也可针对企业客户提供大额收付款、一对多批量付款等资金结算服务。一旦这些第三方支付企业借助有效手段实现清算划拨及备付金的自我管理,形成新的支付链条,就可能抛开现有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独立运行,这对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地位的冲击程度将不可估量。

  (二)对融资业务的挑战。近年来,不少互联网企业为谋求更大发展,开始对融资业务跃跃欲试,衍生发展出名目繁多的网络融资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小贷、P2P与众筹三种模式。其中,P2P是基于互联网一种个人对个人的借贷模式,众筹则是一种通过网络向大众募集项目股本金的融资模式。总的看,互联网融资领域呈现声势不小、类型不少的特点,但其融资规模还十分有限,风险管控能力也尚需实践检验,要想真正走出一条成功之路,距离还十分遥远。今年上半年,我国各类网络融资新增约1000亿元,仅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千分之九。再以工商银行为例,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类贷款余额超过4.6万亿元,而互联网融资中发展比较好的阿里小贷贷款余额不到300亿元。尽管互联网融资规模、管理水平远远不及商业银行,但要从中看到值得借鉴的思路和模式。比如,在风险控制上,一些电商小贷对小微企业进货、销货、商品交易、资金周转和归集等商业行为进行动态掌握、全数据挖掘处理,运用一套无担保、无抵押、纯信用的评估模型,决定企业信用评级及是否发放贷款。这种依靠“软信息”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相较银行基于线下调查方式、财务报表分析获取“硬信息”进行风控的模式,更加契合现代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征。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范围不再限于传统的“50公里”经济圈,过去受信息技术、交通等方面限制,经济活动通常在50公里范围内展开。现代经济已扩展到“1千公里”、“1万公里”的经济圈,打破地域空间束缚,不少企业生产经营甚至都跨国了,若银行整天到厂房去盯着或者单纯分析客户在本地的经营状况,就像看护一个鸟笼子,其实鸟早已经飞出去了,人却还坐在那里“守笼待鸟”。在审批机制上,互联网融资依托云计算技术将众多信息点汇聚为几项关键指标,建立起标准化的在线批量审批模式,促进了审批效率的有效提升。阿里小贷每天可审批贷款8000笔,京东最短3分钟即可完成从申请到放款的全流程。在信贷对象上,以阿里小贷为例,其客户总量超过70万户,户均贷款余额不超过4万元,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贷小、贷短、贷分散”的特点十分突出,不仅契合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实际,也更有利于防控风险。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将网络思维与长期积累的融资作业、信贷管理经验、专业团队有机结合起来,如何运用好大数据挖掘分析来识别风险;如何重构信贷经营管理模式;如何加快创新线上融资产品,是我们必须共同思考和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对存款业务的挑战。这可能是目前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最为直接的现实冲击。随着互联网平台客户流量和沉淀资金规模的不断增加,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触角正逐步向代理基金、余额理财等领域拓展,对商业银行基础性存款的分流压力越来越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将“支付交易”与“资产增值”相结合,实现了分散、零星资金的“万涓成海”。另一方面也存在互联网企业利用目前的监管空白进行监管套利的因素,在与商业银行竞争中获取了“超银行”待遇。比如,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特许经营权的一部分,市场准入、监管非常严格,而现在有些互联网支付机构在没有认证客户身份的情况下,构建了虚拟账户体系,形成了支付性的存款账户。而作为实际意义上的存款吸收机构,互联网企业既不缴纳存款准备金,也无需支付客户利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互联网企业借机推出了一批低门槛、随用随取、连通消费的资产服务类产品,吸引了大量长尾客户的理财资金,分流了商业银行存款。以“余额宝”为例,截至6月末其资金规模已达5742亿元,用户数量超过1亿户,与“余额宝”对接的货币基金仅用一年时间即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四大货币基金。目前“余额宝”正在利用其“小微金服”的“招财宝”平台,将多样化的理财需求与各种融资需求进行对接,代销银行、基金、保险以及P2P理财产品,加之其他“类余额宝”产品的推陈出新,预计对银行存款的分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互联网理财截流的银行大量低成本活期存款,绝大部分又以协议存款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被迫付出远高于活期存款的利率,抬高了存款付息成本,从而陷入要么被迫提高存款成本、要么坐视存款分流这一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从流动性管理的角度看,随着互联网理财产品种类及规模的不断增加,其出现流动性风险的概率也会相应提高,一旦遭遇投资对象大量违约和客户集中赎回,必然会对相关产品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带来冲击。美国市场便曾有过这样的先例。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倒闭后,投资于雷曼兄弟短期债券的货币市场基金遭受巨大损失,很快引发了整个货币市场基金行业疯狂的赎回潮,一度导致美国庞大的商业票据市场陷入停滞,在短期融资市场瘫痪的同时,身处漩涡中心的“储备基金公司”也遭受清盘厄运。痛定思痛,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终于在2013年批准了对货币市场基金行业进行全面整顿的新规则。

