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桥在2006中国通信经济年会发言
来源:博客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图文: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

  2006年1月5日,由中国通信行业权威媒体《通信世界》杂志社、《电信技术》杂志社和《电信科学》杂志社联袂举办的“2006中国通信经济年会”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隆重揭幕。

  陈金桥:

  大家下午好!大家觉得今天为什么谈短缺的问题呢?今天上午很多专家讲了转型的问题,从这个产业来看这时期一个产业转型期动力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主要讲四个方面的思路。主要是包括首先对全球电信业转型期的基本判断,转型时期中国电信业的基本特征,新短缺时代加速来临?未来这行业发展动力如何?

  从全球电信发展角度来讲,技术进步一直在推动整个供求力量的变化,学通信的都明白,电信业的发展从制造商主导到运营商主导时间并不太长。原来的短缺是公平的状况,现在是跨越时代了,全球也是如此。实际上对中国来讲是到了从运营商主导逐步走向消费主导的时代。另外,需求层面来讲业务创新的问题非常频繁,比如移动通讯领域有非常多的可替代技术可以供大家选择,比如WIMAX等等,有很多新选择也意味着有很多新的趋势出现。非语音通信消费需求越来越进入主导优势,我们总结几个特点,数据业务超过语音业务。未来消耗资源比较多的,这个问题是比较重要的。据我们咨询公司所做的研究报告,他们认为西欧和北美市场2010年将出现非语音业务会超过传统业务的出现。现在IP主导的未来网络架构为我们提供了统一网络平台的可能性,这个平台上将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信息主营业务。未来5-10年运营商一个是靠语音领域的无线化,另外一个是数据业务领域的各种宽带业务。

  中国电信业的转折期,我们总结有九个方面的转折。大家可能非常容易理解,今天上午有一些经济专家也讲了,对于电信业来讲我们在未来几年可以确定会发生的,比如网络技术的升级换代比如说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还有整个运营市场的对外的开放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确定发展的。另外,就是网络融合问题,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驱动的竞争之下带来的网络融合的延期,这是为带动电信业朝综合服务期进行转折。我们考虑编制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的时候,对于整个庞大的电信产业来讲到了一个拐弯的时期。最终转型期具体体现:增长方式的转型,体制改革的增长空间,开放的成型。大家要关注2007年世贸过渡期结束,这样新的贸易政策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包括民间资本和外资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发挥作用?06年到07年这个需要大家注意。

  这个转型时期中国的通信特点

  1、中国通信是全球最大通信市场。而且大家看到99年以后高速增长。

  2、中国的电信市场是增长最迅速的市场,比如高额投入,这个并不值得骄傲,但是值得骄傲的是关于用户的连接复合增长率,尽管这两个不同步但是反应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另外还要看到目前运营商总结的用户ARPU值的下降,和电信用户本身消费能力的增长完全是相反的形式。主要原因是消费的分层效应,一个是消费的分散效应。我们可以看到迈向信息社会,从基础设施时期向业务的普及时期向未来社会演进,每个用户的基于通信信息消费都是在提升的。

  3、我们中国的电信市场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电信市场。我们的乡村尚未真正启动,还有数据业务的巨大潜力,这几个趋势未来中国增长的后劲还是抱有希望的。

  4、中国电信市场是目前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市场,我们是一流的覆盖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容纳技术创新。我们有不断发展壮大的信息产业链,有第三代的TDMA,包括SCDMA这样的技术。实际上都在做一些替代,推动整体的技术进步。

  最后一个特点,很多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寻找机会最不明白的就是中国的电信市场是最具个性的电信市场。为什么说它有个性呢?中国电信目前处在一个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时期,因此它所承担的任务比较繁重。另外我们市场状况来讲是过程和短缺并存,从需求层面来讲,虽然需求巨大大家差异比较显著,还有国有经济主导整个产业,这点上监管机构有不公平竞争的使命手段非常少。另外,我们看到运营模式问题,中国的运营模式不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目前的散业和资源离散分业经营也就是中国具有这样的特征。

  为什么今天的发言题目要讲到关于新短缺?因为有一些判断问题需要跟大家探讨一下。目前国内企业大家觉得收入增长,利润缓慢提升,成本下降,但是为什么说有危机呢?所有的运营商都说,一个是单一价值下降,还有新的替代技术不断的崛起。比如说无线的替代,再比如说宽带等等,这些东西实际上有几个表象的困境是大家容易出现判断错误的。比如说资源过剩,现在中国的资源是不是过剩呢?我们感觉电信资源回答是肯定的,不是过剩是局部稀缺的问题。我们感觉到总量上的消费过程和结构的短缺是并存的。另外有没有竞争过剩?比如移动通讯领域价格竞争非常激烈,大家感觉到价格激烈带来的推论就是竞争是过渡的,可能竞争力过剩了,但是反过来看到,在六大运营商普及里,资产份额用户份额差距都非常大。这个地方我们也应该感觉到是优化的。第三个技术问题,现在说技术过剩,甚至导致了不知道投什么钱了,不知道什么样的新的网络技术发展了?我的判断这也是一种的错误的观点,我们有非常短缺的短板,我们技术最短缺的是自主创新技术。在于有中国自主创新的技术这是决定产业的起点、门槛。

