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十一五”数字福建建设专项规划
来源:echinagov 更新时间:2012-04-14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重大的发展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加快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建设数字福建就是全面推进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福建省委、省政府适应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形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规划在遵循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编制,阐述“十一五”时期福建省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意图、目标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是“十一五”期间制定各年度信息化工作计划的主要依据。

  一、发展状况和面临形势
  (一)“十五”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数字福建建设紧紧围绕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大力加强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十五”规划目标,基本形成福建省信息化建设的框架体系,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公共基础网络。全省光缆线路长度达到13.62万公里,数字微波线路长度达到6675公里,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6.3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2.40部/百人,数据及多媒体业务用户数达到437万户。全省所有行政村开通程控电话。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6.4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7.83%。


   电子政务专网。建成全省政务信息网,接入208个省直机关单位、9个设区市923个单位和84个县(市、区)3318个单位,开展了电子公文传输、加密通信、视频点播等多种应用,我省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近240个政务网网站,并为近30个数字福建项目(包括在建)提供网络平台;省直有关部门以及部分设区市、县(市、区)依托全省政务网开展了办公自动化等多种应用。大部分省直部门基本建成内部局域网。


    信息化安全设施。建成福建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省政务CA中心和密钥管理中心,发放了约10万张的企业数字证书和约5千张的电子政务数字证书,并开始发挥作用。

   2、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取得重大成果
   电子政务系统。政府办公厅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建成,实现省政府办公厅与各级政府机关以及各政府部门机关之间非密电子公文的交换;省、市政府和66%的县政府开通门户网站;金宏工程初步建成省市县三级业务专网;金盾工程完成8个资源数据库建设,14个应用系统实现试运行;金保工程实现部省联网专线,建成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力市场等三个信息管理系统;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取得良好成效,完成了农业部卫星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任务,建成全省农业网络应用平台、开发农业数据库和全省969155农业热线服务体系;金水工程建成省水利业务专网、实时雨水情和风情数据库、防汛信息查询及手机短信息警报发布系统、防汛远程视频实时监控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等;国税、地税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办公自动化;海关、国检局通关单联网、联网报关、网上支付、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等系统启动建设;经动、粮油储备、国土资源、海洋渔业、治安人口、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化、计生、省级财政资金在线监控等信息管理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政务信息资源。组织了对省政府办、省林业厅等29个厅局的不同格式、不同标准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了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改造,建立了各类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资源环境数据库、经济建设数据库、社会和历史数据库等80多个,共1600多个数据表,18000多个数据项; 


   79个数据库向政务网授权用户开放;面向省直主要部门发放政务网数字证书,建设了统计、测绘、地质、档案、气象五个基础数据库;启动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建设。


    公共服务开发。近4000家房地产与建筑业企业通过省建设厅的企业资质审批系统申请年检;省人事厅毕业生就业服务网存储了10所高校10余万条毕业生信息及用人单位、中介机构信息;省外经贸厅网上企业出口申报、省公安厅网上出入境护照办理、省工商局网上企业年检、省国税和地税网上报税、省人事厅全省公务员考录系统等网上办事项目的应用逐步推开。建成了一批服务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如省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省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以及泉州市万家企业上网平台和网上交易会平台等。
    3、社会领域信息化逐步拓展
    福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工程取得初步进展,目前已经实现在9个设区市市区、4个县(市)开播数字电视。公共医疗卫生领域建成覆盖全省65个县的远程医疗会诊网,解决部分山区县医疗资源贫乏的困难,实现跨区域的诊疗医保费用自动实时结算。同城就诊一卡通工程启动建设。全省(除厦门)各类银行卡发行量达3108万张,银行卡特约商户数达5658户,全年实现银行卡跨行交易176亿元。建成开通“福建三农服务网”,对13个涉农厅局的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站进行整合。建成省交通车辆监控系统平台。厦门市、福州市鼓楼区社区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果,为全省全面推进社区信息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4、企业信息化稳步推进
   福建省有72%的企业建立了内部网;20%以上的轻工、化工、建材、林产工业等传统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产品质量平均提高了20%以上;有3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不同程度地应用了计算机管理系统(MIS),提高资金周转率15%以上;3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了信息技术改造机床设备及工业窑炉等,节约能耗达20%以上。


