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滨海法院在全市率先建成以运作信息化、管理规范化、处置实时化为显著特点的执行指挥中心,快速执结了一批“骨头案”,赢得了群众赞誉。
新平台“耳聪目明”
“指挥中心的成立,让执行工作变得‘耳聪目明’,我们都成了千里眼、顺风耳了。”在滨海法院执行局“掌舵”多年的杨德军局长如此评价。
7月26日,烈日炎炎,滨海县二洪盐场一行人心急如焚地来到执行局,请求对徐某等24人强制执行。被告徐某等人承包该盐场的鱼塘到期后不还,经法庭调解达成协议,但被告逾期仍不履行。滨海港十万吨级码头、船闸和风电项目开工在即,难题摆到了面前!徐某等家庭承包的25个鱼塘,总面积有3000多亩,时间紧任务重!
第二天一早,执行局副局长贾广斌牵头带着一个执行组到徐某家。徐某夫妻避而不见,儿媳妇王某一问三不知。
“请你打个电话联系一下。”
“我不知道他们号码。”
借助执行人员随身佩戴的3G记录仪传回的视频,在执行指挥中心坐镇的杨德军聚精会神地关注现场,并用电话发出指令:“将她手机扣押,手机里不会没有家人的联系号码?”看到法院动真格的,王某联系了徐某夫妇。
不一会儿,徐某夫妇带着十多个养殖户赶了过来,通过停在徐家外面的车载移动监控系统,指挥中心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即要求滨海港法庭、八滩法庭增派人员到现场,加强执行威慑力。同时指导干警做好养殖户的说服教育工作,徐某最终同意一周内交塘。为加快进程,执行法官决定帮助他联系商家销售部分鱼塘里的鱼。
全程记录洗脱“不白之冤”
“执行工作信息化不是概念或者名词的游戏,而是工作方式和管理理念的转变。”杨德军告诉记者。执行指挥中心的实时监控屏幕和传真电话、摄像、录音、执法记录仪等设备,既是监督干警的执行行为,也是保护干警。
7月的一天,滨海县城某巷口传来“法官打人了”、“出人命了”的声音,被执行人郭某等年龄在60岁以上的数人在执行干警赶到现场,还没来得及询问情况下就倒在地上哭喊,郭某还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亲友和群众阻挠执行……这是滨海法院对被告郭某等5人侵权行为进行先予执行时的场景。
执行干警们随身携带的录音录像设备记载了现场发生的一切。当执行人员出示录像时,郭某等人懵了。执行干警们随身携带的单兵装备帮助了执行人员洗脱了“不白之冤”。
常年在执行一线工作的贾广斌认为,“信息化的设备不仅仅针对被执行人,同样针对执行干警,言行举止不规范的地方也会被记录下来。对于执行工作中法官的文明用语、工作作风提出较高的要求。”
为进一步规范执行行为,实时监督执行工作,法院出台了《移动监控设备使用管理规范》、《现场执法记录仪使用管理规定》,规范执行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执行指挥中心成立4个快速反应执行小组,明确在接警后10分钟内做好车辆、人员、器械的准备工作,及时赶赴现场并全程录音录像,着力解决消极执行、不规范执行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据统计,今年以来,执行指挥中心快速出警41次,执结案件57件,无一投诉举报,成功化解一大批执行积案和信访老案。
远程监控执行无后顾之忧
5月7日下午6时,滨海法院干警收到执行指挥中心的短信:请45周岁以下干警立即到院办公楼前集中。
发生什么事了?干警们议论纷纷。
原来,当日下午,执行局法官戎长江等人在灌云县的一个粮库内找到执行标的物两台挖掘机,案外人杜某闻讯而至,带着亲友辱骂执行干警阻挠执法。周围的群众越聚越多,达上千人,杨某夫妇及亲友趁机推搡、踢打执行干警,并挑动围观群众殴打执行干警,损坏3G执法仪,杜某等人还动手抢夺摄像机。
“现场情况不对劲,干警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执行指挥中心总指挥徐照副院长当即向院长詹荣安汇报情况,简单商议后,立即启动执行应急机制,45周岁以下的干警全部到现场增援。
执行指挥指挥中心立即进行人员调度,距离灌云县最近的淮安地区有4名干警执行任务,接到命令后立即赶到事发地支援。在指挥中心发出短信10分钟后,近50名干警集合到办公楼前,审委会专职委员孟俊松迅速带领大家从院里出发,火速驰援。一个小时后到达执行现场,干警们立即拉起警戒线,将围观的群众隔离在外,并迅速对杨某等人采取司法强制措施。执行现场的干警全部安全返回。
现场的全程录音录像设备记录了杨某等人暴力抗拒执行的全过程,因证据固定及时,执行现场资料保存完整,灌云县公安局以涉嫌妨碍公务罪对杨某等3人进行刑事立案,依法打击了暴力抗拒执行者的嚣张气焰。
执行指挥中心快速反应和应急应变能力的增强,使得这起严重的暴力抗拒执行事件迅速化解,这也为该院处置类似事件积累了宝贵经验。事后,詹荣安表示:“要通过执行信息化,让干警们在执行时没有后顾之忧,背后有人出谋划策、有人随时增援。”
原标题: 滨海:信息化让执行“耳聪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