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牵引学校快速持续发展
来源:新民晚报 更新时间:2014-12-11

 浦东新区晨阳小学创办于1999年,坐落于江明路150号,毗邻浦东国际机场。学校基于“尽可能地创造适合师生潜能开发和发展的学习、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为师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办学理念,以教育信息化特色项目的打造为抓手,不断朝着“开放、多样、优质”的办学方向努力,走出了一条优质教育的改革之路,开创了教育发展的一片新天地,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获得了上海市安全文明校、浦东新区行为规范三星级示范校、浦东新区绿色学校、浦东新区语言文字示范校、浦东新区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1年至2014年,连续四年在浦东新区学校办学绩效考核中,评定为“优秀”,2006年、2012年连续两轮成为浦东新区教育发展性督导试点学校。这一切,都源于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实践和研究。

一、以规划为导向,整体推进信息化工作进程

教育信息化是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的有力技术支撑,它可以将教育从封闭、集权化的体系中拓展出来,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无时空、主题限制的优势,获得更优的个性化发展服务。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应用、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在实践应用中还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化能力。

晨阳小学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确立了“以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的质量和品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制定了《教育信息化,牵引学校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变革》学校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以“以需求促发展,软硬件并重发展”为策略,整体规划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基础设施配备、资源库建设、项目研究、信息化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升四个维度上全面推进。在规划的引领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了高起点、高投入。

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小组,成员覆盖各个部门、组室、学科、班级,做到全员参与。做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谋划、管理、实施、培训辅导等工作。建立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共计20多项。岗位职责明确到人,学校还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

二、以课题为引领,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2004年,晨阳小学就开展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的实践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注重“学以致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中,注重理论和技术的结合,采用边学边用、学以致用的原则,走好“四部曲”——培训、应用、考核、比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注重“实践反思”,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以“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为载体,培养教师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要求教师每天写一篇随笔,记录自身的思考、进步、困惑,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中;每周上传一份“教学反思日记报告单”,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每月撰写一篇教学案例,记录于《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与实施记载》本上,每学期撰写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经验文章;注重“对话互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一是与同伴对话。学校通过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教师间互听随堂课,相互学习、共同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困惑和经验,并通过教师博客,开展网上教学研究,积累教育案例,与大家一起分析、分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得到发现和解决。二是与专家对话。学校先后邀请了市、区的有关领导专家来校作报告。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发展性评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的撰写》《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等辅导报告,使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瓶颈通过专家的指导、引领加以突破。

注重技术与学科整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整合中,要求教师体现“一个理念”、坚持“两个立场”、实现“一个最优”。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坚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学科立场,坚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立场,最后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以信息技术为创建、维持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技术支撑,通过信息技术的选择和利用,创建更加宽松、民主、自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坚持教学的学科立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倡导“学科为体,技术为用”。坚持教学的教育立场。要求教师在整合中,必须遵循教育、社会和人的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学会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兴趣、养成科学的思维和批判性接受的习惯,养成具备生存的品质和技能,以及终身主动发展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着力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设计,深入进行了“用”与“不用”、“精用”与“滥用”的比较研究;“何时用”、“用于何处”、“怎么用”的研究等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培养了教师的研究反思能力。2006年学校在接受新一轮督导评估中,课堂教学实践受到领导较高评价,85%的课被定为“优秀”。近年来,许多教师在上海市乃至全国的课件比赛中获奖。教师发表于市、区各级各类杂志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历次浦东新区教学质量调研中,学校成绩均名列前茅。

三、以资源平台为依托,夯实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学校积极参与浦东新区“数字化教师工作坊”平台的推广应用,形成集教学诊断与指导、教师网络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管理与教学资源管理三大功能为一体的课堂教学与教师研修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多个系统间教学资源与数据的互通,形成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档案袋,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共享。

在推进过程中,学校采用层级管理制,由校长室直接管理,并全面负责平台的应用推进,制定“数字化教师工作坊”应用推进计划,明确任务分工,以“任务为驱动,奖惩为激励”的原则,有效推进平台的应用。学期初,由教导处向教师公示“任务单”,“任务单”包括:每月上传4份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每学期至少上传1个课例包、参与组内4次评课、完成改进计划和小结、个人发展规划年度小结等。期末,由教导处、教科研室和信息组进行检查考核。

