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佛山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来源:佛山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中共佛山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一五”时期要取得九个方面的重要进展:一、全面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

  二、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四、努力提升文化名城建设水平;

  五、继续推进用“三化”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有佛山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村镇;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七、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八、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发展水平;

  九、大力构建富裕和谐佛山

  中共佛山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5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佛山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是佛山市构建富裕和谐佛山,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十五”时期的发展经验,准确把握今后五年的发展趋势,全面部署“十一五”时期佛山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十五”时期,是佛山市改革发展继续取得较大突破、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好成绩的时期。五年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全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2001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05年迈上二千亿元台阶,提前完成“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行政区划调整,资源整合取得新进展。各项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产业发展和组团城市建设较快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战胜非典疫情和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的挑战,成功承办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这些都为佛山市“十一五”时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后五年,我们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逐步加强,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即将结束,市场开放度进一步扩大,既为佛山市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升级提供有利条件,也使佛山市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区域发展格局出现重大调整,既为佛山市加快发展,扩大区域合作,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机遇,也使佛山市面临不进则出局、小进即落伍的严峻挑战。目前佛山市已形成较强的经济实力,具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内在动力,但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资源环境矛盾突出、高端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等矛盾和问题。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清形势,紧盯目标,抓实机遇,乘势而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不断开创佛山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佛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促进和谐为主线,以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为总目标,立足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发挥整体优势,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把佛山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十一五”时期佛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到2010年实现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先进发达的制造业基地:“2+5”组团城市基础设施基本成型,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文化名城特色鲜明;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区域协调互动,“城乡一元发展”;社会保障更为完善,困难群众居住、教育、基本社会保障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城乡和谐稳定,人民富裕安康,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

  “十一五”时期,佛山市现代化建设必须做到:

  更加注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这是指导佛山市“十一五”发展的重要法宝。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全过程。抓好发展这个富民强市的第一要务,以加快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确保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落实“五个统筹”,实现速度与效益、结构、质量相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从市情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产业提升、引进和有序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产业集聚创新战略,加快集约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益。坚持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发挥人才结构和人才组织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产业发展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使佛山市逐步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科学发展道路。

  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区、镇是佛山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加速佛山市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既要注重区域特色提升,又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激发基层发展活力,做大做强县域镇级经济,加快形成大城市经济。禅城要通过集聚、提升,实现优化高效发展,成为中心组团建设和管理的示范窗口;南海、顺德要发挥经济实力雄厚、品牌聚集的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尽快率先跨过县域经济超千亿元大关,保持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高明、三水要借助后发优势资源,实现跨越发展,努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素质不断提高。注重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营造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全市人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深化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公有资产市场化改革和农村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中介组织、社会信用体系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高效、廉洁、公信力强的公共管理型和社会服务型政府。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实行引资引智互动,外经外贸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更加注重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谐相处、富裕安康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迫切需要。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切实解决事关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收入、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基本社会保障等问题。把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摆上重要位置,确保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构筑社会公共安全网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管理,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十一五”规划,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意义重大。要坚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科学谋划全局和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思考和制定“十一五”规划。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编制规划的指导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要坚持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的战略取向。要坚持与时俱进,认真研究和解决关系佛山市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综合考虑佛山市未来五年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取得九个方面的重要进展。

  一、全面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

  要围绕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2+5”组团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现代化大城市的雏型。

  强化城市规划作用。坚持以规划引领组团城市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理念,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组团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与珠三角城镇规划以及区、镇、村规划的协调与衔接。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安排和属地实施、属地管理、属地受益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推进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强化规划管理和执法监督,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加快建设组团城市。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增强功能、组团发展的要求,加快城市组团建设,提升城市实力和形象。更好发挥中心组团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完善各组团的城市功能,形成区域发展特色。加强中心镇的规划和建设,提高特色城镇的发展水平。积极推动广佛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发展。

  大力提升城市功能。继续推进交通、能源、环保、水利等九大工程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加快佛山城市轨道交通网建设,推进港口整合和航道建设,构筑佛山与广州等周边城市的交通道路系统,加快形成高速公路、快速干线和城市道路相衔接的区域交通体系。加快城市快速干道和信息化工程建设,密切各组团之间的联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形成安全、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加快电源、电网、天然气管道网络建设,改造和完善电力基础设施,切实解决能源瓶颈问题。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加大水利建设投资,改善水生态环境,提高城乡防洪抗灾水平。加快统筹发展组团城市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大型社会事业项目,增强服务社会和群众的功能。积极探索和加快推进旧城区、城中村改造。

