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化技术推进社区心理保健工作
来源:搜狐网 更新时间:2015-01-07

 

  ——“相约守护”互换体验季之回龙观医院体验日志

  北京市政协委员 余立新

  近期,有幸参与了2014年市医管局组织的“相约守护”互换体验活动之——北京回龙观医院杨甫德院长的“守护天使”岗。本次体验活动,让我深入了解了精神疾病的诊疗全过程,亲身感受了精神病患的痛苦、患者家属的无助和精神科医生的极度辛苦,使我对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与看法,现将体验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体验。

  9月24日一早我赶到党办报道换上了工作服,在党办主任的热情带领下来到了杨院长出诊的诊室。刚8点,10多平米的候诊室早已座无虚席。匆匆走入狭小的诊室,四周早已被杨院长带的学生坐满,来不及寒暄,患者就已进来。20岁来岁的小伙,皮肤白晰,面相俊朗,身着绿色秋衣蓝色秋裤,脚穿一双塑料拖鞋。别扭之余,再仔细一看,秋衣是反面倒穿着的,绿色的领标正对着下巴。小伙由母亲领着进来,一进门,便操着满口的东北口音急着向我们诉说“大夫,你说我有啥病,我好好的,他非得让我来……”,问完一个,又问下一个,还满屋子乱转……我的心不禁一颤,说不清是害怕还是惊慌。坐在一边的杨院长镇定自若,微笑着,用极为和蔼的话语引导着小伙子坐下来说话。在杨院长的引导下小伙的情绪平复了许多,开始东一句西一句地与杨院长交流起来。交流中,能明显感受到小伙子思绪紊乱,语无伦次。而杨院长似乎早已习惯,同样的问题仍一遍遍耐心细致的向小伙子发问。小伙的母亲是位朴实的农家妇女,女人满脸的疲惫与辛酸,几乎带着哭腔在讲述孩子的病情。据母亲讲述因家里穷,怕邻居笑话,孩子发病前期一直没当回事,直到后来无法控制了才来治疗,中间拖了2年多时间。听到这里,心不禁一怔:“疾病不分年龄大小,贫富贵贱。花一样的年纪,却犹如噩梦般的人生,他今后的人生要如何度过?”小伙被母亲拉出去的那刻,我的心中五味杂陈。精神疾病常见却不常被发现,一旦演变为重型精神患病,于个人、于家庭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精神疾病不同于其他疾病,病情诊断几乎全靠杨院长与患者的交谈来确定,每个患者诊断时间近半小时。在一上午4个多小时的诊疗中,杨院长没顾上喝一口水,没休息一分钟,工作十分辛苦。来访的患者病情各异,无论患者何种举动,杨院长始终秉承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用平等的姿态,温馨的话语,耐心细致的引导启迪着患者的心灵,传递着对患者细腻的关爱。他对患者的爱和专业、朴实、严谨的职业精神着实让人敬佩。陪诊中,在聆听了10多个病患们的离奇病史后,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压抑与沉重,而像杨院长一样的精神科医生要常年累月面对一个个紊乱的灵魂,是有多强大的内心和职业责任感、使命感才能支撑着他们常年坚守在这样一份特殊而伟大的工作岗位上呢?

  二、感悟

  敬佩之余,也使我对精神疾病的发病、治疗、康复多了份感悟与思考。

  1、精神疾病前期“太易被忽视”。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多少人正在承受着来自工作、婚姻、家庭的巨大精神压力,很多人正在遭受着“烦躁、焦虑、忧郁、失眠”等轻型精神疾病的困惑,但却苦于无处宣泄,也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此类情况如不及时识别预防,后期会怎样?

  2、精神公共卫生服务严重缺失。精神疾病的高发,说到底是精神公共卫生知识的缺失。一句“神经病”,代表着世人对精神病患的偏见、歧视、躲避。基于公众对精神疾病的低知晓率和偏见,许多精神疾病早期未被及时识别预防,或有意无意被否定,导致被忽视、被延误。如果发病早期,能多些认识、理解,多些关爱,早些干预、早些治疗,情况是否有所转变?

  3、精神疾病病后恢复“太艰难”。精神卫生工作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精神疾病病程长,病情恢复缓慢,复发率高,需要家人的爱护和关心、社会的帮助理解、政府的重视与关怀。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对精神疾病的及时预防及正确护理,这些患者当他们离开诊室,再度回到原来的环境,谁来协助他们,帮助他们康复,听他们倾诉,为他们传递爱与温暖?在一个没人能理解、帮助、给予关爱的环境,他们要如何度过余生?

  三、建议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一名企业家,一面是切身的体验,一面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去年,国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为加强精神疾病预防和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心理保健支持系统不健全,社区心理保健能力十分薄弱,甚至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社区心理健康能力?科技的本源是为人服务。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否运用科技之手,发现、减轻人们的心理痛楚,营造温馨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

  经过反复思考论证后,我认为应通过信息化手段,在社区搭建心理保健平台,通过短信推送等先进手段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引入“心理测评软件系统”进行科学评测,发挥志愿服务力量提供精神关怀和心理疏导,以此来提升社区心理保健水平。具体思路如下:

  1、 以社区为基点,搭建网络,将居民与社区联系起来。以居民智能手机、电视、网络为依托,采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社区建立医疗养老健康管理平台,将心理疾病预防知识纳入其中,定期向居民推送心理保健知识,提高疾病预防意识。

  2、 在社区引入心理测评系统,及时评测居民心理健康。定期向居民开展心理健康保健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及时给予指导、干预,使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诊疗。

  3、 充分发挥志愿者力量,在社区开设心理门诊、倾听热线等。引入大型志愿、公益组织力量,带动盘活社区志愿者服务资源,组建一支稳定的、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心理保健志愿服务团队,采取“一帮一”、“入户”、“心理热线”等多种方式与居民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心理需求,体验他们的精神世界,解除他们的心理精神困惑。

  4、 引入市场机制,将优质的精神卫生资源引入社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定期为居民开展讲座、义诊,普及精神卫生知识,转变传统观念,引导居民重视自身心理保健的同时,主动关爱身边受精神困惑的亲人、朋友、邻里,积极弘扬我国团结友爱的优秀传统。

  5、 畅通转诊通道,实现双向转诊。将专科医院、社区、家庭三方通过网络链接起来,完善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合作机制,建立病前预防、病中治疗和病后康复于一体的服务体系,使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建议卫计委、医管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社管办等等单位能围绕以上思路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以确保精神卫生进社区,精神疾病预防前置化工作扎实推进。

http://health.sohu.com/20150106/n407587031.shtml health.sohu.com true 搜狐健康 http://health.sohu.com/20150106/n407587031.shtml report 2864 用信息化技术推进社区心理保健工作——“相约守护”互换体验季之回龙观医院体验日志北京市政协委员余立新近期,有幸参与了2014年市医管局组织的“相约守护”互换体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