  另外一个是资本不足,我们的理解不是资本不足,而是整个中国电信产业投融资没有完成。很多市场化的融资比例和间接融资,依靠银行信贷这个比例有多大的变化,我们感觉到不是资本不足,资本不足对个别企业来讲可能短期内有资金障碍问题,但这不是矛盾的。另外人才不足,我们去年统计了一下,整个电信运营业数字80多万的从业人员,为什么还说人才不足?现在电信业缺真正技术、经营复合型人才。这是结构性的短缺问题。还有一个是需求不足,我们感觉到现在挖掘的完全是基于对语音市场的细分。大家知道个人空间是有限的,他要工作、休息不可能老是沟通,这样语音增长是有限的。未来需求应该是数据应用方面。基于家庭这方面的潜力到了一定的上线。

  在经济学上分析有一个模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等于要素投入乘上技术进步和技术变革。H.D竞争模型我们认为不能长期使用。在中国第一个条件劳动力无限供给,现在不是缺简单的劳动力。另外我们有资本来源,这个不是责怪了,我们觉得中国的资本市场效力还是比较低的。可以看到资金产出率在每一个产业里分布差异并不大。如果说在个非常成熟有效率的资本市场,资金应该永远流向最有效率的产业。看一下移动通讯的成长历程,我们付了很多学费,比如对外面厂商IPR的交费,比如说DVD大家也知道。我们在快速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这个基础上,我们二次创新和技术国产的代价还是比较高昂的。另外自主创新是不是体制上有问题?目前行业监管体制对新技术的成长还是有些阻碍的作用。举两个例子,比如说IPTV的问题,不是技术不成熟,也不是市场没有应用的需求,而是体制阻碍。因此我有一个判断和结论:

  中国电信行业到了一个新短缺时代,这个短缺首先投入,我们在整个产业的投入方面,我们认为投入要素不是简单的总量短缺而是结构短缺。大家说联通的网时实长率非常低,再比如说局部地区干线比如说长途传输这块业务率是非常低的。我们感觉到这个不是整体上的,要素是有结构性的短缺。比如说大家醒悟过来了要加强CRM系统建设等等,这就说明我们听了用户的声音。

  第二个方面,我们存在着下一步电信综合信息需求有意的指导。大家专注于对语音业务的挖掘,对非语音业务无力着手。去年12月初实现了村村通构成,区域上的差异使得有需要,没有支付能力得到限制。

  第三个就是创新,一个是知识产权的瓶颈,另外一个就是竞争模式的趋同。在语音业务里,所有的跟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合作的SP,你们看到他们的门户网站基本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感觉到这个创新能力匮乏是全行业的。

  另外特别强调就是特制格局的障碍。从主管的角度来讲并不是说单一的主管部门说能够做什么事情,3G是如此,讲话产生的别的新型业务的市场也都是这样。未来政府应该做的是怎么样制定体制,怎么样培育这个市场。

  未来我们的发展动力是什么?我们行业新的增长源泉是什么?一个是产业绝对需要重构。一个是技术平台需要升级。在运营方面,传统电信运营商从网络运营到服务运营,价值链更多的是在后方,不时在前方。不是靠带宽,大家说靠比特,有人提出比特是错误的,同一个比特每一个用户拿到是有差别的。另外就是需求导向的技术革新,我们很多技术革新在高校,没有产业化。再比如说LASCDMA前几年大家比较熟悉这个概念,但是这个东西本身是在实验室,在理论上,还没有走向满足技术的革新。还有体制变革要驱动业务融合。

  角色转型:比如说政策制定部门今后要扮演什么角色?市场监管机构要扮演什么角色?运营商应该怎么样?以前运营商喜欢当老大,资费我来定,套餐也是我来定,今后他可能是一个价值的聚合者。我把大家集中在我这个平台之上。另外就是服务提供者他们从单一的业务功能应该走向集成。还有消费者,消费者今后还有一个角色是一个投票人。他们用消费的权力和投资的权力投票。因此我们感觉未来电信业的增长不仅仅是增长价值,看产值,不仅仅是看量的增长。我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这个行业本身的价值不在于最直接的产出,更大的价值在于间接的拉动贡献。换句话说,未来我们要更多的注意一下三层驱动力,就是技术驱动力、政策驱动力和市场驱动力。未来仍然有低于市场的扩张问题,对于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未来应该是从简单的需求升级到培育增长点。从小众用户到大众用户。商业模式有一个转换,现在更多的运营商卖的是带宽价值,未来带看价值可能是在衰减的,未来比特价值和内容价值怎么定价?这个问题应该由网络运营商和服务运营商共同开掘。

  我的感觉确实通信行业转型本身本身有一个增长运营模式的大转型,未来最短缺是别的方面的短缺,包括增长的驱动力,包括要素的结构,包括运营模式、角色定位的专权。只有通过转型才能开长信息技术的未来。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