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优先发展领域和建设重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是加快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行政效能、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为推动我市电子政务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泰州市信息化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不断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努力提升应用水平,电子政务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1.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市、市(区)两级以及市级200多个部门和单位实现互联互通,网络资源得到整合和利用。建立包括数字认证系统和电子政务内网违规外联安全监管平台在内的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体系,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门户网站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紧把握政务公开、公共服务、公众交流三大功能定位,门户网站建设正从内容保障型向提供服务型转变。一是采取在政府网站建立政务专题、对重要文件及时解读以及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信息公开等方式不断深化公开内容,拓展公开范围。二是统筹全市128家直接服务百姓的企事业单位,打造了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平台。三是在全省率先开设了政府实名论坛——望海楼实名论坛,大力推动市级机关负责人在论坛实名注册,主动向网友求计问策,实名回应网民建议,把实名论坛打造成“网上智囊团”。2011年、2012年我市政府网站连续两年荣获江苏省地级市政府网站综合评估第3名,2010年政府办被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公安厅等部门联合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办网先进单位。
3.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不断深入。一是建立政府网站群。通过网站群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了全市统一的信息发布、在线服务、网络问政和内容保障监察平台,实现全市各部门网站信息和服务资源的充分共享,全市政府网站整体建设水平得到提升。二是建立市级协同办公系统。整合原有公文传输和各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各市(区)、各部门电子公文的传输交换,形成市级机关部门协同办公机制,满足了部门内部公文流转、信息发布、文件档案、后勤管理等无纸化办公的需求。三是建立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2009年在全省率先建成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实现了县级以上行政机关全覆盖、行政权力事项全覆盖和网上行政监察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四是打造“12345•政风行风”热线。以“12345”作为统一对外号码,整合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热线和政风行风热线,融合市长信箱和望海楼实名论坛平台,形成“统一受理、统一交办、统一督办”的群众诉求接办机制。
4.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成效明显。财政局开发了综合治税平台,实现了全市所有涉税信息网上采集、审查和查询,提高了税收征管质效,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补征税款近5.5亿元。社保局完成了金保工程的升级改造,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医保费用异地支付。公安局建成了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对部门内部各业务系统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了人、物、案、单位等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全面提升了公安信息化水平。交通局打造智能公交信息平台,通过对车辆和人员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公交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国土局构建了“数字泰州”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成了统一的泰州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其它部门重点业务系统建设的深入推进也推动我市电子政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当然,我市电子政务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子政务建设全市性统筹协调与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区)、部门间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绩效较差,投入大、效益低以及重建设、轻应用等问题较为突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较低,部门间业务协同、交互不够;电子政务项目分散建设的安全措施无法适应新形势要求,整体的安全保障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面临形势
1.电子政务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新突破。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生产力、生产关系乃至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电子政务能够有效提升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的能力,缩短政府和市民之间的距离,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电子政务已成为提升我市核心竞争力的新突破。
2.新技术、新应用的涌现为电子政务提供了新的机遇。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极大地降低了政府管理的行政成本和电子政务项目的开发成本,改变了传统的建设信息系统都要建网络、买设备、建机房、配技术人员的模式,让业务部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项目需求、数据采集、应用推广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电子政务为推进泰州基本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当前,我市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提出又好又快推进泰州基本现代化建设,其首要任务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建设政府公共服务体系都离不开电子政务的有效支持和广泛应用。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创建智慧城市战略目标,以整合资源、深化应用、创新服务、绩效管理为主线,以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通过政府推行外包服务,购买公共服务,引进一批信息化产业的大企业,培育一批本地信息化企业,从而带动我市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形成与现代化行政管理要求相适应、与城市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大局相一致、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步的电子政务发展新格局,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制定全市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整体有序推进。逐步健全电子政务协同推进机制,强化综合协调,集约建设,防止各自为政,避免重复建设,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效益。
2.突出重点,深化应用。围绕公众、企业和社会需求,充分发挥已有电子政务系统的作用,重点推进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符合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需求、对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起关键作用的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3.整合资源,促进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电子政务资源,加快推进网络和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强化标准建设,整合部门内部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建立和完善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4.保障安全,促进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按照积极防御、有效防范的方针,坚持内外隔离、明密分开的原则,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管理机制,确保电子政务网络和业务应用系统安全,促进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三、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一)总体目标
2013年—2015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创建国家智慧城市为抓手,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电子政务发展之路,使全市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管理上形成科学、合理的电子政务监管评估体系;应用上形成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业务协同体系;服务上形成高效、便民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技术上形成安全、创新的电子政务支撑保障体系。力争到2015年底,本市电子政务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先进行列。
(二)主要任务
1.推行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开展全市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形成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统筹指导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按照“统一建设、共享使用”的集约化模式,建设全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数据资源中心、容灾备份中心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平台;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安全支撑体系,推广数字证书应用,统一规范电子认证服务。
2.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加快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的统一建设和集中管理,实现基础数据“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建成市政务数据中心,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健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规范信息资源采集流程和方法,实现信息资源动态更新,全覆盖共享。从各部门业务需求出发,重点建设一批综合应用系统,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交换共享。
