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信息化开辟服务“三农”新途径
来源:河南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为适应新阶段“三农”工作的需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许昌市把实施农业信息化放到战略位置来谋划。按照“政府引导、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的新路子。今年1月,许昌市被批准为“河南省农业信息化示范

市”。

  建立农业信息组织领导体系。农业信息化作为基础性建设工程,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我们把政府的作用定位在“统一规划、强化领导、增加投入、整合资源”,确保农业信息化建得起、推得开、用得好。市政府制定了《许昌市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意见》,成立了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从2005年开始,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农业信息化专项资金100万元,连投5年。各县(市、区)、乡(镇)均建立了农业信息化领导机构,明确专人负责。

  健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信息网络是“路”,“路”通信息才能畅通。我们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引导涉农部门、电信运营商、农业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大户,四力合一,共同参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目前,全市建有农业综合网站25个,6个县(市、区)全部建有农业信息平台,90个乡(镇)建立了乡级农业信息服务站,其中1/3的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大厅,1/3的村建立了信息网点,形成了“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服务站、村有信息员”的农业信息网络。完善信息采编发体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信息采编发工作,靠丰富、及时、多样的信息支撑网络有效运转。我们采取基层采集上报、部门各科室参与、统一整合发布的办法,建立了涉农部门的综合信息、农业专家的技术信息、乡村基层的调查信息、农贸市场的价格信息四个农业信息源,采用“摘编、采编、创编”的信息采集加工模式,确保农业信息的时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加快农业信息资源整合。针对市直涉农部门、县乡网站信息资源不足、共享不够的问题,全市搭建了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平台,积极开展信息整合。对外,与25个国家级农业网站、34个省级网站等实现链接。对内,横向整合市直9个涉农部门信息资源,纵向整合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资源,采取统一指标体系、统一软件开发、统一数据库结构、统一后台维护,集中同一平台,实现了一线登陆、多点响应、联动服务。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为破解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难题,我们以电脑、电话、电视为载体,“三电合一”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使农民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者。一是利用电脑网络开展信息服务。全市相继开发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查询系统、优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查询系统、动物疫情预防系统等多套应用软件,设置了农技推广、农事指南、供求信息等栏目,每天发布信息200多条。创办了网上农业专家在线咨询系统,60多名农业专家在线为农民解疑释惑。二是利用电话开展信息服务。许昌市农业局与移动等运营商联手,建立了“农信通”语音电话热线服务系统、农信通手机短信平台和农业专家移动总机服务系统,方便农民技术咨询。三是利用广播电视开展信息服务。创办了农业信息服务电视节目“农民之友”专题栏目,开办了“金色田园”广播栏目,开发建立了科技富民网络多媒体平台,农民可随时收看、点播市场供求信息等多媒体视频。

  农业信息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全市花木、蔬菜、中药材面积分别达到50万亩、90万亩、30万亩。二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05家,10家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信息网站。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信息网站,全面应用企业资源整合细化系统,对生产、管理、物流配送等环节实行信息管理,引导农民按照订单标准组织产品,顺利实现了产销对接。三是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电话咨询、网络查询、农业专家系统,每年解答农民技术问题120多万次。四是促进了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每年花木销售额的60%、中药材销售额的70%都是通过农业信息网络服务而实现的。五是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利用信息网络,对支农惠农政策、政务、村务等进行公开,密切了干群关系,有效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谐、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