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交流 大碰撞 积极推动理论建设
来源:财政部网站 更新时间:2015-01-28
大交流 大碰撞 积极推动理论建设——《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二
 
   管理会计理论是对管理会计实务的概念化、逻辑化,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工具方法等研究,构建与时俱进、系统科学的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必将推动管理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
  一、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发挥理论先导作用需要推进理论体系建设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一切行动才能把握正确方向,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历来注重理论建设,也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理论的光辉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我国会计工作中也历来强调理论建设。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会计准则、内控规范、会计信息化、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等各项会计改革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绩,会计理论建设在其中均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如,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会计理论界注重会计准则研究,将准则相关理论问题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健全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撑,发挥了重要指导和促进作用。
  因此,作为会计的重要分支,作为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发展好管理会计必须遵循事物发展一般规律,大力推进理论体系建设,切实发挥理论先导作用。
  (二)管理会计实践发展需要推进理论体系建设
  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看,管理会计理论是随着经济社会环境、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管理科学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又反作用于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纵观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管理会计发展历史,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彼得?德鲁克的现代管理学、肯尼斯?西蒙兹的战略成本管理、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分析、卡普兰的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以及公共管理领域广泛应用的新公共管理思想等,管理会计理论的每一次重大创新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在实践基础上升华的,成为指导企业、政府开展管理活动的重要行动指南,推动实务界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生重大革新。
  可见,要实现管理会计大发展,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在我国,管理会计已有不少实践,但总体而言,管理会计仍呈现各自探索的局面,各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下同)的做法不够系统,不够完善;虽然有一些总结、提炼,如70年代大庆油田的内部经济核算制度等,但仍然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次,没有上升到理论,没有产生具有普遍性的指导理论,影响了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单位普遍反映,迫切需要有一套系统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总结先进理念,形成系统理论,为实践把握方向,确保实践工作少走弯路,稳步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应当是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这是因为,理论建设不可能超越国情,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国情不同,管理会计实践特点也会不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必须从本国实践出发,并且在满足实践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发展。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既不能照搬西方理论,也不能纯粹地就理论谈理论,而是必须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单位实际,切实推动管理会计经验做法上升到理论,推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才能为引领和推动管理会计实务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为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完备的理论基础。
  (三)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需要要求加快推进理论体系建设
  当前,国际经济竞争加剧,我国经济也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加快管理会计发展,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工作,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但是,我国管理会计目前发展仍相对滞后,为单位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因此,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阶段,中国特色会计体系要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就必然要求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理论体系建设作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基础,更是需要加快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即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会计理论界在大量引进西方财务会计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相继出版了一些管理会计教材,对于普及管理会计理论与工具方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上世纪80年代,适应企业从7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深化经济责任制的需要,管理会计理论发展较为活跃,成本管理是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会计理论界关于西方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借鉴和应用意义展开了广泛讨论,在借鉴和跟踪国外管理会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1994年,余绪缨教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高科技为基础,同作业成本紧密结合的新会计体系研究”,在成本管理领域创新了管理会计理论,获得了理论界的一致好评。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理论界研究重点逐渐转向战略成本管理、风险管理、绩效管理、预算管理、战略管理、价值链管理等研究内容。
  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尽管不断向前推进,却仍处于本身研究不足的阶段,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需要。在研究内容上,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较多,研究我国实际较少,缺乏能够切实指导中国实践的理论研究;在研究队伍上,关注财务会计的研究人才较多,关注管理会计的研究人才不足;在研究方式上,重概念辨析,轻实务分析,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至今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建设步伐较慢,尚未形成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因此,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首先就要夯实理论基础,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指导指引、人才、信息化等管理会计其他体系建设的有效开展。
  为此,《指导意见》要求积极推动加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理论界应以此为契机,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思想交流碰撞的基础上,引导研究问题本土化、研究方法国际化,通过5-10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二、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形成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
  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中,“产”是指产业,具体来说就是各单位;“学”是指高校,具体来说就是具备管理会计研究能力的高校;“研”是指研究机构,具体来说就是从事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研究的科研院所。