  (四)对信息资源的挑战。在面临支付脱媒、融资脱媒挑战的同时,银行还面临着更深层次的信息脱媒挑战。现代商业竞争的本质是对信息的争夺。或者说,商业就是源自信息不对称,谁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控和利用信息资源,谁就必将成为商业的强者。互联网企业主要竞争优势就在于掌握了商户和消费者的经营、消费等核心信息资源,并运用大数据技术从这些信息中挖掘出大量的交易机会。由于客户网上搜索、在线沟通、支付交易等一系列行为都要经过电商平台和即时通信系统,大量商户和消费者的注册信息、交易记录、社交关系乃至商品浏览逗留时间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被电商企业获取,并逐步形成客户信息的排他性占有优势。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兴起与发展,企业和客户的商业行为和消费习惯发生深刻改变,使得原本被银行掌握的信息,由于客户通过电商平台而变得难以被监测和控制。如果商业银行只能掌握一些相对静态和零散分割的信息,缺少对客户全面经营行为、资金动态、上下游关联企业、市场份额等信息的动态把握,就会形成信息“断层”。比如,客户从商业银行办理贸易融资贷款用以支付采购货款,过去商业银行可以追踪交易全过程信息,但现在客户转为通过电商平台进行交易,商业银行就只能直接监测到第三方支付机构反馈的电子支付记录,而难以核实客户交易对手信息的真实性和资金的实际用途。随着今后更多传统企业向电商或半电商企业转型,商业银行信息脱媒的压力将越来越大,甚至有被“管道化”、“边缘化”和“后台化”的危险。如电信企业在语音通话、短信彩信等传统业务领域的利润正被不断蚕食,其不甘沦为管道,正在奋起竞争。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以信息生产服务为主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下,如果我们不重视对信息的保护、利用和竞争,不能在信息技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发展上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移动通讯行业的今天很可能就是商业银行的明天。

  走出信息化银行建设的新路子

  面对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的风云变幻,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向信息化银行转型,打造核心竞争力,在未来发展中保持可持续的战略优势。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不是简单的词语顺序变化,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升级和应用拓展,而是通过信息的集中、整合、共享、挖掘,使银行整个经营决策和战略制定从经验依赖向数据依据转化,是建立在银行信息化基础上的银行经营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是构建面向未来的、更高层次的银行信息化过程。其特征可以归纳为5个“I”,即信息共享(Information-Sharing)、互联互通(Interconnected)、整合创新(Integrated)、智慧管理(Intelligent)和价值创造(Increment-Valued)。

  信息共享,就是通过各类信息的“融会贯通”,实现信息资源在银行中最广领域、最高层次、最大价值的全方位、全过程应用,使信息资源成为经营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生产要素,使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跟随业务发展的辅助手段和支持工具,而成为业务创新、市场开拓、风险管理等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互通,就是改变目前商业银行系统和信息在跨部门、跨机构之间存在割裂、流转不畅的局面,基于“以客户为中心”和“One Bank”的理念,推进产品设计、业务运营、客户服务等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统一口径、统一管理”,实现前中后台贯通、各渠道协同、各机构联动,保证业务流程高效畅通。

  整合创新,就是通过建设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配置性的产品应用架构体系,推动信息流、业务流和资金流的深度整合和无障碍流动。例如,一个核心企业的产业链上,会有几百个上下游的企业与其有密切的产销联系;在几百个上下游企业之间,又跟其他的产业链形成密切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超越了孤立的经度和纬度,形成类似蜘蛛网式或集成电路式的关系,就需要用大数据来处理和整合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流、物流、服务流等信息,打通全流程的金融服务链条。

