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智慧城市”规划纲要(2014—2020年)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4-12-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信息类别: 0300、规划计划 
索引号: QZ00101-0300-2014-00114 
发布机构: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注/文号: 泉政文〔2014〕123号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智慧城市”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泉州“智慧城市”规划纲要(2014—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泉州“智慧城市”规划纲要(2014—2020年)

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结合的产物。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促进城市规划设计科学化、公共服务普惠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对于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泉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第四次环泉州湾城市规划工作座谈会议提出建设“智慧泉州”,这是市委、市政府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顺应党的十八大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及泉州城市总体战略目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感知网络广泛应用,强化城市系统的自动感知、全面互联、协调运作能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资源集约等整体功能和城市品质的新型城市发展战略。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数字福建“十二五”发展规划》、《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智能泉州”建设专项规划》等编制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14年至2020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稳步提高,信息化效益日益显现。2010年和2012年连续两届入选“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获得“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荣誉,为泉州“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截止2013年底,宽带网络提速升级成绩显著,全市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1060G,城区骨干光缆覆盖率达100%,光纤接入覆盖用户超过230万户,城市地区20M宽带覆盖率达到95%,农村宽带接入速率超过6M;无线城市发展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3G网络全城覆盖,主城区覆盖率达到100%,Wi-Fi热点AP数目7.36万个;我市被工信部列为全国16个TD-LTE试点城市之一,全面启动4G网络建设;有线数字电视广泛覆盖,广播电视网络到行政村的覆盖率为100%,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为95%,数字电视终端已达到160万户;数据中心建设已初具规模,电信、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已自建IDC,市行政中心政务机房一期及二期已启用,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灾备数据中心即将投产。

2.公共管理服务信息化初见成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示范明显,数字泉州地理空间框架项目通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验收,在应急管理、公安指挥、国土资源管理、房地产信息管理、地图服务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政务公共服务不断增强,建成全程式网上审批平台、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和综合电子监察系统;“中国泉州”政府门户网站初具规模,实现全市大部分政府网上资源的整合;城市运行与管理成效显著,数字城管、交通管理、环境监控、水资源管理、森林防火等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公共应急与安全深入推进,完成了平安城市安全监控系统二期建设,初步建立了基于GIS平台搭建的城市应急指挥系统。

3.社会生产信息化较快发展。“两化融合”稳步推进,开展“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树立典型样板,推广示范做法,带动广大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加速发展,中兴通讯电子商务项目、菜鸟智能物流骨干网络核心节点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完善配套产业链条,实现电子商务资源有效整合,2013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000亿元。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培育了南威软件、甲骨文纺织服装创新发展云中心等知名企业,引入中国华录集团等企业,泉州软件园正式开园。

4.社会生活信息化稳步提升。生活领域信息化成效显著,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建设和应用,实现社保卡就诊“一卡通用”。社区信息化取得进展,全市所有414个社区居委会100%开通光纤宽带,100%开通社区服务总机,100%开通社区信息化平台;教育、文化、卫生领域信息化持续推进,建成泉州市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和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初步建成数字图书馆,基本建成“校校通”工程,学科资源网站和教务教学管理系统有效应用;农村信息化稳步拓展,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纪之村”数字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在全市2463个行政村全面推广应用,被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誉为中国村络工程的“兰田模式”。

5.信息化发展环境日趋成熟。强化泉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作用,建立信息化专家委和专家库,设立全市信息化联席会议制度。标准法规机制逐步完善,建立财政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前置审核制度,逐步加强对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市场的监督管理,有效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与监督。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举办提高信息化推进能力培训班、CIO研修班。组织开展对台、对外交流,促进与各地的信息化合作。

(二)面临形势

1.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为泉州“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泉州城市建设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各种海量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处理、整合和分析,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2.国家宏观政策为泉州“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指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的道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国家又相继出台“智慧城市”、“宽带中国”、“两化融合”、“信息消费”、“信息惠民”等文件和政策,为泉州“智慧城市”建设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3.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得泉州“智慧城市”的建设势在必行。泉州面临着保持较快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以信息消费拉动内需、增强投资拉动和调整需求结构、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压力,以及“如何在全省新一轮赶超跨越中,继续保持福建的‘东部’地位,继续引领全省发展;如何抓住国家‘金改区’和“民综区”的重要机遇,再造改革发展新优势;如何依托产业集群优势,加快转型升级、拓展新增长点、新增长空间;如何更好地推进城镇化,为扩大内需、长远发展持续提供动力;如何发挥独特的文化优势,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如何营造更为优良的投资创业环境”等重大问题,这些都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对建设泉州“智慧城市”提出了迫切的内在需求。

4.“环湾、向湾、同城化”战略为泉州“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新契机。泉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泉州“环湾、向湾、同城化”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这对泉州“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各县(市、区)的信息应用建设基础整体相对薄弱,存在信息孤岛,资源没有集中,各自为政,缺乏顶层设计等诸多因素都阻碍了泉州同城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这对未来泉州“智慧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契机,迫切要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泉州“环湾、向湾、同城化”、中心城区与各区县统筹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建设必要性

