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的 政府服务改革探索
来源:南方日报 更新时间:2015-03-24

  家住禅城区某社区的好姨由于身患残疾缺乏收入来源,一家三口住在廉租房,当好姨来到社区居委会申请低保救助时,工作人员从数据库中了解到她的女儿正在读大学,符合助学救助的申请条件,在办理低保救助的同时也为她的女儿办理了助学救助,“之前也了解到相关政策,但因为腿脚不方便跑不了部门,迟迟没有办理,现在可以在社区全部办好,方便多了。”好姨介绍。

  自去年3月份禅城启动“一门式”改革,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行政审批流程再造以来,经过一年的努力已初步建成了覆盖4个镇街、140个村居的标准化的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体系,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一窗”受理或办理,累计办理事项超过10万件,实现了零差错零投诉,像好姨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

  近日,由国家民政部组织的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示范培训班在禅城召开,禅城通过信息化手段完善社区治理的“互联网+”思维获得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认为禅城区推行基于信息化的“一门式”政务服务特色鲜明,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策划:张培发

  统筹:孙景锋

  撰文:孙景锋

  缘起 开放社会呼唤完善基层治理结构

  “过去我们居委需要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行政指令,真正服务于社区的精力有限,推行"一门式"改革后,政府把更多的审批权限下放到社区,通过审批流程的标准化运作化繁为简,让我们得以从繁琐的工作中抽身出来。”祖庙街道培德社区居委会负责向前来参观交流的学员介绍,通过“一门式”改革,社区服务窗口从原来的5个减少到3个,但审批事项却增加到了77项,而这一切服务效率的提升都有赖于信息化技术对审批流程的改造。

  在中国行政权力架构中,基层社区作为为民办事的终端,承担着大量来自上级机构的各种职能,而随着简政放权的实施,有越来越多的政府职能将下放给基层政府。民间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容这种权力“倒金字塔”结构。

  面对这种格局,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基层治理结构再次成为了代表们关注的焦点。人大代表唐群容提出,国家需要进一步明确社区的定位,理顺政府部门与社区的关系,“社区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承担了政府部门延伸下来的大量工作,但资金和人员不能够同步匹配,事情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人手越来越紧。”

  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在参加全国“两会”时也提出,目前基层治理与服务网络几乎都是针对村居人口,基层政府在面对辖区内规模庞大的职业群体时,既无授权也无相应的组织架构提供管理与服务,对基层治理的组织网络和制度重塑提出了深层挑战。

  “在高度开放、流动的新型社会背景下,传统基层治理网络的"盲区"越发显著。”刘悦伦指出,在社会需求结构和利益结构快速分化的背景下,以行政体系为主要依托的传统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已越来越难以应对,亟须形成以政府专业治理部门为主导、快速联动的跨部门跨界治理网络,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当前基层治理变革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把这种“倒金字塔”结构理顺为“正金字塔”结构,以满足社会转型的新要求,成为了各地政府不断寻找的答案。

  经过一年的实践,禅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并应用大数据挖掘公共服务的无限潜力。

  行动 引入“互联网+”再造审批流程

  “信息化时代下,政府该如何作为?”在上周进行的培训课上,禅城区委书记刘东豪表示,在信息化时代,政府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产品,就像开超市,市民需要任何用品都可以方便买到,同时做好大数据的整理与运用,通过大数据分析更好地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依托原有的行政服务大厅,我们将其他办事大厅以及散落在其他部门的审批服务事项一并纳入进来;将过去以部门业务划分的"专项业务办理窗口"合并为"综合服务窗口",对进入"一门式"系统的全部事项实行"一窗受理或办理"。”禅城区区长孔海文介绍,为了更好地简化办事流程,禅城区首先对行政服务中心“动了大手术”,把282项审批事项纳入“一门式”改革。

  在此基础上,禅城区对政府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梳理,整理出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监管清单,厘清部门职责权限,并根据项目名称、办理条件、政策依据、申请材料、办理时限、办事程序、收费标准等形成统一办事标准,清晰告知部门“哪些事项应该入门”、窗口工作人员“事情应该怎样办”,市民“在基层行政服务中心可以接受什么服务”。

