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5-01-07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全面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现就建设智慧城市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建设背景

(一)基本内涵。智慧城市是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通过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嵌入、渗透和应用,强化对城市各类主体、资源和活动的充分感知与智能分析,强化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与服务全过程的科学决策支持,是在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感知、可量测、可分析的智能化城市,是人、社会、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新生态系统。

(二)重要意义。智慧城市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综合性载体。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提升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水平,有利于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三化协调深入发展、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以网格为载体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三大主体”工作的关键举措,也是深化实践“在全国找坐标、中部求超越、河南挑大梁”的必然要求。

(三)战略机遇。当前,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颁布实施之际,国家住建部确定郑州市为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第一批试点。同时,国家工信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也先后确定郑州市为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创建城市,这为我市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不容错失的战略机遇。全市上下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统筹推进国家智慧城市“1+3”试点创建为契机,全面推进郑州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为引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传统产业智慧改造、培育新兴智慧产业为支撑,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重点推进城市公共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加快推进信息感知体系、智能应用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和智慧园区载体建设,全面推进均等化、便捷化的社会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居幸福指数,将郑州建设成为智慧、绿色、和谐、宜居的美丽都市。

三、基本原则

(一)城乡统筹,规划先行。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原则,支持区县、乡镇和社区试点建设先行先试,加快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地理空间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乡发展各领域的深入应用。

(二)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坚持整合、共享、服务、安全的建设原则,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大力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完善数据更新机制,全面推动信息共享体制机制建设和创新发展。

(三)夯实基础,分步实施。把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和建设智能应用平台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通过分阶段发展,滚动推进实施计划,全面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立足产业,创新引领。把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作为基本战略,大力推进智慧园区载体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核心技术产业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的产业支撑。

(五)绿色发展,惠民便民。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生活品质改善提升,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构建城市生态文明体系,着力打造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郑州。

(六)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着眼于政府规划引导,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强化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七)重点突破,示范带动。聚焦公共性、基础性和创新示范性、业务协同性,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示范建设,强化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设施完善、应用渗透和产业发展。

(八)开放合作,注重实效。聚焦开放引领、合作共赢,积极吸引多元化社会资本与技术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健全智慧城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价体系,注重实效,服务民生。

四、建设目标

到2015年,将郑州建设成为基础设施能级跃升、智慧应用效能明显、产业支撑能力突出、引领辐射作用较强的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更具前瞻性、科学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更具创新性、便捷性,经济社会发展更具协调性、创造性,城市生活更具美好感、幸福感。

(一)基础网络能级跃升。宽带提速和无线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国家三网融合试点任务基本完成。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1000G以上,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100%,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整体转换率达到100%,移动通信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成为国内通信质量、网络带宽和综合服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二)公共平台基本建成。完成郑州市信息安全容灾中心、双活中心、数字证书(CA)认证中心建设。完成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以及共享交换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智慧交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等专题数据库建设。人口、法人、宏观经济、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地名地址等基础信息数据库覆盖率达到100%。

(三)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动态交通出行信息多渠道实时获取,城市交通主干道平均车速超过40千米/小时。重要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实现可追溯,市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高于9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数超过300天,全年PM2.5监测达标天数达到或超过国家、省规定标准。

(四)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率达到100%,90%以上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80%以上的成年市民和企业拥有个性化政府服务网页。城镇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20 Mbps以上,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0%以上的市民能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服务。

(五)产业支撑基本形成。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通信网络、高端软件、智能终端、智能处理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相关软件著作权和专利授权量等超过1000项。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上市企业达到10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000亿元以上。

(六)信息安全总体可控。城市信息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升,网络空间治理、综合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政务网络和信息共享交换实现全面可控,涉密网络和涉密数据传输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全市等级保护工作取得重要突破,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普遍提高。

五、构建高速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1.大力推进泛在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通信企业积极性,大力推动基站、管道等基础性资源共建共用,加快推动三网融合、光网城市、移动通信4 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等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宽带提速、无线城市、新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

2.大力推进超级计算中心和云计算中心建设。大力推动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河南移动数据中心等一批云计算中心建设。重点推进郑州市政务云计算中心(一期)、郑州超级计算中心(一期)建设。

3.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基础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安全综合监控中心、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建设,加快健全安全评估体系、应急响应体系、灾难恢复和应用级备份体系。重点推进信息安全容灾中心(双活中心)和数字证书(CA)认证中心以及保密网、政务网、无线通信政务专网(4G)建设。

六、构建统一权威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4.加快推进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加快推进规划、土地、住房、交通、环境以及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专题公共信息库建设。重点推进人口、法人、宏观经济、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地名地址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

5.加快推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全市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异构海量数据的交换与共享。重点推进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共享交换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七、推进集约化、科学化的城乡规划建设