  当今世界,随着智力因素及高科技成果在经济增长进程中的作用不断扩大,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建立产学研联盟,通过产学研优势资源的紧密结合,将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已成为顺应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必然要求和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通过建立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基于管理会计研究实践和创新要求,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将管理会计的理论创新、实践应用和经验传播等紧密结合,集合优势资源,推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其他各项工作加快发展。
  产学研联盟在我国已有一些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如广东省与教育部、科技部合作,推动区域内的行业骨干企业、核心企业与国内相关领域优势高校、科研机构等按市场经济规则联合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有效地促进了广东省科研与生产的紧密衔接,推动了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会计领域,我国也相继成了一些产学研联盟,在推动会计事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上海财经大学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长期战略合作,北京交通大学与交通运输企业合作,通过建立实验室、组织专项调研、共同开发课程等方式,加强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但在管理会计领域,尽管也有如海尔管理会计研究中心等产学研联盟,但是总体而言,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的数量、规模和实力与推动管理会计创新发展的要求相比仍远远不足。因此,《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动建立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就是希望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互动,支持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同时促进高校教学与实践发展同步、为科研院所指明研究方向。
  高校、科研院所和单位等相关各方要抓住《指导意见》发布实施的有利时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结合我国会计发展实际和单位管理实践,共同开展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研究工作。在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构建过程中,相关各方应当结合各自优势和需求,积极投入、优势互补、整合优势资源。单位应发挥其在业务实践、方法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对管理会计实践中的难点、重点、基本问题进行挖掘;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利用其知识结构、科研方法等方面优势,对相关问题进行严密论证,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实践与理论的良性互动。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要科学规范地开展建设和运作,组织成员之间开展多种形式、多方面内容的交流合作,形成强大的管理会计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发挥综合优势;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基本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切实解决管理会计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合理确定管理会计研究成果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范围,不断加快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实现自身长效发展。
  三、鼓励建立管理会计研究基地,发挥综合示范作用
  研究基地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平台,是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的新型科研组织。建立研究基地,在财政工作中已有一定实践基础。2012年起,财政部与中央财经大学等6家高校搭建了共建平台,至今已完成课题研究30余项,为进一步夯实财经教育和人才培养基础,促进财经高教事业创新,推动财政改革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湖南、上海、广东等省份先后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会计研究基地,“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以及上海财经大学与财政部人事教育司、会计司等15家协同单位共同组建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会计研究平台相继成立。这些研究基地关注会计管理等领域的重大问题,为会计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会计改革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针对我国当前管理会计发展滞后的现状,设立管理会计研究基地显得尤为必要。建立管理会计研究基地,可以集中力量,承担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重大研究任务,对新现象、新问题、新观点,探本求源、去伪存真,形成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理论支持;可以在管理会计的新工具、新方法引入之前,进行先行试点,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可以提供良好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平台,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促进中国管理会计的跨越式发展。
  有条件的科研院校以及国家会计学院等科研教学力量应当积极响应《指导意见》号召,设立若干管理会计重点研究基地。在定位上,管理会计研究基地应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着力解决我国管理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在组织形式上,可以借鉴其他会计研究基地构建模式,采取单独建设或多家协作构建的方式;在运行模式上,要科学设计运作机制,汇聚资源,把自身建设成为一个协同创新的开放型平台,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工作内容设计上,要系统整合理论研究资源、总结提炼实践做法经验、宣传推广管理会计理论和先进做法等,辐射、带动管理会计理论及实践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推动改进现行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方法
  会计科研成果评价应当是对会计科研成果的工作质量、学术水平、实际应用和成熟程度等予以客观的、具体的、恰当的评价。但是,当前我国会计科研成果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唯文章导向的倾向,而且随着理论研究从重规范研究向重实证研究转变,发表文章时,实证文章易于发表,其他文章则难以发表。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需要,从性质上决定了管理会计研究需要获得单位内部数据,而这些数据很难从公开资本市场上获得,也没有商业化的研究数据库,只能采用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得。这样的数据获取方式不但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而且数据样本小、质量容易受到质疑,很难形成实证文章。相比之下,财务会计可以相对容易地从已有数据库等渠道获得大量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发表研究成果。因此,在当前会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下,选择研究管理会计,就必然意味着要面对取得数据难、发表文章难、完成科研考核难、评教授难的艰难处境,从而大大影响了高校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从事管理会计研究的积极性,影响了管理会计发展,亟待加以改进。
  《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改进现行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切实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会计科研成果评价要坚持为会计发展服务的原则,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而不是拘泥于条条框框,唯文章导向。同时,鼓励《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中国总会计师》等相关专业报刊杂志,尤其是权威学术期刊发挥导向和引领作用,通过开辟管理会计专栏或在遴选论文时适当提高管理会文章比重等方式,配合会计改革重点工作,刊登管理会计理论成果,调动理论界研究管理会计的积极性,推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加速发展。
  广大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应当抓住机遇,本着发挥优势、讲究方法、放眼世界、多出成果的原则,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开展科学严谨、与时俱进的研究。既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理念和方法,取长补短、加速发展,更要结合中国管理会计实际,超越单纯“就管理会计论管理会计”的局限,融合多重主题、多重背景、多重理论,开展跨学科的管理会计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有关会计团体也要积极发挥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中应有的具体组织、推动等作用,力争尽快把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水平提升到国际层次,不断扩大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在国际会计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