在平台的运用中,强调与教育科研相结合,注重反思。要求教师结合“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中的改进目标,针对教师每月一次的被听课,撰写“教学反思”,并由教科研部门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检查反馈,强调反思、改进、跟进。强调与校本教研相结合,注重研讨。学校将平台中“主题学习”板块进行分割,实行分工负责,校长室负责教师的师德修养板块;教导处负责教师的业务培训板块;教研组长负责专题性研讨交流板块。由各负责人上传学习、讨论资料,组织教师交流研讨。

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使教育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和新课程改革方案提出的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校本课程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开发,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性的个性化学习,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可以使学校的校本课程依托信息技术向纵深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于2013年申报了《校本课程数字化自主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区级项目。校本课程数字化自主学习平台架构图:  

自主学习平台可以在网络环境的交互功能下,丰富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改变班级授课形式中的单一层面,突破教学内容及形式的空间束缚,使学习更具个性化,师生互动更畅通。平台的搭建,提升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拓展了空间,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也可以使学校的校本课程更具系统性,更凸显了学校办学的特色。

五、牵手网络结对,开拓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思路

为了实现长三角地区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跨地区战略性协作目标,推动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晨阳小学积极参与了“长三角地区千校网络结对”活动,与江苏常州实验小学、安徽颍上实验小学、浙江杭州余杭实验小学结成了互学对子,并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的互动学习、交流活动。

网上会议,研讨交流。虽然是网络结对,但学校间的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学校利用网上“会议中心”,多次主动牵头联络召开视音频会议,交流学校基本情况,协商学校研讨活动计划以及探讨共建资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线下签约,展示活动。2013年4月24日,晨阳小学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新朋友——浙江余杭实验小学、江苏常州实验小学、安徽颍上实验小学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这是四所学校参与“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之后的首次线下交流。学校向到会的领导、老师共展示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和信息技术六节优质课,并成功地将一年级的英语课《M3U1 Seasons》通过网络直播传送到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结对学校。观摩课后,学校举行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主题交流活动。上海市电教馆、浦东新区督导室、教育局基教处等多位领导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对学校的展示活动作了高度评价。网络结对,使晨阳小学大胆地跨出了自己的区域,携手长三角优质学校共同发展。

联合教研,远程同步。苏浙沪皖四地教材不同,为了让结对学校学习借鉴上海教材,晨阳小学利用网络视频直播的功能,将本校教师的展示课用视频直播出去,远程同步,开展网上观课评课交流互动,拓宽了教研思路。

六、开发校本教材,给学生以飞翔的翅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方法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从2003年起,学校在二年级至五年级中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除了三年级每周两节外,其余年级每周一节,根据学生的实际,自编校本教材,设计教案。以“在愉悦中让学生得到锻炼”为原则,低年级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熟悉电脑、学会打字和画画,中高年级则在学习一些基本的信息技能的基础上,还进行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以此培养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能力。

学校还通过建立社团,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效发展。学校建立了“机器猫”电脑社团,吸收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学生。社团成员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信息技术的水平,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和确立学习内容,教师则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在这里,学生由学习的参与者变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在社团中学本领,增才干,社团活动培养了他们的一技之长,也造就了许多信息技术的小能手。这些学生在参加全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各项电脑作品比赛中,创作的优秀作品不计其数,成绩斐然。


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教育信息化工作已成为了晨阳小学的特色项目,学校先后获得了浦东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浦东新区教育信息化综合运用实验校;浦东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领衔学校;荣获上海市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教育资源平台一体化应用试点优秀学校;浦东新区校园网站评比一等奖等荣誉称号。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信息化工作为晨阳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教育改革逐渐向纵深发展,推动着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

浦东新区晨阳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让这里的课堂没有围墙,让这里的交流没有界限,让这里触摸到古今中外的智慧,让这里把握到世界前进的脉搏”。为此,学校将不断创新,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打造晨阳小学教育品牌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