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的困局
来源:中国信息界 更新时间:2015-03-08

    在“新四化”中,城镇化是我国的内需潜力,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业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信息化是我们超越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信息化才有可能使我们超越我们的前人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提供战略支撑。
    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理当蓬勃发展,但现实却正如工信部杨学山副部长所讲“中国的信息发展机遇同样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那就是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大而不强,应用无论是用户本身还是IT企业的支撑能力和发展能力都不够”。更让人忧心的是我们自身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致使中国信息化在机构、投资、工作等方面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困惑和困难,极大地阻碍着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信息化机构之困有三:一是机构薄弱之困,二是双雄并立之困,三是多机构齐上之困。
    2008年以前,信息化管理机构,国家有国信办和信息产业部,省级绝大部分有信息产业厅,市级基本有信息产业局,县级最多一半有信息产业局。可以说,当时全国县级以上政府50%没有信息化管理机构。2008年以后,国家有工信部,省级除一省外均设有经信或工信(委、厅),市级绝大部分有经信或工信(委、局),县级也基本上改为了经信或工信局(下简称“工信系统”)。但需注意的是,在县级工信系统中,前面提到50%以前并无信息化管理机构,只是将以前工业主管部门改名后加入了信息化标识,一般来说其信息化管理能力比较薄弱。而另外50%有信息化机构的,并入了工业主管部门,其信息化职能被大幅削弱。大幅削弱并不是说国家不重视了或工作人员不努力了,这是由新成立的机构性质所决定的。在新机构中信息化工作部门最多只占1/3到1/4;基层本身就缺工作人员,整合后正好将部分原信息化人员充实到工业或其他工作中去;2008年以后又恰遇金融危机,各地都在振兴实体经济、振兴工业,大家更是把主要人员和精力投入到了抓工业、搞实体去了;更重要的是新机构其主要负责人基本是由懂经济、懂工业的领导担任。中国的“特色”就是领导关心什么,资源就能为其最大配置,相应就主抓哪方面工作。所以说,现在全国县级工信系统的主要工作是抓工业,信息化显得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省市工信系统抓信息化工作的情况只比县好一些而已。
    当前,在各地、特别是市县两级信息化工作基本有两个部门分管。一是隶属政府办公室或发改委的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一是工信系统。理论上讲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只负责电子政务工作,而实际上因为中国政府的特性,除了电子政务要政府管外,其它如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等等,没有政府部门的参与,其信息化工作也很难推进。由此,电子政务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如何界定成为人们心中的困惑,造成了地方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与工信系统的业务交叉、重叠与错位。目前,国内只有青岛等个别地方通过三定方案对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作了较为明确的职能确定外,其他地方基本上还是模糊不清的,双方只会按照各自的理解开展工作,没有形成信息化工作的合力。
    信息安全工作目前主要由安全、公安、保密和工信部门负责管理,有时通信部门也会介入管理,部门之间职能如何界定至今没有明确界限。去年一年,某政府网站接待过安全、公安和保密部门的检查,收到了工信和通信部门的评估通告。这些检查有些直接找政府、有些找网站管理单位。因安全要求各有不同,致使地方政府和网站管理单位疲于应付。“智慧城市”,作为这两年信息化工作的热点,住建部、科技部、工信部等都在设试点。对此,地方政府更是无所适从,询问到底谁负责“智慧城市”的管理、这些“智慧城市”试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所有这些问题,都急切呼唤国家需要尽快理顺和理清信息化管理机构,不要政出多门了,切实为中国信息化建设选定当家人。
    信息化的投资之惑有三:一是信息化不用花钱之惑,二是信息化投资多了之惑,三是信息共享之惑。