   5、信息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出台了一系列的信息化管理办法,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论证审批机制,信息化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制定有关技术业务规范,促进了信息共享,规范了部门网络建设。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的信息安全工作机制和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基本形成,安全工作逐步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基本建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公务员以及领导干部信息技能培训不断加强。通过宣传,数字福建作为代表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品牌,已日益深入人心。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我省的信息化工作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公共网络基础设施低层次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尚未发挥应有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政务网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体落后于全国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区域信息化建设不平衡等。究其原因,一是在认识上,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落实不具体,措施不到位。二是在体制机制方面,阻碍信息共享和流程整合创新的瓶颈尚未完全突破,促进信息系统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全省信息化管理等体制还需进一步理顺。三是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严重滞后于信息化建设,信息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存在不足,信息安全整体防范技术仍处于较底层次。四是除了厦门等少数设区市外,大部分市县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技术薄弱。五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不足,工作机制和推进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和矛盾是导致我省信息化资源未能有效整合,整体效益尚未充分发挥的重要原因。

  (二)“十一五”面临的基本形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海峡西岸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我省全面推进信息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1、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数字福建提出新要求
    “十一五”期间,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省的中心工作。它要求强化“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对外开放、服务全局”的发展态势;要求各项工作要积极融入,找准定位,发挥作用;要求发展强竞争力的信息产业,建设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产业,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些要求为“十一五”期间数字福建建设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任务。因此,“十一五”期间,数字福建要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任务,通过广泛、深入、持续地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着力构建立足福建、连接两洲一台、拓展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拓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空间,突破发展瓶颈;积极发展依托优势产业和港口资源的对外开放、互联互通的电子商务,促进要素和产业集聚;深化以公共服务为特征的电子政务建设,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促进自主创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赋予数字福建建设新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自主创新。它赋予数字福建建设三个方面的新内涵。一是信息化建设要突出公共服务,满足最大多数人的需求,以社会公众为首要服务对象,并以便民利民、界面友好为设计和建设原则。二是信息化建设要为实现协调发展服务,“十一五”期间,要特别加强市、县和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统筹配置信息化资源,促进信息化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最广泛的普遍服务。三是信息化建设要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推进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促进知识、技术的扩散与自主创新,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减少有形资源的投入;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非物质生产,发挥信息资源对传统生产要素的节约、替代、拓展的作用,突破环境资源和生产要素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


    3、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全社会信息化提供新机遇
   一方面,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成为当今世界竞相争夺的重要资源,信息网络成为加速技术和知识扩散、促进自主创新的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信息产业成为增长最快、最具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信息化为后进国家和地区实现赶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成为重要战略举措;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研发周期缩短,产业化进程继续加快,成本迅速下降,促使信息技术成为社会通用技术、信息产品成为日益普遍的消费品,使得社会每个领域、每个成员都有可能参与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因此,加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迫使着我们要继续实施数字福建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


