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市卫生信息化工作重点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更新时间:2015-01-01

 
目前,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正在着手制定未来3~5年的发展纲要。同时,基于电子病历的市级卫生信息平台也已完成招标。

技术浪潮冲击着医疗机构脆弱的围墙,要想稳立潮头抑或乘风破浪,认知、眼界、魄力缺一不可,唯有一切都能心中有数,方能在面对一切新潮时,显示出从容与不迫。在2014年尾的北京卫生信息化大讲堂的培训上,张文中主任指出医疗卫生机构正在面临新技术的挑战,并就2015年北京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

 一、新技术来了,医疗机构如何应用? 

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负责人来说,只有掌握技术前沿和产业动向,才能在我们自己着手工作之前有能力进行思考和准备。很多人都感觉工作很被动,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想怎么做,甚至完全没有概念的时候就被个别厂家“洗脑”了。以移动医疗为例,行业内的厂商都在积极主动跟医院沟通,厂商们在演一出《三国》,医院在里面扮演的又是谁呢?

面对着蜂拥而至的新技术、新方案、新老厂商,如何将技术理念引入到我们既有的卫生行业中来呢?此时,我们的思想是脱节的,而我们在心里没底的时候去尝试这项工作风险系数很高。因此,我们需要掌握前沿的知识和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其它领域当中已经落地的技术和理念。这些都是可以快速移植到卫生行业中来的,只要掌握具有行业共性的管理模式和标准就能抓住先机,掌握未来建设的主动权。

二、2015年北京卫生信息化工作重点 

要掌握主动权、决胜千里,既要有高瞻远瞩的规划,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想法。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希望与各级单位联手,在2015年努力工作,使全市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搭建一个明晰、规范的流程框架,为全市卫生信息化的总体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正在着手制定未来3~5年的发展纲要。同时,基于电子病历的市级卫生信息平台也已完成招标,一期建设项目即将启动。此外,“北京通”的推行也将是北京地区2015年卫生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详情如下:

1.顶层设计 

出台北京卫生信息化发展3~5年规划

高瞻远瞩需要准确掌握未来方向。北京地区卫生信息化工作未来方向决定了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主体方向,那么,未来3-5年北京地区卫生信息化工作将走向何方呢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初步计划在2015年3月出台北京市卫生信息化顶层设计3-5年的总体规划报告。目前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正在主持进行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调研工作已经完成了。在过去的一年中,调研小组到了各个区县、部分三级医院以及一线科室进行充分走访调研,调研报告即将完成,详细的分析报告也会相继出台。

2.脚踏实地 

建设基于电子病历的市级卫生信息平台

只有顶层设计还不足以成事,还需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做事,首先要对现有资源了如指掌。我们有多少信息化资源,基础性工作做的怎么样,了解这些是大家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如今,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都有数十种,但经常会接不上连不通。一个短板就会影响下一步的整体发展,像是网络的问题、标准问题、接口的改造等等都能成为建设道路上的绊脚石。所以说,基础性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

12月25日,北京地区基于电子病历的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招标工作已经完成,即将进入快速推进期。项目一期建设范围预计将覆盖30家三级医院、5家试点区县,这些单位可以在市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具体内容包括:病历中病案首页、治疗情况/用药的情况、化验检查、影像检查、出院小结等五个部分,这些都可以在市级平台共享。患者在这些医疗机构就诊后,如需查阅病历信息,可以在联网的任何一个医院共享调阅。同时,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承担着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前期试点的责任,并支持医疗机构调阅患者健康档案记录,未来还将建立健康门户查询窗口,增加患者查询浏览就诊资料和相关医学健康知识等功能。

一期建设达标后,未来北京市基于电子病历的信息化市级平台将对接北京市全部90家三级医院和16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届时,北京市将拥有一个庞大的完整的资源库。那么,该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呢?移动医疗是个好方法。通过手机APP连到资源库,大家可以查找一个人的所有资料,不需要挨个医院去查找;患者可以登录资源库的客户端,或上网查找所需资料;此外,我们可以把公共卫生的一些资源也共享到资源库里来。

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数据量都在快速增长,搭建市级医疗卫生数据存储平台已经迫在眉睫。在市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正在着手规划实施集中存储,搭建云平台,将全市医疗卫生数据及居民健康数据集中起来,进一步挖掘利用,盘活数据资源,为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以及人口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3 .以管促进