泉州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推动新一轮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诸多要素的融合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催生泉州产业新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推动泉州经济发展、政务高效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综合实力的提升。

1.泉州经济发展水平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匹配,需要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抓手。智慧城市建设以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为基础,能够全面推动泉州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向更高阶段迈进,使得泉州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匹配,促进泉州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2.泉州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同步发展,需要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立足城市整体,能够实现对城市运行各类数据及时有效的感知和全面整合,支持智慧应用协同聚合,从整体上统筹解决城镇化给泉州带来的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加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资源提供不均衡、就业压力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提升信息化对未来泉州城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实现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同步发展。

3.泉州调结构、保增长经济发展的目标实现,需要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全市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提升传统制造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增加产业附加值,助推泉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走出一条具有泉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保障全市“调结构、保增长”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4.泉州新时期城市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持。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基于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这些都为泉州“环湾、向湾、同城化”区域发展战略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支撑,从而促进泉州中心城市和各区县协调发展,有效推动泉州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规划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协同、融合、共享、创新、便民、安全”的原则,突出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的主线,着力推进以“一库、二中心、三领域、四平台”为总体框架,即以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为基础,以政务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为载体,以满足政务管理、产业经济、民生服务应用需求为导向,以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大数据平台、智慧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智能门户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建设“智慧泉州、幸福泉州”,为市委、市政府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宜居幸福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前瞻设计。统筹泉州产业、民生、政务发展和体制创新、模式设计等多方面的创新要求,结合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和民营经济发达等产业特色优势,深度研究和跟踪智慧城市的最新演进,探寻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创造更加科学前瞻的智慧泉州发展新格局,为未来发展“预留”尽可能多的空间。

2.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坚持开放合作的理念,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通过产城示范区、合资公司等市场化运作,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和市民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推进体系,分阶段发展,滚动推进实施计划,促进智慧泉州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3.基础共建,资源共享。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服务保障,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集约化建设,突出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数据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交换,逐步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向社会的合理开放。

4.立足产业,服务民生。与泉州产业经济紧密结合,依托实体经济培育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产业发展,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产品与服务的研发及广泛应用,以优化的环境和先进的设施助力泉州产业发展升级。着眼于市民生活改善,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广大市民、企业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实惠和便捷。

5.创新应用,示范带动。积极推进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商业模式与行业应用的创新。按照“急用先用、先易后难”的原则,围绕产业、民生等领域的信息应用重点,集中力量,夯实基础,加快突破,优先安排跨部门的、关系产业与民生重大问题的项目,分步骤、有序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以重点领域示范和试点带动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工作。

6.标准先行,安全可控。坚持急用先行、纵横衔接的原则,建立智慧泉州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协作机制,确保智慧泉州各平台和系统之间的互通共享和有序建设。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构建完善、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在新技术、新业务、新应用环境下的信息安全。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2014—2020年):通过信息资源集约共享、生产经营虚实结合、建设模式开放创新、应用服务协同融合等手段,到2020年,将泉州建成以“信息网络泛在可靠、政务管理协同高效、产业经济创新增效、民生服务普惠便捷”为主要特征、极具竞争力的国内智慧城市标杆。

信息网络泛在可靠。在全市基本形成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上网的环境,光纤宽带和无线宽带覆盖全市所有空间,建成面向政府和企业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网络互联互通局面形成。

政务管理协同高效。建成共享开放的全市公共信息资源体系,支撑面向各政府部门的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建成全业务、全流程、集约化的电子政务体系和覆盖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重要政务信息系统,形成“虚拟政府”,提升区域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

产业经济创新增效。形成“三产互动、智慧融合、集群创新”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以现代农业为特征的第一产业、以现代工业为特征的第二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第三产业“三产”齐兴互动;拓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普遍应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实现生产经营智能化和品牌保护物联化,形成“互联网”制造模式;通过C2B、O2O等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发展,有效促进企业成本降低、生产经营效率提高、市场拓展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建设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电子信息、软件、数字内容和信息服务等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一批重要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

民生服务普惠便捷。信息应用在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家庭、养老、社区、安全等民生服务方面释放巨大能量,并延伸到基层社区和农村,为公众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全方位服务,建成国家信息惠民示范城市;面向社会合理开放政府信息资源,引导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开放数据的挖掘加工,提供丰富多样的民生信息服务应用,促进泉州社会信息消费快速增长。公众畅享“普惠、文明、安全、便捷”的信息时代品质生活。

2.近期目标(2014—2015年):到2015年,建成功能相对完善的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形成信息资源高效融合的公共信息服务支撑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集群,并在政务管理、产业经济和民生服务的智慧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宽带、融合、安全的智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500G以上,完成全市全光网络的全覆盖,实现城区家庭宽带用户平均带宽50M,乡镇宽带用户平均带宽达到20M,构建以OTN和IP承载网为核心的下一代固定宽带网,提供高带宽、高可靠性的骨干网;支持部署以TD-LTE及FDD-LTE为主要方式的4G网络建设, 2015年前实现主城区及重点乡镇4G网络100%覆盖,在交通枢纽、商业密集区及政务区WLAN热点达到100%覆盖;形成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安全合理的布局,建设政务云平台、容灾平台及统一的资源调度管理平台。