  为了减少审批过程的主观性、随意性和差异性,实现“一审一核”、“即办即审”、“无差别审批”,禅城区还制定了前台受理业务标准、前后台办理流程标准、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数据标准“三个标准”,形成“一门式”服务的标准化操作。

  部门之间资源难共享、业务难协同和系统难互通是“一门式”改革的难点,为了突破瓶颈,禅城“一门式”综合信息平台通过后台系统跳转、对接等技术,将原来分散的10多个部门的24个条线审批服务系统联结整合在一起,实现了多部门间业务协同办理和信息互联共享,办事平均缩短了6.5个工作日。

  从办理单项或数项业务到要求办理282项业务,这对窗口工作人员同样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培养出更多“全能”工作人员,禅城区还对所有窗口工作人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跟班学习、集中学习和系统操作培训,使其熟悉“一门式”服务系统的各项业务政策和办理流程,胜任跨部门、跨行业、多业务的综合审批服务工作。

  运用信息化手段,禅城成功促成了审批权限的下放,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对此,中国社区建设培训基地主任马丽华给予了高度评价,“禅城"一门式"改革最大的亮点在于后台的资源整合,综合性、便捷性及资源的整合力度是禅城改革优势所在,尤其是禅城在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技术解决问题上做得很好。”

  趋势 拥抱大数据深挖公共服务潜力

  随着“一门式”改革的深入推进,孔海文介绍,电子政务与互联网在线办事相结合,是“一门式”改革未来的努力方向,“我们将创新"互联网+"思维,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办理的线上办事与线下办事有效衔接,促进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禅城区将继续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政府公共服务进行优化和集成,将信息化、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并将信息平台功能延伸,通过APP与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互通。

  通过对上与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对接,对下与村居社区自治家园平台互联,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同时整合城市信息服务平台和“一按灵”服务,将专业社区机构、警务E超市、天眼工程、联勤警务平台等设施机构作为服务延伸,推进社区自治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的线上应用。

  “一门式”改革所带来的另一项“副产品”是沉淀下来的庞大数据库。为了方便市民办理业务,禅城区在各服务项目引入了高拍仪、二代身份证读卡器,将群众办理事项过程中经常性、重复性提交的各种材料进行拍照、扫描并沉淀入库,建立基于居民身份证号为索引的历史信息检索和共享机制,从而形成了一个动态、实时、真实的数据库。

  “通过分析这一数据库可以为政府找到公共服务的“公约数”,为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孔海文介绍,禅城区在研究今年的民生实事计划过程中,在确定残疾人康复就业、失业再就业等事项时,就运用了“一门式”服务平台提供的数据。

  “从长远来看,运用大数据分析可以产生无限的可能性。”刘东豪曾表示,相对于目前静态的社会管理,运用大数据可以让社会管理更加动态,以应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他以沙井盖的管理维护为例,“过去一个沙井盖丢了,我们要先找到责任部门,责任部门还要申请购买新的盖子,一来一回就浪费了很多时间,通过大数据我们很容易就能够完成所有动作,迅速作出反应。”

  刘东豪认为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资源,政府一定要加以重视,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禅城区眼下正着力进行信息高速路的建立,统筹设立专业的大数据统筹职能机构。

  声音

  “推进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是改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迫切需要,是厘清政府和社区组织权责边界、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要途径,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还是汇聚民生基础大数据、助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国家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在培训交流会上强调综合信息平台重要性

  “佛山的GDP全国第九,比很多省会城市都强,并且作为二线城市却拥有一线城市的基础设施,这都说明佛山在硬件建设上已取得较好成果,但在软环境建设、信息化管理水平上佛山还待提升,禅城将重点研究提升软环境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禅城区委书记刘东豪在培训课上介绍

  “下一步,禅城将全面推开法人和区级自然人事项的一门式办理,并着力进行系统优化、事项优化、人员优化的"三个优化",以及增加一批马上办事项、取消一批事项、减少一批申请材料、优化一批办事环节的"四个一批"。同时,将进一步加强"大数据"管理和应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数据的管理和应用,为诚信社会建设提供支撑。”

  —禅城区区长孔海文透露了今年“一门式”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