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政务服务中心的改革虽是起步,却是为广州市政务服务改革探索新路。荔湾区日前召开的区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体会议透露,荔湾今年将整合全区政务信息资源,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搭建行政审批与监管信息交换平台,探索多部门联动式综合验收。同时继续分批有序地将普及面广的个人业务下沉至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有需求、有条件的还下沉至社区服务点。
目前,广州市政府已决定全面推广荔湾区首创的“统一收件、分类审批、统一出件”的“一窗式”政务服务模式。有关专家认为,荔湾政务服务若实现全市推广,将节约政务成本,提升审批效率,从而提升改革效果。
策划:王垂林 姜玉龙 谭亦芳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 通讯员 吴少敏
标准化服务可全市复制推广
“三集中、三到位”是荔湾区政务服务中心改革的重要成效。具体而言,就是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审批职能的科室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在此基础上,实现行政审批事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到位,行政审批授权承担审批的科室到位,电子监管到位。
“荔湾区委、区政府都很支持改革,这是一个重要的推进器。”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潭认为,从地域上看,荔湾区大部分是城区,不像白云、萝岗、番禺等地有大量的农村,更有利于推进改革。
的确,广州各个区域区情不同,那么政务服务中心模式能否在广州其他区复制推广呢?在陈潭看来,荔湾政务服务中心做法是一种标准化服务,“肯定可以推广”。
“这个基本方向是对的。”南方民间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彭澎表示,具体各个区是直接照搬还是自己创新,可以根据情况再考虑,“总的方向是扁平化管理,一口进一口出最简单,老百姓就不用东奔西跑了”。
如何实现全市范围的推广?荔湾区政务办、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刘允强认为,荔湾政务服务中心模式向全市推广,最重要的是“手段”和“机制”。由于改革涉及多部门以及多个部门分管的线,“如果没有主要领导支持,推广很难”。信息化系统在技术上较容易实现,但如果要实现全市统一系统,共享全市信息,还需要各区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改革。
全市统一推行可节约政务成本
在荔湾区政务服务中心,目前只办理辖区内公民个人类、经营类、工程建设类三类业务。市直部门虽有进驻,却没有参与改革,还是受理、审批、审核一体化。比如,市直属的工商、国税、地税、国土房管、规划、质监等部门,在荔湾区设置的对外服务窗口共242项业务,虽然建议采取区属单位的模式,但仍暂未纳入改革。
“区没有资格去管辖市的部门,因此工商、地税、国税、质监局、规划局等市直管的部门,没有参与到政务服务中心改革中来。”刘允强解释说,在市级层面的顶层设计未启动的情况下,信息化系统的运行也会受影响。由于目前各部门中50%到60%的信息都存在雷同现象,如公民或法人的身份证、经营地点等基本信息,若部分部门没有纳入整个系统中,办证时就要重复填写这些基本信息。
刘允强坦言,目前虽然搭建了信息平台,但能够共享的资源有限。“各个部门都有独立的系统,很容易造成群众办事不便和信息误导。如果各个部门都建设统一的网络系统,受理、审批人员就不用学太复杂的操作系统。”而若全市统一推行改革,政务服务改革的效果会更好。
“建议由市层面统一建设‘通用审批信息系统’,除省以上规定外,实现各部门、各区、各街乃至各社区信息的共享,并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行政审批规范标准”。有专家指出,从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提高审批效率、节约政务成本上考虑,亟须从上而下对接联通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审批系统。这样既避免各区重复投资,浪费资源,又实现全城通办,为实现公民类业务下沉街道乃至社区打下基础,也为最终在街道和社区实现终端自助服务办理个人事项提供了便利条件。
陈潭也认为,如果广州市统一推行改革,力度会更大,人际成本也会相对较低,能够使管理决策部门和服务部门各司其职。
服务下沉需全市统筹机构人员配置
荔湾政务服务中心的改革只是起步。根据荔湾区委、区政府的改革时间表,在实施“前台统一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综合受理模式后,将以“三集中、三到位”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推进“工程类、经营类和公民类”三大板块政务服务方式从“传统批发市场式”向“电子商厦式”转变,最终打造出“荔湾模式”的政务电商平台模式。
在政务服务中心调研后,荔湾区委书记唐航浩认为,政务服务改革思路清晰,未来要提升服务效能,从全区综合管理角度合理设置政务服务中心人员配置。在政务服务中心的新的硬件、软件设计上,要学习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先进服务设计理念,加快公开招聘、选调及培训综合受理窗口人员。
下一步,荔湾还将继续深化改革,推行负面清单、权力清单、监管清单、深化政务公开等举措。从目前公民个人类业务的受理及办理情况来看,荔湾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的大部分是市直部门的业务,其下沉业务权限均在市一级部门,而公民类个人类业务主要涉及户籍、出入境、婚姻、就业、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医保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
刘允强认为,公民类个人业务应满足就近办理、网点众多的要求,建议在市的改革方案中明确要求市区公安、地税、人社、民政等有关部门从便民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考虑本部门利益出发,将上述受众普遍、非专业性的公民类业务全部下沉到街道乃至社区办理,同时撤销或者尽量减少部门专业服务大厅,实现惠民便民。
不过,从目前的实践情况看,当荔湾政务服务中心模式下沉至街道时,也面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的问题。目前,荔湾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只是一个平台,街道没有一个内设机构承担管理责任,也没有明确的管理人员,而政务服务又涉及协调各业务科室,造成现在人人都管但谁也管不到位的状况。
荔湾区在街道推行“统一受理,综合办理”模式后,打破了业务科室的管理,更需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但受省、市对街道内设机构限制的规定而难于突破。专家建议,市编制管理部门从全市的角度对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的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进行统筹考虑安排,使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真正成为一个服务实体,而不仅仅是一个虚拟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