6.加快建设智慧规划工程。加快推动虚拟规划设计与规划项目评审、城市规划决策支持、城市规划实施跟踪与违法监察等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地下管线普查及管理平台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虚拟规划设计示范项目。
7.加快建设智慧国土工程。建立健全国土资源数据采集和动态更新机制,努力构建覆盖全市的综合监管与应急指挥平台、动态执法监察平台。重点推进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

8.加快建设智慧城建工程。以建筑低碳节能为目标,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的示范推广。建立健全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库、建设行业企业信息库和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库,重点推进城乡建设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9.加快建设智慧房产工程。以安居保障和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住房保障管理信息平台、房地产市场监管和预警预报平台建设。重点推进不动产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城市个人住房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八、推进网格化、精细化的城市运行管理

10.全面推进智慧城管工程。积极拓展城市管理网格化应用领域,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市容保洁、户外广告、景观灯光、生态廊道等网格化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城管二期建设。

11.全面推进智慧社管工程。大力推进社会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持续建设,进一步健全全覆盖、无缝隙的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重点推进社会公共管理二期建设。

12.全面推进智慧交通工程。加快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整合交通运输和交通管理信息资源,推动城市交通公共数据库建设。加快推进智能交管建设,强化交通应急指挥能力,提升交通诱导服务功能,优化城市公交、长途客运、地铁、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联动服务。加快推进四台联动、特种车辆监管、重点交通工具监管以及不停车收费(ETC)等系统建设。重点推进电子车牌(RFID)、高清视频、GPS/北斗等感知体系建设;公共交通运行监管与综合信息服务、出租汽车服务管理、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等平台建设;智能公交、黄标车治理、绿色公交、新能源出租车等工程建设。
13.全面推进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加快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能力。强化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特种设备、农产品安全、城市防空等公共安全领域的监管力度。大力推进全面感知体系建设,以城市感知资源统一部署和共享为目标,推动覆盖全市的视频感知、位置感知、资源环境感知以及车联网等感知网络示范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全市统一的视频感知网络建设、全市统一的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以及食品安全监管及智能溯源平台建设。

14.全面推进市场秩序监管工程。加快推进市场价格综合监测、市场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网络经济监管、电子取证、移动工商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全市法人单位信用信息数据库、全市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和诚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

15.全面推进综合市情智能决策工程。加快推进综合市情分析与辅助智能决策平台建设,实时提供全市经济运行、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以及应急管理、民生服务等综合市情信息服务,为市委、市政府提供重大事项决策参考。

九、推进均等化、便捷化的社会公共服务

16.大力实施阳光政务工程。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全面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加快推进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网络问政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社情民意沟通机制,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诉求和网民的参与热情,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管理服务能力。

17.大力实施智慧社保工程。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劳动调解仲裁、就业信息监测、劳动用工备案等应用系统建设。大力推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业务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整合,提升社保关系跨地区转接能力,逐步实现覆盖城乡、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体系。

18.大力实施智慧医疗工程。大力推动居民病历和诊疗信息共享,加快推进市民健康档案双向转诊、智慧片医、区域医疗联合体卫生健康服务等试点示范应用。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防治体系,加快推进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传染病防治、症状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

19.大力实施智慧教育工程。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广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和新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教学、虚拟实验和移动学习。加快建设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大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

20.大力实施智慧民政工程。健全社区数据采集更新机制,完善人口、地名、社会组织等专题数据库。大力推动区划地名、社会养老、社会救助等民政信息化建设。

21.大力实施智慧社区工程。加快推进智能物业、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等试点示范建设。重点推进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推动实现与社保、就业、医疗、卫生、计生、教育、交通等专题数据库互联互通,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智能化的“一站式”惠民服务。

22.大力实施智慧乡村工程。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镇政务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网上村务公开。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入户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23.大力实施智慧旅游工程。大力推动智慧景区建设,加快推进游客、景区、旅行社以及宾馆住宿、交通出行“五位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与市场监管平台建设。大力推动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智慧化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营销、旅游管理和旅游消费的现代产业体系。

24.大力实施智慧一卡通工程。加快推进以社保“五险”为核心业务的社会保障卡建设。重点推进以城市公共交通为核心业务的城市一卡通项目建设,以智能手机、多媒体终端为载体,搭载政务应用、公共事业应用和小额支付应用,实现身份认证、公共查询、便民支付和公益补贴等多种用途。

十、推进集聚、可持续的现代产业发展

25.提升做强优势产业。加快推进设施农业、都市农业发展,大力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传统工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汽车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等工业主导产业提升能级。加快推进物流、商贸、金融、文化创意旅游、高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26.培育壮大智慧产业。培育壮大以感知、网络和云计算设备为代表的信息制造业,以数字内容及创意应用等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以新能源汽车、北斗导航、无人机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加速形成新型传感器、RFID、芯片设计与制造、物联网智能终端与应用软件、物联网通信与组网技术、信息安全等智慧产业核心集群。