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完善统一的政府门户网站群、市级政务数据中心和业务协同办公平台。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率达到100%,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网上办理,行政执法事项95%网上办理,部门主要业务网上协同办公覆盖率达80%,建成智慧行政服务中心,基本实现政府业务办理“一体化”和“一站式”服务。初步建成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智慧政务体系,达70%以上的政务业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交换。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升,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55%,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应用率达95%以上,“两化融合”主要指标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争创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电子商务应用广泛推广,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50%,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90%以上,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80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800亿元。

民生信息化进一步深化。丰富和改善居民生活服务,使大众生活变得更加智能、便捷和舒适。促进教育和文化基础信息资源均等化、网络化,全市中小学“校校通”覆盖率达100%,有条件的中小学实现“班班通”。形成完善的社会卫生和保障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可共享的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基础数据资源库,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在全市三级医院覆盖率达100%,二级医院覆盖率达33%,实现社会保障卡全市覆盖率100%,推进社保卡在社会相关领域的应用。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应用服务体系,建立更加全面、高效的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在提升运行效率、服务公众出行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干线公路网重要路段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达到70%以上,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新兴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动漫制作和信息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打造泉州物联网通信传输产业基地、菜鸟网络“中国智能骨干网”东南核心节点、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海西(泉州)云计算产业园、泉州软件园等重要基地,以示范应用带动形成一批龙头企业。智慧产业相关的应用市场和产业链不断拓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15年,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

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智慧泉州专项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构建推进智慧泉州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全面协调推进的机制。建立信息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逐步建成企业信息化应用技术研发合作与协同攻关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政企合作共建智慧泉州的保障机制。形成横向统筹共为的局面,用好管好现有公共资源和平台。加强与公钥工程的同步,逐步完善信息安全体系,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

1.建设高速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

构建高速固网与无线网络融合紧密、切换自由的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支持多样标准体系,融合固定与移动业务,实现用户对业务的一致性与统一性。

优化城域网和骨干网。积极推进骨干网OTN网络建设,构建以OTN及IP承载网为核心的下一代固定宽带网,从原有三层结构逐渐向两层结构演进,推进下一代互联网EPC的部署和网络IP化改造;推进10GPON设备的全面部署,骨干承载网基于IP技术实现透传技术,2015年以前完成IPv6的部署工作。

规范住宅区和住宅内光纤接入建设和改造。以《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为指导,推动光纤入户,对新建住宅小区和楼宇实行光纤接入一步到位,对已建住宅小区和楼宇宽带网络逐步实行光纤化改造升级,加快完善高速光网的升级改造工作。按照《城市通信工程规划规范要求》(GB/T505853)预留相应通信配套设施安装空间和路由。

提升无线宽带接入能力和覆盖范围。加快基于TD-LTE和FDD-LTE方式的4G网络建设,构建泛在、高速、安全的无线城域网,并充分考虑4G网络与其他网络之间的协同。

推动三网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与下一代互联网及电信网的网络互通和业务渗透,推进全市广电网络光进铜退的改造工作,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与电信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

2.建设互联互通的政务网络

整合现有政务网资源,加快推进下一代政务网建设,优化面向社会、公众、企业所提供的各种管理与服务的政务外网建设。

加快政务网的改造升级。对现有政务网进行改造,设备层面进行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原市直各单位专网划入政务外网构架,有涉密内容仍部署在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与政务内网之间不互联,政务内网与互联网之间不互联,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互联,两者之间建设防火墙及认证服务器。

扩大政务外网的覆盖范围。加快政务内网非涉密内容向政务外网迁移,升级改造政务外网并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政务网络主干带宽,进一步加快政务网络向乡镇、社区等基层单位的延伸。

推进政务网络横向互联和纵向贯通。建成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的政务网络体系,促进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互通;实现政务外网三层结构,即VPN专网数据区、政务平台数据区和互联网数据区的构建,将不同政务系统按照业务流程扭转的形态部署在上述三个数据区。按“数字福建”建设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政务内网建设;政务外网以OTN方式建设,通过逻辑隔离,保障不同层面网络之间的互联以及安全性。

3.建设泛在智慧的感知网络

实现泛在、互联、可感知的感知网络建设,促使城市数据采集层更加全面、更加智能,为政务、民生、服务等各行业提供广泛的感知数据。

构建泉州感知网综合信息交互平台。支持数值型、图像型、GPS型和泛型等多种数据的接入,能够同时完成海量的传感器数据接入和存储任务,各行业传感器采集同一或类似数据时需要进行共享。

广泛部署海量多类型的信息传感设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改造,建设宽带、安全的传感设备通信及数据传输网络,结合3S技术构建城市级感知网和海量数据采集共享和智能分析体系,重点建设视频监控、基础设施管理、身份识别、防灾减灾等把控城市脉搏的智能化、泛在化的城市信息感知网络体系。部署的传感器的类型包括监控摄像头、RFID射频传感器、车辆定位传感器及各行业专业无线传感器等。

