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发布“云海计划”,之后在闸北区启动健康云建设,建立覆盖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络,居民凭借一张身份识别卡,可实现从挂号、门诊到检查、付费、取药等全流程数字化。
深圳的健康云系统在全市58家公立医院及634家社区医疗机构应用,并在全国试点,纳入1600多万人的健康档案,全年门诊量7900多万人次。
北京市政府倡导、百度牵头的“北京健康云”发布,首个健康云体验中心即将在这个城市现身……
当前,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医疗卫生领域,大数据时代下如何推进中医药发展?日前,中医药、信息工业界的专家学者云集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主办的第一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上探寻答案。
一场信息化“革命”
根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现有中医古籍1万余种,是中医学数千年传承的知识载体,也是中医药发展的源头活水,历代学者都是通过古籍整理,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中医学知识。而今天,这种学习方式已不再是唯一的。
“已完成690种中医古籍图像扫描,约39万余页;完成413种约4957万字的中医古籍文本识别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在会上介绍了“中医古籍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新进展。从古至今的各种文献资料、医案、遣方用药等,在数字图书馆,读者可一键获取,以方便学习,快速提升临床水平。
这种数字化研究,不只是将中医药信息转换成文字、数字、图像、声音、视频等,而是应用各种数据网络系统,对各领域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收集、加工、存储、处理、传输和交换,使之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促进中医药信息有效交换和共享。
这个过程被称之为中医药信息化。
目前,中医药正经历着一场信息化“革命”,终将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传承研究、健康管理、医疗服务模式。
记者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获悉,目前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正积极开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强调中医药与卫生信息化协同融合。与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开展了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提出“推动中医药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北京、重庆、浙江、河南、云南等省市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信息系统、名老中医传承教学辅助系统、中医药诊疗服务信息系统等试点应用,为群众提供了更好、更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信息资源开发与标准研究不断推进,构建了全国中医药信息单位协作网,建成中医药数据库共享平台及中药关联统计分析数据库平台。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全国82.25%的中医医院建立了医院信息系统,94.98%建立了药品管理信息系统,42.41%建立了医生工作站,53.7%建立了电子病历。
中医药发展的强劲动力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中医药的现代化。谁在信息化潮流中落伍,谁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中医药也不例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会长吴刚坦言,应将信息化作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赶超手段,成为中医药振兴的强劲动力。
“中医药应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来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医人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发言中,为中医药信息化指明了方向。
王国强认为,面对信息化,中医和西医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在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的优势领域,以及中医对健康的维护、对疾病诊治方法的认知,如整体观、系统论、治未病等方面运用好,我们不仅不会落后,我们还会走在前列,作为引领,为全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前途和方向。”
“当中医药与信息化结合,必将产生巨大的效应”,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如是说。
如今,这种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信息化,是根据中医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理论设计而成,“理”即是根据辨证论治核心算法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并形成疾病的因位性势编码;“法”即是软件根据编码模拟中医思维得出合适治法;“方”即是将现有处方的性味编码与疾病因位性势编码对比,将契合度最好的处方作为推荐处方,性味归经编码会根据医生修改而动态变化,以辅助医生开处方;“药”即是系统根据药品功效推荐可供加减的药品。其相对应的工作流程为:挂号,四诊参合,就医,检查,查看治法和处方,疗效回馈。这一系统,不仅优化了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流程,规范了诊疗过程,提高了服务质量,也有利于医生快速成长。
相对于健康管理单一强调西医检测指标,开发出建立在治未病思想上的中医健康管理系统,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色,是中医药的最大优势。目前,“治未病”信息系统已经研究开发出来,在全国多地得到应用和推广,为群众提供了个性化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
养生保健、中药产业、知识普及、中医机构信息等,人们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获得知识信息和医疗服务。现在,微信、微博等互动平台,使信息传播和推广不受时空限制,成为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
“实现信息化,是抓住战略机遇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关键;提高临床疗效,是提升中医药信息化实用价值的关键;实现中医临床优势资源共享和远程服务,是提高中医医疗保健的覆盖面和服务能力的关键”,国医大师孙光荣表示。
他建议,以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为平台,联合中医医疗机构,以发掘、整合、优化中医医疗资源为重点,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创建中国中医医疗保健远程服务中心,作为中医临床信息化服务主体工程,不断提高中医医疗保健的覆盖面和远程服务能力,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复合型人才亟须培养
调查显示,中医医院专职信息人员院均1.88人,15%的医院无专职人员,59%的医院有1~2人,仅有26%的医院有3人以上。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要求,中医院专职信息人员配置达标的不到一半,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
在第一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上,来自湖北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谢严提交了上述数据。
目前,全国25所本科中医药院校中,有18所开展中医药信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16所院校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了研究生教育。中医药信息学专业在校生6739人。9所中医药高等院校、1所科研院所和2所中医医院被列入中医药信息学重点培育学科建设单位。
中医药信息化教育规模初具,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电子病历、区域医疗卫生、智慧医疗、移动医疗等的逐步建设,社会对中医药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会逐步提高。
吴刚表示,应加强院校教育,探索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内涵建设,完善中医药信息学教育体系,探索符合中医药学信息教育规律的运行机制,提高院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创新继续教育模式,拓宽培训渠道,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信息化人才培训,培养一大批信息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人才。
“目前最为关键的是,大力培养具备中医学、医院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中医药信息专业人才”,谢严以及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呼声一致。
“只有人才具备了,才能保持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活力,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的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进程。”他们的目标也一致。(樊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