盯紧各医疗机构IT建设基础要素

如今,北京市医管局等上级主管部门,在评定医院综合发展水平时也会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建设水平提出具体的考核标准并打分,作为评估医院建设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与上级主管部门主抓信息化的功能应用有所不同的是,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监管的侧重于技术架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比如网络建设、信息安全、标准化等环节。

网络建设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网络建设需要结合全市情况,在认真调研分析后进行总体规划,按照统一标准部署并分级落实,达到全市网络畅通、安全、高效。

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是信息化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卫生主管部门已经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三级甲等医院的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原则上不能低于三级,相关单位必须在2015年12月30日前完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工作,并通过等级评测。2015年,全市医疗机构将继续推进信息安全等保建设,确保相关医疗机构通过三级等保审核标准。

此外,信息化建设走到今天,标准化的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因此统一标准必须提上日程。一方面,统一标准可以为各区县卫生主管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信息化建设参考依据,促进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另一方面,统一标准也为上级主管部门督导监测各单位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应用效果提供评价依据,找到监管的平衡点,并为未来整个区域信息化建设规划提供支撑。

4.跨界融合

“北京通”卡来了,医院如何迎接?

北京市政府正在着手推广“北京通”,有望于2015年全面落地。一张 “北京通”卡的芯片中,写入了北京通、交通、医疗、社保、金融、自主区等多个“分区”,未来不仅能够保证各种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和应用在同一张卡片上记录使用,还能写入图书馆出入证、企事业单位工牌等个性化的内容。以后,凭一张北京通卡出入单位、公交、医院、银行的场景将成为现实。

就诊卡是医院基础性工作,也是医疗服务当中关键的环节。多个主管部门都在尝试发卡,希望在一张卡上能够实现老百姓需要的更多功能。而作为唯一身份识别,卡片管理方面也需要有关部门认真调研分析设计,确保资料畅通,一站即可补发,老百姓用卡时不会增加额外的负担。在此,也请大家务必在发卡前随时跟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到底发什么样的卡。

病历所有权应该是属于患者所有,但目前我们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很多电子化政策条例还有待完善,因此从多卡到少卡,再到一卡甚至无卡,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希望在这个过渡阶段,大家能积极配合各有关部门的应用探索,为平稳过渡到唯一的身份识别做好支持。

5.加快步伐

借宣传之力提高全行业认知水平

宣传是我们的短板,但对于带动整体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它能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在看到其他地区的3-5年规划时,可以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的建设步伐更快更稳。我们知道各个医院、区县卫生局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我们没有宣传出去,没有把经验分享给更多人。宝贵的经验关在在医院大门里落上了尘埃,而里面蕴含的丰富的借鉴参考调研价值就这样埋没了。这是全市卫生信息工作的损失!因此,2015年希望各级医疗卫生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强宣传推广,把好的经验拿出来,让每个机构都有更多参考借鉴,有机会选择更好的发展路线。我们也将收集大家的宣传资料,希望大家在既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把经验和挑战总结到一起,分享给大家。

注意事项:

上报项目重内涵

医院在上报项目的时候,或是由于项目名称不同,或是由于项目侧重点不同,常常引发争议。比如,院级平台该不该建,需不需要建。其实名称并不重要,关键是实现的功能。所谓院级平台,其目标无非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实现医院内部或区域内部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只有流程顺畅实现共享互通的目标,名称无所谓。

医院规划要均衡

我们现在要报项目是整体的项目不是单独的项目。大家在梳理自己的工作时常常发现,我们往往会侧重于医疗服务方面的系统,而忽视其它的基础系统。完善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绝不仅仅是医疗服务,还包括患者服务、医院人财物的管理、后勤保障、安防等诸多方面,而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医院内部的各个系统当中都是能用到的。我们规划医院总体的信息化建设时,要注意医院信息系统的全面性,不能厚此薄彼,把精力都放在临床方面。各个医院都应该梳理一下医院现有的系统脉络,搞清楚目前医院整体的信息化框架是什么样子。

医院向智能化迈进

数字化,更进一步是智能化。那么,什么是智能化?

对于医生来说,智能化就是:当老百姓把自己的症状输进系统后,系统能够提示这个人可能是什么病。输入的症状越全面,提示的病种越集中,针对性就越强,这是一个智能化的例子,其实就是电脑代替了人脑。

(原标题:张文中:2015年北京市卫生信息化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