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步入就业服务信息化“快车道”
来源:淮安日报 更新时间:2014-12-04

记者胥广福 蒋礼涛

近年来,市人社部门坚持“统筹城乡、以人为本、普惠均等、智慧发展”工作理念,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提升就业创业信息化能力,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普惠均等为目标,推进城乡就业服务一体化。市人社部门大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注重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的就业创业政策的同时,更加重视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的覆盖和普惠。2012年,淮安开通了包含电脑、手机、电视和自助机等媒介的就业信息化应用系统,被市政府列为全市就业工作重点项目,同年年底达到了“系统涵盖全业务,平台覆盖城和乡,终端部署所有村”的目标,实现了从市到村四级连通,信息一点登录、全市实时共享。尤其是自助机在全市所有乡镇社区和行政村的全覆盖,解决了服务进村问题和农村信息网络覆盖不全、农民不能就近享受公共就业服务的难题,打通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全市职工和居民,不论城乡,只要登录任一终端,就可以实现就业创业全业务的在线咨询,只要刷身份证或社保卡(市民卡),就可以办理找工作、参培训、查社保等业务。

以智慧发展为理念,推进基础人社服务信息化。我市以加速基础人社业务服务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为重点,力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向群众和企业提供智慧人社应用。系统由数据管理系统、业务应用系统、监控监测系统、统计决策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基于“互联网、通讯网、广电网”三网互动技术,将经办业务应用同步在城乡居民使用最为广泛、最为便捷的手机、电视、自助终端和客户端上,逐步加入qq、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的应用,最大限度方便服务对象获得信息。在通讯方式上,县区就业管理机构利用全省就业专线,乡镇和村一级用ssl-vpn方式通讯,共享互联网线路。自助服务终端在网络联通的地方利用互联网线路,没有互联网的地方采用3g技术,极大节约了线路流量费用。

我市已建立人社问答、政策法规和服务机构三大信息库,整合了涉及服务对象的政策法规、业务流程、热点问答等业务信息6800多条,“手机点一点、自助机查一查、遥控器按一按,人社服务全知道”,全天候在线提供“百度式”查询和经办指导,实现了服务的畅通、快捷、便利。今年以来,仅手机和电脑在线咨询、提问就达15568人次,免费为城乡居民发送回复答案8591条。

以改善民生为己任,推进就业创业服务效能化。全市人社部门从“以人为本、操作便捷、服务决策”的角度出发,畅通信息对接,规范业务流程,实现了服务效能的显著提升。目前,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均实现软硬件改造升级,企业和求职者不仅可以定期参加综合招聘活动,还可通过手机、电脑、自助机等平台实现招聘求职“足不出户”,形成了在实体市场之外、相辅相成的“24小时不关门”的无形人力资源市场,改变了以往奔波排队、信息不畅、对接不快的问题,提高了招用工匹配率和成功率。所有应用平台基于同一数据库建立,应用上各有侧重,使用各有特点,最终实现供求双方无缝对接。

今年新推出的移动招聘终端,基于移动3g,可广泛用于广场招聘、集镇招聘、市外招聘,效果等同于在人力资源市场内招聘。目前,共有注册单位会员2972家,个人会员7.91万人,提供岗位数21.5万个次,免费发送求职及面试短信息9.62万条,通过自助机等平台进行招聘4.2万人次,成功求职8030人。

以创新创优为追求,推进事业发展的可持续化。淮安建立的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系统,基于三网互联互动,全市县区同步规划,符合公共服务事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立足于城乡全部覆盖,基于全业务进行设计,符合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要求,也符合人社部门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一生、记录一生”的切实需求;提供了其他居民服务功能搭载应用的可能,可有效避免重复投入和浪费。

近年来,为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我市开展了“进社区、进高校、进企业、进乡村、进机关”五走进活动,举办“我与淮安就业”全国微信大赛等主题活动。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工作成果丰硕,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一项专利权和两项著作权;2013年被评为“全省信息化示范工程”;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充分肯定市人社部门“首创就业创业信息化便民工程”做法;《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就业》、《群众》、《新华日报》等媒体多次深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