全面推进“无线+有线”的传感网建设。加强3G、4G无线技术与自组感知网络的结合,形成城市高效感知环境,实现城市感知数据随时随地实时接入。

4.构建统一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载体,加快政务云、公众云、企业云的部署,全面支撑泉州政务、产业和民生数据业务服务。

加快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高等级数据托管和备份服务。加强引导各级政府部门、企事单位的信息数据及相关业务委托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数据中心管理,推进全市电子政务转型发展。

推动泉州市级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建设。完善泉州市级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与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数据中心之间互为备份。市级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主要处理小数据量和内部非转发政务数据,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数据中心主要处理重要政务数据、大数据计算以及面向公众提供云服务,两中心之间建设100条以上GE链路承载能力保障传输需求。

支持运营商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支持电信运营商在我市开展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对外提供万台虚拟机的云服务能力。企业云数据中心主要由运营商数据中心提供,所有数据中心建设标准不得低于T3标准。

(二)优化政府管理与服务绩效

1.加强政务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加快整合泉州市政府各部门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形成功能强大、覆盖全市的公共数据库的管理和应用,打造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类数据交换共享和提供多元化的数据分析,为政府管理决策、部门信息共享和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支撑。

建设数据交换共享平台。依托统一的智慧政务网络和政务数据中心,基于SOA理念建设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将各种不同来源的数据提供以服务的方式统一注册,向外提供包装好的服务,对内提供灵活、松耦合的架构与使用方式。构建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实现跨部门、跨区域政务信息资源汇聚、交换和共享,支撑主题数据应用。

建设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依托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推进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社会信用综合数据库建设。为全市提供一致的城市基础数据服务,为各类应用系统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满足政府管理决策、部门信息共享和社会公共信息服务的需求。

建设大数据平台。基于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建设,利用知识管理、大数据等手段建设大数据平台,通过建设数据管理、数据加工、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支撑,对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推进以数据大集中实现业务大协同,提供多元化的数据分析能力,充分挖掘数据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

建设应用能力支撑平台。屏蔽底层架构的复杂性,对基础设施、数据服务进行高度抽象,封装成开放、统一、标准应用开发接口提供给第三方应用;为各专项系统提供GIS、数据可视等数据应用服务,同时提供统一的认证、鉴权、计费和管理等服务控制功能。

2.打造智慧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政务业务协同,加强“一站式”的公共服务门户建设,推进各党政机关的业务办公系统建设、网上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全面优化完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服务型政府。

打造统一的政务综合办公平台。依托泉州市电子政务网络,在前期综合政务平台基础上,引入云计算、云服务的构架理念,通过构建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的全新电子政务应用架构模式,构建满足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和移动化需求的市级政务综合办公平台,与保密与机要系统有机结合,实现泉州市不同部门间、泉州市与各县(区、市)之间畅通无阻的协同办公,构建随时随地、安全便捷的政府办公应用服务。

升级“一站式”行政审批系统。建成智慧行政服务中心,推进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升级完善,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交互;优化以跨部门协同审批为重点的一站式审批办事流程,加快实现物理行政服务大厅和网上行政服务大厅的协同互补;建立电子证照共享平台,推行网上办事“一证通用”数字证书,向个人、企业、组织提供全生命周期、个性化、主动式的网上一站式服务。

优化政府门户网站群。进一步优化网站界面设计,增强栏目设置条理性;加强手机版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移动服务;重点拓展网上政民互动渠道,提高政务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实施指引(试行)》,及时有效发布各类政务信息,提高政府公信力;整合党政机关各部门网上信访和投诉处理渠道,实现信访及投诉受理的全流程在线处理及监控,提高群众诉求处理效率和质量。

3.构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体系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人口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监督、应急处置以及地质、气象、农业、森林、水利、海洋等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加强城市管理的敏捷感知、信息共享、智能决策和业务协同,实现精细动态、安全高效的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模式。

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智能化。大力推进物联网、GIS系统在社会和城市管理、规划建设中的试点示范应用,提高社会和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城市规划在线编制和评估,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监管和评价,实现关键工序施工可溯及现场质量安全可控。深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扩大数字城管业务覆盖范围。推进城市照明、地下管网、城市绿化、公园管理智能化,提高城市容貌科学管理水平。

推进智慧社会安全防控。加快实现安防监控网络的全覆盖,大力推进智能识别视频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改造整合现有视频监控资源,完善全市所有道路、街道、公共场所、要害部门、公共交通系统、案件多发地段、城乡结合部、社区和居民小区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整合公安、交通、气象、卫生、海事、环境、城管、安监、民防、地震等部门公共安全与应急资源信息,完善应急系统的视频监控、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等功能,健全跨部门的主动式城市安全和应急信息管理体系;推进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建设,实现舆情简报、舆情专报、分析报告、移动快报等服务应用,推动舆情决策分析的科学化、智能化。加强工业生产、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提高安全生产动态分析预测水平和救援决策效率。全面提高消防监管和火灾防控信息化水平,实现远程消防监管全覆盖和消防资源管理调度高效化。