  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组团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协调机制和属地与部门互动机制,加快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城市管理新体制。按照重心下移、属地为主、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要求,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发挥群众组织、社区组织、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促进作用,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强化城市管理机构执法职能,增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二、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园区带动,加快产业园区、专业镇、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创业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集约型园区和特色专业镇,提升园区经济和镇级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水平。实施大企业带动,积极引进和发展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大的产业项目,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产业配套和产业对接,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实施名牌带动,大力培育和发展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强化“佛山制造”区域品牌,构筑名牌群体优势,带动优势产业集约发展。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调整工业产业,全面提高服务业水平。积极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家用电器、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建材、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汽车配件、食品饮料、塑料制品、中医药、家具制造等潜力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和扩能改造,做强做大现有企业,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区域产业错位发展、配套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为产业发展配套的物流、金融、会展、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的文化、商贸、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以现代物流配送业为龙头,建设区域性专业物流中心,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大企业,提升特色专业市场,打造会展品牌,培育行业协会,不断满足产业聚集升级对配套服务的需要。

  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积极实施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工程,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企业研发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以应用为龙头,加强企业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抓好一批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推动中小企业和农业信息化发展。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切实提高电子政务的效率和水平,加速社会事业信息化进程。

  做强做大内源型经济。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内源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切实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领域。积极扶持发展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人员就业型等效益好、品牌优、成长性强的民营企业,支持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和提升,推动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开展产品、设计、销售、研发等方面合作,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完善社会化服务和监管体系,积极培育各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科技团体的作用,探索建立企业发展联盟,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融资、研发、培训、管理、法律等全方位服务。

  做优做强外源型经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等领域的对外招商,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世界500强、大型跨国企业和全国500强等领军企业的引进策划工作,积极引进科技型、效益型中小企业,吸引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地区总部和大型外资中介服务机构进驻佛山。具有土地资源优势的地区要预留必要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承接具有产业链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的产业高端项目。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强与本地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继续发挥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促进招商引资的积极作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积极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大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积极做好国内市场开拓。加强对国外反倾销等案件应诉的组织和服务工作,积极应对各类国际贸易磨擦和技术壁垒。

  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加强与珠三角城市在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加大与泛珠三角洲各城市的经贸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做好贫困地区对口帮扶工作。

  三、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加快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依托高新区、科技园区加快创新基地建设,完善专业镇、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扶持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社会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产品检测中心和行业评定中心,增创自主创新体系新优势。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实施知识产权和专利带动战略,重视发明专利,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自主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产业带动力强、关联度高、优势资源集中的战略产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制定专业镇和行业联盟技术标准,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掌握技术标准拥有权,支持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做好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申报工作。

  优化创新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加快建立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投入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创新投资领域。完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市场监管,强化司法保障,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保护和激发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强科普宣传,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形成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的社会氛围。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大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和宜居宜游宜创业的城市环境。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实行产业引进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加快引进国内外中高级专业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建立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发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科技和文化团体凝聚人才的作用,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人才和智力的区域合作与交流。

  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提高佛山市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和特色。要完善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机制,加快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级技工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创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模式,引导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快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企业创新发展输送大批中高级技能专门人才和技术工人。

  四、努力提升文化名城建设水平

  文化建设是塑造现代化大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要全面实施《佛山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融合,提高城市综合文化竞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升文化名城特色。继承和弘扬岭南传统文化,大力引导优秀、健康民俗文化的发展,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促进名城、名区、名镇、名村、名人故居和文化街区的开发与提升,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视培育城市文化意识,积极发展粤剧、武术、陶艺等特色文化品牌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塑造具有时代气息、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的都市形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保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培养引进有影响力的优秀文化人才,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强做大传媒集团,整合提升旅游业。繁荣各项文化事业,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要。

  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推进大学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发展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青少年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管理现代化,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积极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五、继续推进用“三化”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有佛山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村镇

  解决“三农”问题,事关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全局。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城乡一元发展”。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落实佛山市农村工作“五十条”及其首批配套政策,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居民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安置机制,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产权、财务管理等各项改革。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注重加强村民小组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充满活力、规范的村民自治机制。