27.积极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金水科教园区等重点园区,加快推进智慧产业重点项目落地,全面推进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智慧园区试点建设。

28.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建设。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加快信用、认证、支付、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基地),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培育电子商务企业。推进“网上商都”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引导工程建设。加快推动跨境E贸易试点建设。
29.大力推动智慧物流建设。推进物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通关电子化管理。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和电子订货系统建设。依托航空物流园区、国际物流园区等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全市统一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自建物流信息系统和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接入,鼓励中小型物流企业利用市平台快速搭建自有服务。规范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市场,为郑州市打造国家现代物流中心、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和国际网购物品集散分拨中心提供智能化物流支撑体系。

十一、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文明建设

30.大力推动智慧生态工程。整合农业、林业、园林、环保、城建、水务等部门数据,建立健全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实现对生态廊道、园林绿化、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洪涝灾害、干旱灾害、森林火灾等动态监测。

31.大力推动智慧环保工程。落实“蓝天”工程白皮书,强化土壤、空气、水环境、噪声等环境质量综合监测,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平台建设。强化对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企业和固体废弃物的重点监管,加快推进机动车污染源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大力推动环境质量信息公开体系建设。
十二、推进城市文化实力和城市品位提升

32.大力实施文化传承工程。加强基于现代通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的文物遗址保护、研究、展示、利用以及网上非遗传习、文化虚拟体验中心等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智慧档案馆等项目建设。

33.大力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实现文化信息服务和智能信息终端进入社区、乡村。普及计算机、网络应用和信息化知识,提高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和获取信息服务的能力。

十三、推进绿色、智慧的航空港建设

34.大力推动智慧港区建设。大力推动宽带提速、无线网络覆盖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网上一站式”行政审批,加快推进智慧管理、智慧健康、智慧社区、智慧教育等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建筑、智慧电网、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智慧应用,实现交通智能化、环境监测自动化。积极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示范应用。加快推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现代航空都市。

十四、推进新郑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

35.加快推进智慧新郑建设。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新郑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各类综合性信息平台建设,重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探索符合新郑市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十五、保障体系

36.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郑州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部署、规划指导、组织协调和督查考核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统筹推进国家有关部委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成立郑州市智慧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郑州市智慧城市研究院,引入第三方专业监理机构,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机制、项目建设监理机制、综合效益评估机制、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形成专家辅助决策、第三方项目监理、综合效益评估与政府责任目标考核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37.创新体制机制。建立高层次的智慧城市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探索建立适应高度协同发展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提高信息资源整合和协同能力。推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探索建立双重管理或集中派驻的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运作机制。建立项目联审联批制度,推行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集约发展模式。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协同管理机制,推行电子政务集约化云服务模式。

38.完善顶层设计。建立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体系,统筹协调信息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信息化标准的试点示范应用,建立标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推行电子证照作为法定办事依据。大力推动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加快制定光纤到户、通信管道和基站、政府信息共享和开发利用、信息安全管理等关键政策文件。

39.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智慧城市财政预算投入机制,切实保障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设立郑州市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完善多元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引银行及投融资金融机构参与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银企沟通对接机制,依托项目建设主体,搭建智慧城市投融资平台。创新政府扶持资金支持方式,通过专项补贴、财政奖励、审批手续绿色通道、优惠提供土地等形式,吸引集聚多元化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40.着力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开展智慧城市相关关键技术研究,着力突破感知信息网络融合、高宽带网络、智能分析决策等共性技术。加强信息技术和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市科技专项经费中设立智慧郑州重大专项,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核心技术产业化。鼓励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建设和完善产业基地的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41.推动示范引导。组织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区建设,建立市区、县区、园区和乡镇、社区五级联动、广泛参与的试点示范建设体系。采取试点首购和产业链联动应用,重点支持核心技术产业化和园区载体示范建设。重点支持新郑市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试点示范建设。结合郑州新型城镇化四类社区建设,选择5—10个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作为试点,大力开展智慧社区建设。

42.强化人才支撑。落实各项人才政策,积极创新人才成长、引进、使用和激励的体制机制。大力培养、引进和高水平使用复合型高层次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网络设施与商业应用经营管理人才。依托高校院所、园区、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联合建立各类智慧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企业与大专院校适用人才的联合培养,提供教育、培训和执业资格考试等服务。强化海外人才的引进工作,促进国际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3.营造良好氛围。积极推广智慧城市最新研究成果、产品和成功应用案例,支持举办各类专业论坛、专业会展等活动,初步形成中国(郑州)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品牌。利用科技活动周和就业培训、社区服务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宣传体验,普及智慧生活模式,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引导相关企业、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全社会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