构建网格化的智慧人口管理。基于人口基础数据库,加快推动基于网格化的人口管理应用,重点建设网格化人口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合理的网格化划分机制及设立网格化监督员等实现对人口信息更精确的采集,建立多部门的共享机制,对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进行流动趋势预测与管理。

构建智慧环境管理。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在线自动监控,进一步优化完善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平台及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平台;加快环保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推进环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开展环境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提高环境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启动环保综合分析平台建设,实现环境管理服务决策分析;推进环境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构建智慧环境信息云交换中心。提高全市气象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拓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和公共服务范围。

构建智慧水务管理。加快泉州市智慧水务信息云交换中心建设,实现对包括水质、水文、水土保持及水面安全在内的水环境数据的统一管理与共享;推动水资源动态系统、防汛检测系统、水资源净化平台、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和水利建设与监管平台的优化完善;整合雨情、风情等监测点,实现统一调度和管理;加强对实时视频接入的建设,实现可视化的水务监测;依托智慧水务信息云交换中心,构建水务综合分析平台,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4.打造政府决策管理智慧中心

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和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在大数据挖掘、智能分析的基础上,实现更精准、智能的政府决策管理和事件的集中处置。

建设泉州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依托智慧泉州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管理、交通、环保、水利、森林、海洋、能源、气象、安全、应急、国防动员等各领域的应用系统及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泉州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整合、关联、挖掘和分析,推进以数据大集中实现业务大协同。

建设泉州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依托泉州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和指挥中心相关硬件基础设施,基于大数据建立集运行感知、信息资源统筹协调、决策指挥于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重点建设集一套高水平、高标准的DLP大屏及显示控制系统、视频监控接入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辅助支撑系统,促进城市日常运行管理以及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等全景城市运行监控和集中处置。

(三)推动产业经济互动增效

1.推进传统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信息技术与设计、制造技术的融合,实现传统企业设计、生产流程再造,打造绿色安全生产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融合,构建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势品牌的保护宣传。

努力提升制造业全流程信息化水平。推进机械、电子等行业研发设计智能化水平,打造基于三维CAD、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网络协同设计等先进技术的行业和企业的产品研发知识管理体系。提升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推进生产过程控制、智能感知及工艺设计等技术在石化、机械、纺织鞋服等产业的应用。

深化推广重点制造业绿色、安全的“智造”模式。构建针对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节能减排监督管理平台;提高企业能源集约利用、能源消费优化、排污综合治理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数据库建设,加强企业对安全生产图像、重大危险源的实时监测和共享,构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持续营造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快建设泉州市“两化”融合促进服务中心,采用多种方式,引进或成立一批生产性服务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高端数控设备、数字制作、工业设计、产品溯源、人力资本等行业共性需求的服务;引进一批信息技术服务商为广大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引进一批金融服务机构为广大企业“两化”深度融合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培育第三方认定服务机构,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开展咨询、认定等专业化服务。

积极开展行业资源整合应用服务。加快推进行业、企业资源信息的整合,建设产业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加快商业大数据创新应用,实现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推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积极增强企业品牌保护能力。充分利用新环境下信息手段对企业品牌管理和塑造的支撑能力,通过多部门整合共享企业商标境内外注册、使用和保护信息,建立商标纠纷预警机制和危机管理机制,普及基于物联网RFID的企业产品防伪技术,提升泉州企业品牌保护水平。

2.推进电子商务全面应用

引导企业“传统与现代并举、线上与线下结合”,加快应用电子商务。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及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强化行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物流、移动支付等配套支撑体系,实现电子商务服务业聚集发展的新业态。

推进重点产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推进电子商务在泉州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及石化、电子、生物、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深化应用;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推进金融服务业电子商务应用,开展网上信贷、保险等业务,创新网络金融衍生品;推进商贸流通业电子商务应用,实现电子商务与现代连锁业的有机结合;推进农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服务体系,建立电子化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

推进企业创新电子商务应用模式。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自主电子商务,推动一批标准化程度高、产品系列齐全、品牌效应明显和销售网络健全的生产企业建立全流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C2B、O2O电子商务模式,促进“互联网制造”的形成;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代运营平台,推进电子商务市场网络体系形成。

发展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行业垂直类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支持鞋业、服装、茶叶、陶瓷、水暖、石材、工艺品、农产品等重点产业,探索企业以销定产、以产定供的商务模式,实现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发展,构建上下游产业联盟;大力推进电子商务零售平台建设,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传统商贸业与网络零售相融合的商务模式。

加快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数据挖掘、网络营销、专业咨询、信用服务等电子商务专业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支持相关平台建设。推进中兴通讯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全产业链采购、供销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并逐步构建国际支付和金融结算中心、电子商务物流基地和商务配套体系。

