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按照《科技规划纲要》的部署,围绕“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思路,组织开展了数字化综合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以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为标志的“甩图纸”和以经营管理信息化为标志的“甩账表”应用示范(即“两甩”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及应用、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保障体系与发展环境建设等工作,提升了包括集团企业、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内的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增强了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竞争力,推进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经过“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支持了成飞、上海电气海尔等10家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成为我国集团性企业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的标杆和典范;二是支持北汽福田、中联重科、潍柴等300多家地方核心骨干企业开展信息化深化应用,带动了数千家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推广;三是建立了14个面向区域、行业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数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产业链协作和共性技术资源服务;四是扶植了20余家系统集成商、软件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累计培训信息化人才160余万次。这些工作有效地支撑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时促进了面向制造业的软件产业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竞争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促使更多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加快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了新的竞争优势。一批以往依靠低成本竞争的企业开始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技术企业趁势而上,扩大了市场份额,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2010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依托重大技术突破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带动高技术产业向更高发展阶段迈出了坚实一步。
国家实施70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带动社会投资超过4400亿元,一批系统性强、战略意义突出的新兴领域加快发展,一批配套完善、优势突出的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崛起,逐渐成为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信息领域,集成电路芯片设计能力大幅提升、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能力和设备配套能力显著增强,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大尺寸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正式投产,“缺芯少屏”发展瓶颈得以突破。继TD-SCDMA之后,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DTMB)、时分长期演进技术(TD-LTE)等成为国际电信联盟(ITU)标准。为我国信息产业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航空航天领域,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ARJ21成功实现首飞,并得到国内外订单252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生物领域,创新药物和疫苗、基因工程、诊断试剂、生物育种等产业的创新活力持续旺盛,满足百姓需求的能力显著提升,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数字内容、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高技术服务行业也显示出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软件产业规模五年增长了两倍,云计算等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骨干企业的影响力逐渐提升。
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正逐步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95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集聚作用进一步显现,正在逐步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确保研究报告的准确性和质量。《2013-2017年中国制造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1)普查:我们对制造业行业中近百家从业者进行了面访或电话访问,获得最佳一手数据。 2)跟踪研究:为确保实时掌握制造业行业动态,我们在此制造业行业建立了跟踪研究机制,每个月都通过访问获得制造业行业的发展动态。3)政府机构数据:我们查询了制造业行业的重点企业的工商档案、统计局档案、海关进出口数据等等,获得较为权威的信息。4)SOWT分析:应用SWO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等方法,我们分析了制造业行业及企业的竞争优劣势以及潜在的威胁及发展机会。5)科学预测:我们采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因子分析、组合分析等方法对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全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