  智慧管理,就是充分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智能分析海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依此判断市场、精准营销、发现价格、评估风险、配置资源,改变过去银行经营管理更多依赖经验和直觉的状况,实现复杂环境下的科学管理。而且对数据的利用不再是从下至上被动发起,而是从上至下主动推送,为业务和前台各项经营活动提供数据分析支持,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引导经营活动。

  价值创造,就是最大程度上把那些信息不对称的需求和供应方撮合起来,转化为实际的业务竞争优势。通过建立涵盖金融服务、交易平台、资讯服务等一体化的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把海量客户信息、宏观经济金融运行信息和银行的资金与服务融合起来,据此发现经济生活中供给方和需求方,并撮合宏观、微观经济中交易的实现,使信息应用转换为实际的商业行动。

  基于以上“五大特征”,商业银行应当从金融服务的本质出发,充分发挥自身资金雄厚、风控完善、信誉度高等优势,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牢牢抓住平台、数据、金融“三大关键要素”,科学谋划、系统推进信息化银行建设。

  (一)打造具有金融服务特色的电商“平台”。这是把控住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个重要选择,也是商业银行转型成为“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基础建设。随着人们社会交往、消费方式等互联网化以及更多传统企业向电商或半电商企业转型,商业银行需要打造一个开放型、综合化的金融平台,将各个节点、企业和个人的交易信息、金融信息、物流信息等在内的所有信息储存在这个平台上,形成一个个集成电路板一样纵横交错的信息网,再经过大数据处理和数学建模分析,从中发现市场机会。目前几家银行都建立了电商平台,如建行的善融商务、交行的交博汇等。工商银行去年初推出“融e购”电商平台,目前已有注册客户646万户、近1300家签约商户、6.4万件商品,累计交易额222亿元,远远超过一些知名电商企业开办初期的发展速度。比如,年交易规模达到100亿元,京东商城是在运营7年后,融e购仅花了204天;注册客户数达到1000万人,京东商城历时7年,1号店网上超市历时3年,而融e购仅历时半年注册客户数即超过500万人。在电商平台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有不少人都认为商业银行缺少做电商的基因,事实已经证明,只要认清互联网时代的生态环境和市场的发展规律,做出正确的战略谋划和科学的措施安排,所谓的基因完全可以依靠银行体系内生而成,而且银行做电商是有其独特优势的。当然,商业银行建设电商平台的目的,与一般电商企业单纯靠商品经营盈利有着本质不同,这也决定了商业银行不能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而要通过搭建平台,实现商品交易与支付、融资等金融功能的无缝结合来提高客户粘性和活跃程度,拓展信息数据积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创新出更为贴近市场、更加符合客户需要、更富效率和价值的金融服务,真正打造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密不可分的互联平台,构筑“三流合一”的商业生态闭环,走出一条“以融引商,以商促融”的电商平台发展新路。

(二)让“数据”发出有价值的声音。未来一家优秀的银行应该是具备强大数据分析、数据解读能力的银行,从数据中洞悉商机,获取价值。相比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的交易数据和账户信息范围更广、历史更长,数据的潜在价值也更大。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数据资源,在不断丰富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基础上,加快提高数据增值应用能力,加大对各类数据深层次、多维度的挖掘分析,使数据真正成为提高竞争力和经济价值的生产因素。比如,在客户关系管理上,通过准确掌握客户的账户关系、社会关系和线上线下行为习惯,洞察客户金融行为、风险偏好和消费模式,发掘客户已知甚至是潜在的金融需求,做到比客户更了解客户,比客户更懂得客户需求,实施精准化营销和个性化产品开发,从简单推销产品向深度经营客户转变,进而打造新的商业模式。再比如,在支持一线经营上,通过数据挖掘,主动推送信息告诉基层机构和员工要干的工作、进度如何,你维护的客户增加了多少、减少了多少,让一线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变化、客户变动情况,灵活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服务营销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类似美国大兵的智能化“头盔”系统。据报道,一个美国士兵在战场打仗,头盔和身上所有装备需要3万美元,头盔所带的卫星定位、夜视视频、对讲等功能,能帮助前方士兵获得远离战场的后台支援,了解战场上哪里是友军,哪里是敌人,有多少武器装备,并随时呼叫空中支援。还比如,在风险管控上,通过对企业资产价格、财务流水、交易对手等动态数据进行全程监控分析,解决传统基于静态数据的碎片化、抽样式风控方式造成的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有些客户的交易数据信息,从单笔看是正常的业务,抽样分析也不一定能发现问题,但通过对其历史交易信息、关联交易信息、交易对手信息的挖掘,或者与其生产规模、用电量、纳税额、员工工资数据进行勾稽匹配验证,就能更加准确、及时和全面地判断客户的风险状况。目前工商银行在总行成立了信贷监测中心,通过对历年来的信贷数据以及经营数据、交易习惯等历史信息和关联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归纳提炼出了一百多个数据分析模型进行风险揭示和预警,推动全行从过去单业务条线、单客户、单账户、单品种的局部化、碎片化风控管理方式,加快向业务关联、上下游贯穿、跨账户交易的信息流风控方式转变,以更加有效地把控好实质风险。