3.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农业智慧升级

培育一系列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示范应用,建设现代服务业和农业产业化基地,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现代化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全面推进现代物流建设。实现基于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云计算等技术平台的新型物流云服务支撑基地建设;构建集物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智慧物流信息化支撑体系,实现全市统一物流公共信息服务,构建管理部门的可视化、可控化、可管理化的监督管理体系。推进泉州海、陆、空口岸信息系统互联,加强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口岸查验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缩短通关时间,简化通关流程,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加快构建泉州港物流信息中心,促进菜鸟网络“中国智能骨干网”东南核心节点项目在泉州的落户和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信息化服务体系。以推进泉州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有力契机,实现金融主体、金融机构、合作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以及社会化分工协作;推进全市征信平台的建设,促进全市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标准体系的形成;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大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快完善银行卡消费服务功能,优化刷卡消费环境,扩大城乡居民用卡范围;推进跨领域、跨行业、跨网络的金融创新平台、多应用融合载体的建设,实现多渠道、全方位的移动金融服务。

打造智慧旅游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发挥泉州闽台文化、海丝文化、宗教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建设旅游信息资源数据平台,实现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一线涉旅单位的旅游运行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宏观管理;构建面向游客的统一在线服务门户,为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消费环节提供方便与及时的应用服务;建设一批依托高科技手段的文化展示平台,发挥文化对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强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等支撑系统建设,完善整体服务能力,推动产业发展。

积极构建智慧农业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品溯源平台、生产养殖环境监控平台,提升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农业灾害应急系统,提高对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建设农业公共信息平台,强化涉农信息资源整合,为相关涉农单位和个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

推进海洋公共服务业发展。通过整合海洋信息资源并构建完善的海洋通信基础传输网络,加大海洋公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为泉州打造“数字海洋”奠定坚实基础。完善海洋预警监测网络,建立海洋环境、灾害等监测数据的协同共享机制,提升对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通过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泉州海洋文化的生动展示,拓展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通道。通过建立和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对海洋科技成果、技术转让等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4.推进新兴信息产业全面发展

积极推进新兴信息产业在泉州传统主导产业中的深化应用,推动以物联网、云计算、软件、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兴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提升物联网技术研发能力,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新型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节点的研发;大力推进泉州物联网通信传输产业,实现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化;推动发展安防智能等电子产品制造业发展;支持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培育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推进生产领域的企业生产流程监测、仓储物流管理、安全监测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家居等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以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软件产业发展。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加快泉州软件园建设。强化软件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扶持大型工业软件的研发试点。推进行业信息化软件产业化发展,形成政府、金融、商贸、物流等行业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推进工业软件产业化发展,形成成熟的适合泉州产业特点的工业软件应用解决方案。

推动信息服务业持续转型发展。完善信息技术服务支撑体系,重点建设“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基地,推进技术集成、技术咨询、技术外包等服务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互动娱乐、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社交网络服务等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业;重点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业务,促进网络增值服务业集聚发展;加速推进基于4G技术的新一代无线宽带网络及相关信息传输服务业,加快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步伐。

积极探索发展云计算产业。加强云计算研发能力,加强研发虚拟化、分布式存储、海量数据分析处理等技术;推进云计算服务商业化运营,构建政务云、企业云和高性能计算云等应用,实现网络资源的集约建设、弹性扩展、动态分配和资源共享;积极加快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数据中心、联通云计算中心建设,使其具备国内一流的云计算服务能力,为本地大型企业提供云存储、云计算服务。

深入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推进微波移动通信、北斗导航等产业的发展,加快4G技术的研发和相关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数字视听产业技术升级,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实现数字化技术的转型发展。推动智能电子终端产品创新,支持研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智能终端产业化发展,促进终端与服务一体化;推动陶瓷电容器等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升级。

着力培育数字内容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加快工业设计、产品外形外观设计、工业模型与模具设计为主的工业数字设计产业化发展;加快包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广告和平面设计为主的视觉数字设计产业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基地建设,加强数字版权保护,完善数字内容技术、标准、传播、安全等服务支撑体系。

(四)提供便捷优质的民生服务

1.创新信息服务互动体系

组织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深入推进资源的整合利用,以服务共享促进需求方和服务方的汇聚,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面向公众的泉州城市公共信息互动服务体系。

打造智慧泉州智能门户服务平台。加快面向公众服务的智能门户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泉州市政府各单位的数据资源以及社会资源,构建市民主页;深化三维城市仿真技术的应用;整合社会保险、公积金、水费、电费、燃气费以及政务办理等多领域公共服务,推进服务一体化、个性化、便捷化、智能化。

推广公众信息服务终端。推广PC、移动终端、互动电视、大屏幕等信息终端的全面覆盖,在社区、学校、重点商业区域等推广民生信息服务终端的部署应用,并不断拓展自助服务终端承载的业务功能,加快实现快捷缴费、社区服务以及旅游出行、餐饮娱乐等多样化的服务应用,满足民众社会生活的多种应用需求。

2.提升城市发展文明水平

整合文教服务资源,促进教育和文化基础信息资源大众化、网络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均衡配置。通过文教资源的塑造性、引导性和凝聚性,构建学习型、创新型城市,使得优质的文教服务能够更好的“吸引人、留住人、塑造人”,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全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电子书包建设和推广,建设完整覆盖课前、课中、课后、课外的学习过程体系,促进学校教育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真正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从讲授式向研究探索式、合作学习式、自主学习式转变。