    据报道,投资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近一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于消费和出口的总和。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的三个具体目标之一就是工业化基本实现。
    中国工业化即将完成,中国信息化正在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信息化要发展必然需要加大投资,那当前信息化的投资情况又如何呢?遍查国家省市县无论统计还是工信部门,信息化投资数据寥若晨星,由此也可看出中国信息化投资的基本情况了。
    对此,我们只好做一些粗略估算。《2011年中国政府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指出,2010年政府行业IT投入达486.1亿元,通过网络可查到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全年工业完成投资额98716亿元。
    又根据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大型工业制造企业信息化投资额占销售总额的比重为0.16%,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为2.21%。同时,我们了解到作为中国最为优秀的信息企业华为公司为保证其企业发展,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投入企业信息化应用中。
    可以看出中国当前无论政府还是企业,信息化投入只占GDP或销售收入的0.1%—1%,与工业投资相比至少差两个数量级。
    中国信息化为什么发展缓慢、网速全球排名逐年靠后,都与其投资严重不足直接相关。这个问题放到工业、城镇乃至农业化中去考量,都会说是因为投入不足,需加大投资。但到了信息化,似乎信息化是高新科技武装的,犹如魔杖在手,只需挥挥手它就会大发展;好像信息化可以超越经济规律,不用投入,也能产出。不少地区和人士一提到信息化就会说信息化重复投资、网络多了,信息只需共享不用花钱,云计算后信息系统就应较少投资云云。
    中国工业重复投资、产能过剩已有目共睹,但并没有妨碍各地、各行业对工业的投资。中国信息化投资只相当于工业化投资的百分之几的水平,可能多吗。即使退一万步说,就是多了,它能多到哪里。中国工业化即将实现,当下工业化还在继续大规模投入。中国信息化刚刚起步,谈投资多了犹如天方夜谭。
    关于网络是不是多了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从交通网谈起。交通网已发展千万年,但人们感觉还是远远不够,还需要大发展,特别是我国当前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其关键就是建设交通网。而计算机网才发展了20年左右,其数量、规模、能力还都处与初级阶段,谈网络多或已泛滥,只是一种臆想和奢谈,特别是移动网刚刚起步,高速互连网正在试用,发展方兴未艾。其次,如同经济发达地区的交通网密度要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样,经济越发达地区,其计算机网数也要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才能与其虚拟经济发展相适应。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计算机网的数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再次,无论广域、城域,还是局域网在我国都是有限的,相对信息化发展、普及和融合的速度,这些网也不能算多。
    云计算是可以降低信息化建设的成本、节能和提高服务效率,但并不表示采用了云计算后就要减少对信息化的投入。这就如同当今采用集中供水、供电、供气为社会提供服务一样,只是降低了资源应用的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和服务的效率,并不是说建设了集中供水、供电、供气系统后就不需要投资。理智地讲,集中的方式对政府来说可能比分散建设投入更多。
    在当前信息化工作中,关于信息共享有三个误区。其一只要是信息就应免费共享;其二信息不能共享是信息化工作的失误;其三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信息都共享了,不能共享是我这个地方或部门所独有的。为回答这个问题笔者曾写过“信息共享的三误区”一文,在此引述其基本观点:信息与物质和能量一样具有稀缺性、具有价值,信息不能免费共享。现实中的信息化工作不可能超越当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等价交换的经济规律来谈信息共享问题。信息技术及应用最为发达的美国,在一些领域也没有一个专门的平台或渠道进行共享。
    投资严重不足,已明显阻碍了中国信息化的发展(在此,还需区分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投资的不同)。国家应该向对待教育投入一样,对信息化的投入做出明确规定(如国家财政性信息化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等),切实为中国信息化的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否则,一个弱小的信息化如何能够带动庞大的工业化,实现“两化融合”呢?如何保证“新四化”的同步发展呢?