  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本农田保护。继续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优质无公害、绿色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生态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加快编制和实施镇、村规划,走以镇带村、加快村镇各项建设、促进村镇发展与水平提升的城镇化道路,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新村镇。继续推进城镇化试点工作,加快中心城镇建设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探索实行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相结合,加强农村宅基地、留用地建设管理,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公寓建设,引导农村居民转变居住生活方式,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建立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体系,实现同城生活,同城便利。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强农村市政、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投入,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发展、文化生活和卫生保障平台,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探索建立农村新型管理机制,合理界定镇、村社会管理事权,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大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统筹力度,采取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低能耗、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道路,提高资源储备和集约利用效率,形成企业、园区、城市和社会互动的循环经济框架。调整土地使用政策,加快旧城区、旧厂房改造,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力发展低消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制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落后生产工艺。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强价格、消费、投资等政策引导,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积极倡导节约型消费方式,做好节能节水工作,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生态示范社区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强河流和森林生态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绿色佛山和生态型城市。加强环境公益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项目引进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环境总量控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削减污染负荷。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和改造,加大对工业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佛山水道综合整治,全面整治主要内河涌,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以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强城市噪声整治,提升城市环境质量。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改善人口结构与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七、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建设民主法治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培养现代公民,塑造城市文明,构建法治社会。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和谐共进的政治局面。切实做好统战和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发挥统一战线团结各界、凝聚力量、促进和谐的作用,发挥工青妇和其他人民团体广泛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群众自治机制和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民主管理制度,扩大政务、村务、厂务公开,拓宽公民参政议政渠道,切实保障全体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加强法制建设。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改善行政管理,强化行政监督,提高行政效能,建设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强政法工作规范化建设,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健全司法监督,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提高公务员依法办事的能力。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体党员、教育全市人民,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巩固和发展建设富裕和谐佛山的共同理想。大力培育和弘扬佛山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活动场所建设,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现代社会文明风尚。

  以创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为抓手,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文明村镇为重点,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工作,进一步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八、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发展水平

  实现富民强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群众收入、社会保障和健康水平,创造条件,为人民群众的创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实现全市人民的富裕安康。

  提高群众收入水平。探索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和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合理调节社会工资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依法保护公民和投资者的合法收入,着力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市级统筹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强社会保障系统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社区工作平台,全面实行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切实解决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基本社会保障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险制度,加快把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城乡一体的优抚保障机制以及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实现救济对象应保尽保。发展慈善事业,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增加财政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投入,探索建立农村基本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制度,有效解决特困群众就医难、市民看病贵等问题,切实提高城乡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重大事故医疗急救体系,加强重大疫病防控,强化对农产品、食品、药品、餐饮的安全监管,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发展竞技体育,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体质。办好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

  促进社会公平。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和公平保障机制,努力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为市民发展创造更好环境。继续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加大对困难职工群众的帮扶,健全教育资助政策,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济,切实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医疗、子女就学、打官司等困难。健全未成年人和妇女权益保护制度,保障老年人、残疾人权益。流动人员是佛山市经济社会建设的组成力量,要按照同城生活、和谐共处的原则,加强对流动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切实保护劳动者权益,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等问题,依法确保同城共享发展成果。

  九、大力构建富裕和谐佛山

  和谐社会重在建设。要以平安社区、友爱邻里,公平创业、诚实守信,为民政府、司法公正,富民强市、协调发展,文明礼让、通济惠人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实践,全面推进富裕和谐佛山建设。

  全力扩大就业。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积极发展容纳就业的二三产业和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切实提高社会就业率。统筹城乡居民就业,完善多层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逐步实现城乡就业登记、就业培训服务一体化管理。积极解决复退人员、企业下岗人员和残疾人士的就业问题。

  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预警、应急和动员机制,构建完善的社会公共安全网,强化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加强气象、水文、地震监测和预警网络建设,切实增强防范控制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完善社会纠纷的疏导网络和预警工作机制,健全调解、仲裁、诉讼等相互协调的纠纷解决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有效化解劳资纠纷等各种矛盾,全面妥善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强化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改善社会治安环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发挥社会力量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在强化政府管治的同时,重视和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以及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城镇社区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舆论环境、促进社区和谐平安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立政府与社会互动的社会管理机制,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水平。

  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建立健全具有佛山特色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驾驭现代化建设水平,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意识,在中共广东省委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带领全市人民,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加快建设富裕和谐佛山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