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深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数字图书馆建设,促进文教资源的传播和共享。加快整合各类图书教育资源,打造城市教育培训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后学校”时代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构建终身学习的信息化服务环境。

打造虚实结合的文化传播服务平台。整合泉州宗教、闽台文化等特色资源,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建设统一的文化推介平台,直观展现泉州历史人文底蕴,不断扩大泉州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独具泉州文化特色的“城市名片”。

3.促进生活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形成完善的社会安全和保障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等民生幸福工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广大市民的生活安全感。

加快“金保工程”应用建设。依托统一的数据中心及泉州市基础市民库,集成已有应用系统,推进业务经办平台、基金监管平台、决策分析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比对平台等应用系统的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便捷化。

打造公众医卫服务体系。依托居民健康信息系统,推进全市统一的医疗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智慧医疗卫生云服务应用。推广远程医疗系统的应用,打造居民健康自助门户,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促进医疗服务的均等化。

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包含食品安全信息征集、信息管理、安全预警等功能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企业的自我监督和加强产品质量的管理;逐步开放药品的流通信息,供公众查询药品来源等信息。推进食品追溯监管系统建设,实现食品全过程的追溯和监管,并实现对从业企业的诚信管理。

4.构建便捷生活服务环境

整合基本便民生活服务,重点关注民生热点,建立全面覆盖公众出行、社区生活服务、智能一卡通应用等民生领域的生活服务体系,营造便捷有序生活环境。

全面整合社区便民服务资源。整合社区管理与服务资源,建设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全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重点推进救助帮扶、人口管理、社区自治等应用服务建设;整合社区周边服务资源,加快建设社区商业互动服务平台,促进资源供给与服务需求的良性互动;衔接民生服务资源,推进社区服务信息亭部署。

加快普及“智慧家居”应用。大力推广基于WOC技术的WLAN覆盖方式,推进三屏(电脑屏、电视屏和手机屏)互动应用,打造家居智慧化应用的新模式,通过智慧家居的试点建设,实现多种智能用电增值服务,支撑公共服务便捷友好。

构建大交通服务体系。构建交通管理电子标签身份认证体系,实现“牌车对应、人车对应、场车对应”管理;加强全市交通流量监控设施建设及改造,完善ETC系统;加快对多源异构的交通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预测,推进交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公众提供交通综合信息服务;推进交通决策服务系统的建设应用,提高地面公交、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枢纽中转作业的运行效率,促进客流、物流的高效运转;集成车辆监控调度、电子站牌和视频监控等应用系统,建设公交智能监控调度系统;加快在旅游景区、大型社区、公园、图书馆、学校等场所和重要商业地段推进公共自行车租赁应用,构建绿色、安全的自行车出行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公共停车场(含商用大楼、民用大楼小区的地面和地下停车场)的泊车位信息,建设停车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实现停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建立泉州市民卡服务体系。加快整合实名制的医疗、保险、住房、金融等的管理功能以及交通卡等不记名的小额支付功能,构建统一的市民卡服务系统。推进覆盖全市、面向市民的以小额支付为主体的市民卡商业便民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市民卡系统与服务网站、自助终端、服务大厅柜台及各种车载、医院、公园、药店和商场POS终端等众多服务渠道系统的对接,实现“一卡在手,通行泉州”。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市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由市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智慧泉州建设的日常工作,负责智慧泉州建设及全市信息化项目的推进、综合协调和重大专项审核、项目评估、资金管理、项目监督考核和项目验收等工作。

(二)落实政策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智慧泉州建设的统筹投入,整合信息化相关专项扶持资金,创新政府扶持资金的有效动态支持机制,重点对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型产业项目等,给予资金支持;加快市场化运作,把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机制,扩大资金投入来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智慧泉州建设。

落实扶持政策。研究制定加快智慧泉州建设的投资、财税、技术、人才、市场监管等方面配套政策。对涉及智慧泉州建设的项目,在准入领域、税费征缴、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选择一批技术先进、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纳入市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大力推进实施。引导银行加大对开展智慧泉州建设的企业及其建设项目贷款支持力度。

支持创新发展。智慧泉州建设是一项开创性事业,应当加强政府在创新方面的主导作用。尽快出台推进智慧城市、信息消费、信息惠民、“两化”融合、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的相关政策性文件;通过投资、信贷、税收、土地等政策杠杆,充分发挥政府对智慧产业发展和智慧泉州建设的引导作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大智慧产业规模,提升对智慧泉州的支撑作用。

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环境。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和激励的政策环境,充分调动人才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建立鼓励信息化人才创业和发展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引进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和顶尖人才的力度,研究制定有利于集聚高层次、高技能信息化人才的配套政策措施。

(三)拓展交流合作

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和咨询机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建立首席信息主管(CIO)制度,在各级政府、市直部门和企业推广CIO制度。

成立智慧泉州咨询和研究机构。成立包括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相关人员的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智慧泉州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指导,为政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组建智慧城市专职研究机构,履行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应用体系建设方案、标准与法规研究制订等工作。