    信息化工作之难有二:一是有些工作无法完成之难,二是许多工作又没有制定之难。
    说到信息化的工作,目前最为大众知晓的就是“两化融合”、“三网融合”和“宽带中国”。但在这些工作中因“两化融合”主导部门存疑,推进效果有限;“三网融合”和“宽带中国”对地方工信系统来说基本没有推进能力,导致工作很难或者说无法完成。
    两化融合是当今信息化工作的主题,推进工作不言而喻都是各级信息化管理机构来负责,但实际推进效果一般,笔者在这里妄加推断,原因之一可能就是选择信息化管理机构来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是否是适合的。笔者的分析是,因为工业化是两化融合存在的基础,是两化融合区别于其他信息化工作的内在本质,是它规定着两化融合推进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两化融合工作中应由工业化管理机构来主导,而信息化管理机构需进行配合和协作。在两化融合中,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电子信息均隶属于工业化管理范畴,只有信息化推进隶属于信息化管理范畴。也就是说,从工作管理层面上看,工业化管理机构也应该在两化融合工作中起主导性的作用。再从工作对象层面考虑,两化融合的对象是企业,企业管理的主体是工业化管理机构,由工业化管理机构与企业对接是发挥了工业化管理机构的优势,而由信息化管理机构与企业对接则恰恰暴露了信息化管理机构的劣势。这就如同在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工作中,是由工业化管理机构牵头,而非科技主管机构主导一样,是扬长避短之举。更何况,信息技术就是一种科技手段,也是目前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最常用的技术,在已有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进行管理的机构存在的情况下,还有必要再安排其他管理机构来管理吗?
    中国是在1998年首次提出“三网融合”的概念,其后数年间,由于广电与电信部门的激烈博弈,改革一直停滞不前。直至2010年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推进三网融合,相关工作才再次启动。至今日各城市试点工作成效不彰,这条“融合之路”走得异常艰难。无论是各地有关IPTV播控权的争夺,还是其他未竟的探索,三网融合背后无法回避的,依旧是体制困境。由各试点城市所做的工作来看,广电与电信两大系统依然各自为政,所谓的融合无从谈起(该段文字引自《通信世界网》)。
    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很乐观的设想,当“三网融合”的体制障碍消除后,是否地方工信系统就可大展拳脚来推进“三网融合”了,答案是非也。因为在中国能参与“三网融合”的无非是三大通信运营商和广电网络。三大通信运营商与地方工信系统之间没有人、财、物、事的隶属关系(三家是央企、业务在地方由通信管理局负责),广电与地方工信系统之间更无业务关系。让没有任何资源在手的地方工信系统推进“三网融合”,其结果可想而知(虽说有些地方工信系统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推进“三网融合”如何如何,其实最多就是通信运营商买你个面子,提供了一些资料而已)。
    讲清楚了地方工信系统与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关系,再来看“宽带中国”,这项工作一样只有三家通信运营商能够参与,工信部负责管理,地方工信系统基本无能为力,或者说只能替通信运营商背书,通过他们提供的资料来讲自己工作如何有成效罢了。
    当前工信系统直接承担着“新四化”中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重任,间接要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服务。但现有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无法满足“新四化”要求的,目前的工信系统还不能承担这样的重任。这是因为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工信系统其职责是经济建设。因此,这些年工信系统提出的信息化工作主要是“两化融合”、“三网融合”和“宽带中国”等信息化与经济建设融合的内容。而像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这些最早、最为人熟知的信息化工作,很难看到工信系统的身影,其他许多信息化工作自然也就没有制定了,或是制定了也无法实施。
    从国家到省市工信系统的工作报告中我们也能看出,信息化只占报告的1/6到1/8,从工作上讲信息化目前已完全从属于了工业化。昔日大跃进惨痛历史经验告诉人们,按农业化的方法来建设工业化是行不通。同样,我想说按工业化的方法来建设信息化一样也是行不通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切勿用工业化的方法来建设信息化。
    工信部杨学山副部长在2013年1月28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信息化是中华复兴必要条件”讲的非常透彻“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社会、信息时代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是在新中国成立百年时实现第三个现代化目标的必要路径,是实现中华复兴的必要条件。要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和进行战略谋划,而不是一般化的考虑,这样各方面才能共同参与并抓住这个机会”。
    笔者在这里想大声疾呼:中国信息化应大有可为,但目前中国信息化困难重重;信息化绝不是简单的技术进步或技术手段,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对信息化的重视应体现在机构、投资、人才等实际工作中,而不是停留在文字上;应该用信息化的思维来建设信息化,而不是用工业化的思维来建设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