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 更新时间:2015-03-24

 记者 梁爽

  严格来说,“智慧城市”不算是新概念,但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第一次。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的理念也进入中国,不少城市已经开始了相关建设。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高大上”的前沿技术,实现对城市各种资源、设施的智能化管理,从而为居民提供更环保、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构建智慧城市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完善城市的运行管理,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新兴技术奠定智慧城市建设基础

  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建设智慧城市正好契合了这一举措。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强化服务,着力提高政府效能……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的举措,也正是智慧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神州数码董事长郭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9年至2012年期间的独立探索期,一些城市开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验,涌现了一些优秀的实践成果。第二阶段是2012年-2014年期间的部委指导期,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纷纷下发通知,确立试点城市,进行智慧城市的指导和推广。第三阶段是2014年至今,进入顶层统筹期,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标志。随后,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2015年2月建立了由26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正式开始了智慧城市统筹落地。

  智慧城市建设如雨后春笋

  记者了解到,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先后公布19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2014年8月,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的申报启动,目前,全国已经有400多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东、中、西部地区,超过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数量的60%。

  “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重建设投资、轻应用服务,重社会管理、轻公共服务,缺乏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和人才储备体系,建设和运维模式难以持续等。”一位业内人士认为。

  国家开发银行的数据显示,在“十二五”后3年,其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元,并根据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扎扎实实稳步推进项目遴选、调查、放款等工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孟庆国提出,推动智慧城市有两个重要的驱动力,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偏废或仅仅是强调技术应用而忽视社会经济层面的创新,智慧城市的试点也必将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

  PPP模式是一条可行之路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投入成本高,跨多个利益相关方,而且收益会更多地体现在长期社会效益而不是短期经济效益,所以必须找到健康长效的商业模式。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可以融合政府和社会资本两方面的需求。”郭为表示。同时,他还对国家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各地在建设智慧城市之初,都应极为重视基础架构设计和基础平台搭建,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在基础架构之上,城市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和发展阶段,建设适合本地的特色应用;三是建议财政部会同有关部委,在现有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出台智慧城市领域推行PPP模式的规范和指导。

  “比如以前修高速公路用了民间资本,就给其20年特许经营权作为补偿。”郭为用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例子解释PPP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政府可以借民间资本进行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再给它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城市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和发展阶段,建设适合本地的特色应用。”郭为说,例如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重点,是促进区域统筹规划、信息互联互通、产业资源整合、环境协同治理、交通效率提升等;而广泛分布的中型城市则需要解决城市吸引力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动力、老城改造和城镇化并行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