加强与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科研院所、电信广电运营商以及国内外知名IT企业单位的合作,吸引其参与智慧泉州建设,力争将其最新研究成果、产品和成功应用案例在我市先试先行落地,为智慧泉州建设注入新的动力。积极开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内外合作交流活动,定期举办以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新范例、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宣传推介最新研究成果、产品和成功应用案例,促进智慧泉州建设。

积极开展与国内其他城市的交流和合作。开展与海西地区和泛珠三角区域等周边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泉台合作,构建各城市政府间交流合作平台,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成果,促进区域间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互补、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积极倡导各智慧城市间信息资源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推动各城市间电子政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避免城市间“信息孤岛”现象的出现。

(四)完善标准规范

成立标准法规研究机构。结合智慧泉州建设的应用需求和探索实践,着力引进培育一批针对本地特点的电子商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相关专业领域的标准法规研究机构,开展技术标准、制度规范、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研究制订和实施试点示范工作。

制定和落实信息化政策法规。尽快出台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财政性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等政策文件。鼓励政府部门公开内部可共享信息资源,明确信息资源提供方的信息公开职责,做到“一数一源”,对共享数据资源实现动态管理,保证共享数据库中信息资源的鲜活性;根据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国家标准,围绕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分类、保存、发布与使用等信息生命周期各环节,加快建立符合智慧泉州发展要求的信息资源规范和标准,指导各部门严格按标准规范进行信息资源采集、加工与交换活动。

(五)实施评估考核

建立评价体系和评估考核办法。建立智慧泉州建设评价体系,同时根据智慧泉州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指标考核、公众评议、专家评定三种方式对智慧泉州建设绩效进行评估,并及时发布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评估报告,以更好地指导和推进智慧泉州总体建设。

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和滚动衔接工作。以规划为基准,将智慧泉州建设纳入政府督查考核范围,每年对智慧泉州建设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并根据建设情况调整、修编,确保项目分阶段有效落实和建设目标的实现。同时做好智慧泉州规划的滚动衔接,组织好智慧泉州规划实施的监测和中期评估,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多角度分析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六)加强信息安全

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认真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以政务专网和关系全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信息系统为重点,全面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定期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检查。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体系、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及容灾备份体系建设,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预警、应急响应联动机制。

建立重点信息系统的应急安全机制。建立重点信息系统的应急安全机制,组织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灾能力。加快完善公钥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统一认证服务平台,全面推广电子证书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系统中的应用。加强信息安全技术攻关,加快建设信息安全评测中心,扶持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建立应急专家咨询队伍。

(七)加强宣传推广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渠道,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宣传,普及信息化知识,形成信息化氛围,增强全民信息化意识。把智慧城市作为泉州市对外招商的一张新“名片”,加大智慧泉州的对外宣传力度,把这张“名片”打出去,响起来,吸引国际信息化博览会、城市信息化论坛年会等与信息化相关的、高规格、高层次的重大活动在泉州举办,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泉州“智慧城市”规划专业术语注释

 

1.云计算:是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按需求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云计算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的IT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而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2.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3.C2B:C2B是电子商务模式的一种,即消费者对企业(customer to business)。真正的C2B 应该先有消费者需求产生而后有企业生产,即先有消费者提出需求,后有生产企业按需求组织生产。通常情况为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产品和价格,或主动参与产品设计、生产和定价,产品、价格等彰显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企业进行定制化生产。

4.O2O:O2O电子商务是Online线上网店Offline线下消费,商家通过免费开网店将商家信息、商品信息等展现给消费者,消费者通过线上筛选商品,线下比较、体验后进行有选择地消费,在线下进行支付。

5.OTN: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是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的传送网,是下一代的骨干传送网。

6.IPv6:网际网路通讯协定第六版(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是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解决了网络地址资源数量受限等问题。

7.VLAN: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VLAN是一种将局域网设备从逻辑上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数据交换技术。

8.VPN:虚拟私人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指在公用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的技术。整个VPN网络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并没有传统专网所需的端到端的物理链路,而是架构在公用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网络平台之上的逻辑网络,用户数据在逻辑链路中传输。

9.WOC:无线网络覆盖的技术(WLAN Over CATV),是基于CATV系统的WLAN网络。通过现有的CATV有线电视系统,实现房间内的优质 WLAN 信号覆盖,提供可靠和真正可以使用的高速无线网络。WOC具有信号强、无干扰、网速高、实用性强等特点。

10.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指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地理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11.RFID: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s),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12.SOA: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种架构模型,它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SOA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并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各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使用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13.WL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是利用射频技术实现无线的数据传输系统所构成的局域网络,使得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让用户透过它达到不受物理连线限制的自有上网环境。

14.DLP:DLP是“Digital Light Procession”的缩写,即为数字光处理,也就是说这种技术要先把影像信号经过数字处理,然后再把光投影出来。

15.P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是把服务器平台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的商业模式,能够为用户进行定制化研发中提供中间件平台,同时涵盖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等,也可以提高在Web平台上利用的资源数量。

16.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且无需对软件进行维护,服务提供商会全权管理和维护软件,消除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