3.构建网上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联通共用为前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加快建设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利用,逐步实现从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自助化、智能化服务转变。
4.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对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条块力量、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组织协调,以人员要素为基础,以事件管理为主线,以业务流程管理为重点,构建全市统一的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通过建立运行稳定、安全、可拓展的社区服务管理平台,整合社区社保就业、民政养老、卫生计生、文化培训等公共服务信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5.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智能化。建立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地下管网、房屋状况、小区物业、市容绿化、城市照明、工程安全等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加强交通各行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提升数字交通综合服务水平,推进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建设和整合安全生产、危化品应急救援处置、消防、应急预警等方面信息平台,提升城市安全监管能力。
6.推进阳光政务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及时准确公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加强财政资金、重大项目、公共安全等信息公开,提高公开信息质量和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便捷性。深化行政监察,扩大监察范围,建设电子监察综合平台,对各级政府部门施政行为全面实施电子监察,提高行政监察的实时监控和预警纠错能力。
(三)重点工程
1.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工程。整合各部门业务网络,构建以政务内网、政务专网和政务外网为基础架构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成泰州市政务数据中心(政务云计算中心)和容灾备份中心,建立虚拟化服务器、存储和桌面终端,为各部门提供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应用软件、信息资源、容灾备份等服务保障,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的交换共享。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安全防护和保障体系,加强网络接入管理,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成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预警平台。
2.基础数据库工程。建立以全市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代码的人口基础数据库和以全市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的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依托国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完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建设统一的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数据库,为各级党委、政府经济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建立数据更新、维护及共享机制,实现各部门共享应用。
3.“市民卡”工程。整合现有的社会保障卡、银行卡、交通卡、诊疗卡等功能,推动多卡合一的“市民卡”应用。推进公用事业、社会保障和金融支付系统融合互通,拓展市民卡小额支付领域,推行公共服务缴费网上支付,加快水电气、就医、就学等网上缴费服务。
4.社会综合服务和管理工程。依托全市人口基础数据库,以流动人口、老年人口、困难人口、残疾人员、优抚人员等重点人群为服务对象,建立覆盖社区(村)的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整合社区就业、民政养老、卫生计生、文化培训等公共服务信息,建立社区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事务“一站受理、一网协同”,信息采集“一次产生、多方使用”。
5.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健康档案病历、医学影像等信息跨医院利用。完善以疾病预防控制和监测为主的专用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加快以应急处置为重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等平台建设,对市民保健、就医、紧急救助实行一体化管理。
6.城市建设管理信息化工程。依托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开发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土地等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推行车辆智能卡,建设智能、个性、交互三位一体的智能交通综合信息系统,构建立体交通管理模式。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涵盖城市给排水、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燃气等市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7.政府网站服务工程。整合各部门网上公共服务,扩大网上服务内容和范围,推进政府门户网站以信息服务为主向以办事服务为主转变;加强微门户网站建设,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移动服务;整合政府机构、公共事业单位和社会资源,加快面向公众服务的市民网页建设,为市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从“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转变。
8.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依托全市人口和法人基础数据库,建设泰州市社会信用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拓展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加强对社会法人及自然人诚实守信、失信惩戒的联动监管。
9.行政服务工程。进一步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系统,加强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与部门业务工作相融合。梳理跨部门办理的审批服务事项,制定联合审批的相关制度和流程,建设并联审批系统,实现行政审批事项一门受理的一站式服务。整合现有公共资源交易场所和资源,构建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行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
10.应急指挥工程。依托公安指挥调度平台,整合现有应急管理资源,完善视频监控、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等功能,建设与省平台互联互通,与各市区共享共用的应急综合管理平台。构建统一指挥、部门联动、职责明确、资源共享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网络,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处置公共危机和应急综合服务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市电子政务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领导,建立高层协调机制,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管理的效能,切实保障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和各项措施的实施。推动建立部门信息化主管负责制,设立部门信息主管,总体协调部门内部以及与其他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各市(区)要按照全市统一规划要求,确定本地电子政务发展目标和任务,理顺体制机制,抓好贯彻实施,确保市、市(区)两级电子政务统一、协调发展。
(二)加强项目管理
制定全市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重点从电子政务项目立项、财政资金审核、政府采购等三个环节对电子政务项目进行扎口管理,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估,避免重复投资建设,逐步实现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涉及跨地区、跨部门的项目由市本级统筹规划,组织实施,推行集约化的建设模式,减少各市(区)软硬件的投入,逐步实现各市(区)的业务数据向市本级集中。
(三)加强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熟悉技术、善于管理、精通业务的复合型电子政务管理人才。整合机关、学校和企业信息化人才资源,建立信息化专家库,成立全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并建立专家定期研讨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智囊团作用。强化对各级电子政务中心管理技术人员的培养,定期开展交流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规划管理能力,为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四)加强资金保障
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投入力度,重点保障基础性业务、跨部门系统、公共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通过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创建省转型升级示范区等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支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鼓励电子政务服务外包和购买公共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投资模式。
(五)加强绩效评估
电子政务重点工程项目既是市委、市政府重大项目,也是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各市(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打破地区和部门界限,齐心协力,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健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绩效考评体系,重点考核各级政府部门通过电子政务实现的核心业务信息系统覆盖率和为企业、民众提供各类行政服务的能力,将考评结果列入政务公开范围和部门绩效考核目标,推动全市电子政务工作深入发展。
(六)加强宣传培训
将电子政务列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各层次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内容,建立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培训机制,提高电子政务意识和素质,全面提升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政府带动效应,借助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电子政务服务的理念、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全社会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