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为先导 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
2005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00亿公斤大关
未来五年将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以上,粮食总产达到130亿公斤以上,争取到“十一五”末期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据农民日报报道,2005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00亿公斤大关,达到102.65亿公斤,从明确目标到实现目标,只用了短短的10年时间。那他们是怎样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粮食生产能力的历史性跨越呢?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隋凤富。
隋凤富开门见山地说,我们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多年来,垦区坚持以农业机械化为先导,本着“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阶段推进”的原则,从1978年开始,通过引进世界先进农机装备,先后建成了3万亩、30万亩、3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改变了传统农业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垦区在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良种繁育、模式化栽培、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农业航化作业等新技术应用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2%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多个百分点。通过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的采用,垦区水稻亩产达513.6公斤,大豆亩产168公斤,平均增产幅度都在24%以上,累计新增粮食0.75亿公斤。
为了促进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农业转变,垦区坚持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在东部农场重点发展水稻、玉米种植,在西部农场重点发展小麦、大麦、大豆种植,初步形成了水稻、玉米、大豆和麦类的四大作物优势种植带。特别是针对垦区四江环绕、河流贯通,低湿易涝耕地面积大,旱田作物难种、难管、难收,产量低、风险大、效益差的实际情况,实施“以稻治涝”战略,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种植。2005年水稻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87.6万亩扩大到1106.2万亩,产量增加到57亿多公斤,占全局粮豆总产量的55.9%,使水稻生产发展成为垦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粮食总量突破100亿公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时,隋凤富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对发展现代农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垦区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快垦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用五年时间,在提高现代农机装备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水利工程、种子工程、植物保护工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工程、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工程、交通道路等工程建设,使黑龙江垦区具备较为完备的灌溉、防洪、除涝和防灾减灾等工程体系,改善区域内的生产条件,提高种植技术、管理水平、产品品质和产量,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以上,粮食总产达到130亿公斤以上,争取到“十一五”末期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