  (三)成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引领者。尽管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和网络技术的双重挤压下,没有成为21世纪的恐龙,但面对当前互联网金融对支付、融资、存款、信息资源等方面带来的颠覆性挑战,我们也确实需要增强危机意识、创新意识,一方面积极学习借鉴互联网企业的长处,特别是其开放、融合、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创新纷繁缭乱的背后,其金融本质和功能并没有改变,商业银行要始终牢牢把握住这一根本,充分发挥自身金融服务专长,主动融入互联网金融生态变局,努力成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引领者。比如,在支付产品创新方面,互联网支付之所以能够形成今天这样的市场竞争格局,有互联网企业很多创新绕过现有监管框架,存在监管套利的因素,但我们银行也存在对客户体验重视不够,在支付上往往不分客户类别、金额大小,讲安全性有余,讲便利性不足的问题。因而,可以借鉴互联网支付的思路,按照“小额讲便利、大额讲安全”的原则,设计开发相关产品,满足客户日益增多的便利支付需求。工商银行2011年就推出了快捷支付产品——工银e支付,客户只要通过预留手机短信验证即可轻松完成付款,不仅拥有与第三方支付产品一样便捷的支付体验,而且拥有银行级支付安全保障,推出后迅速成为最受客户欢迎的快捷支付产品之一。

  在融资产品创新方面,商业银行的优势十分突出,有牌照、资金优势,特别是互联网企业难以企及的风险管理技术、经验和人才的优势。因此,我们应针对客户迅速增长的网络融资需求,抓紧从流程、机制、制度等方面对现有融资产品进行互联网化改造,实现客户营销的精准化、业务审批的自动化以及风险控制的模型化,设计开发出更多可以直接在线上办理、更贴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工商银行去年推出了基于客户真实消费的信用贷款产品——逸贷,只要客户一消费,就能触发办理贷款,资金瞬时到账,随借随还,操作非常方便。投放市场近一年来,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300亿元,促进了居民消费升级。我们2006年还推出了针对小微企业的网络融资产品——网贷通,目前累计向6.5万个客户发放贷款1.4万亿元,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款融资产品。

  在投资理财产品创新方面,应借鉴互联网理财“客户门槛低、操作更便捷、产品标准化”的理念,对现有投资理财产品进行电商化改造,改善操作和交易体验,开发针对“长尾”客户的低购买起点、高流动性的互联网专属便民理财产品,扩大普惠金融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发挥好银行专业优势,丰富账户交易类、贵金属等投资产品,满足客户投资、套利、避险等不同需求。

  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和服务获取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服务和交易加速向线上迁移,尤其是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移动服务增长迅猛。以工商银行为例,2013年网上银行交易笔数增长率为15%,而手机银行增速高达186%,正在取代PC端成为线上主要入口,同时柜面交易量总体呈逐步下降趋势,目前每天到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数较2009年下降了25%。但也要认识到,物理网点在满足客户特别是中高端客户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等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银行完善和便利的线下实体网络,是区别于互联网企业的最大优势。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要主动适应变化趋势,整体谋划好物理渠道和电子渠道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存量网点的布局优化和业务转型,打造新的网点业态体系,把银行强大的落地服务与高效的线上服务结合好,加强两者的互补和互动,构建互联网企业无法媲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面对汹涌澎湃的互联网金融浪潮,商业银行要站在信息化银行建设的新高度,加快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超越思维定势的局限,打破对常规路径的依赖,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勇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相信,只要因势而变,因需而变,主动作为,就一定能迎来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开辟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新境界、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