    4、“十五”的建设为继续实施数字福建奠定新基础
    通过“十五”的建设,我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升,信息产业不断壮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信息化环境逐步改善,省直部门信息化基础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信息化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为“十一五”期间加强数字福建建设,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拓宽信息化领域,全面增强信息化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带动和支撑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发展时期,数字福建建设要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任务,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公共服务,转变建设模式,推行共建共享,促进集成应用,加强功能开发,实现从重点推进省级信息化建设到省级深化应用、市县(覆盖社区和农村)加强建设、从自建自管到一体化建设、从系统建设到资源开发、从政府为主推进到全社会共同参与、从技术驱动和资金驱动到业务驱动和制度创新等五个方面的全方位转变,以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信息化工作机制、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力争“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取得更好成绩。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推进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突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任务,突出对台区位优势,突出公共服务和普遍服务,全面推进和深化信息化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自主创新,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挥更强有力的带动和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
   “十一五”数字福建建设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服务发展,惠及全民;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共享资源;开拓创新,深化应用;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1、服务发展、惠及全民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从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出发,紧密围绕全省发展改革事业和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全面开展惠及全民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完整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国民素质。
    2、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和普遍服务,全面部署并发动全社会共同推进政府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科学配置信息化资源,综合平衡区域、城乡、产业间信息化发展;协调技术、需求和投资的关系,避免信息化建设脱离实际需求,避免出现过度投资。
    3、统筹规划,共享资源
    坚持从全局高度和集约化建设的要求出发,统筹规划部门和区域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实施途径,统筹部署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推行第三方建设和一体化建设模式,促进资源共享,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4、改革创新,深化应用
    坚持改革创新,努力破除阻碍一体化建设和深化应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多元化投资,避免自建自管,深化应用水平;坚持寓管理于服务,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功能开发,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和深入应用,提升信息化效益。
    5、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坚持统一标准,强化标准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指引性作用;通过统一标准实现规范化建设,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正确处理发展、应用和安全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三)主要目标
   “十一五”数字福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根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目标和任务,通过全面部署和推进数字福建建设,广泛覆盖城乡的现代化网络体系和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民信息素养普遍提升,信息产业继续发展壮大,健康的信息产品日益丰富,信息化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支撑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实现协调发展。

    围绕上述奋斗目标,到“十一五”末期,要努力实现以下具体发展目标: 
    1、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
    基础网络设施和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48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5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农村基础电信普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30%以上行政村连接宽带网络。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5%,数字电视用户达400万户。


    2、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方面
     全省电子政务技术体系和运行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县级以上(含县级)政府部门90%以上使用办公信息系统, 90%以上新增政务信息实现数字化,90%以上行政审批项目可以通过网络办理,政务信息共享水平大幅提升。90%以上设区市城市社区实现管理和服务信息化。90%以上乡镇能够便利地获得网络服务,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信息化逐步协调发展。大型企业50%以上达到信息技术的高级应用阶段,70%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3、信息化带动经济增长方面
    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创新能力、生产效率、经营水平普遍提高。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信息资源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新动力。电子商务(待补)

   三、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

  “十一五”期间,根据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任务,围绕“公共行政、经济增长、自主创新、文化强省、和谐社会、民主政治”等方面,重点实施“五一○”(五项主要任务,十类重大工程)信息化发展战略。

    (一)主要任务
    1、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增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到“十一五”末期,建成覆盖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安全基础设施,基本构建突出公共服务,包括服务与应用、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标准化、管理体制等要素的全省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根据框架,合理规划政务信息采集和更新工作;建成一批支撑重要业务系统的重点数据库;开展基础信息复用;依法开展政府信息公开,促进政务信息共享,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根据深化电子政务应用要求,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为支撑,建成省市县三级办公系统和一体化网上审批系统,全面推行网上审批;建设完善包括“金字”工程在内的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一系列电子政务重要应用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联合监管,增强政务部门履行职能的能力;建成各级政府应急指挥网络系统,增强政府处理紧急突发事件和保障社会安定的能力;加快社会保障、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信息化建设,推进社会事业数字化和网络化服务。指导和加强市县电子政务有序建设,基本完成市县电子政务建设任务,推进全省电子政务协调发展。促进和规范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不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围绕社会公众需求开展一体化在线服务;利用多元化载体、多样化手段,把电子政务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村镇,惠及全民。加强电子政务管理,理顺政务网络管理体制,提高电子政务管理和应用水平。

   2、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构建区域自主创新网络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继续加强企业信息化,创新企业信息化工作机制,激活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内在积极性和自我创新能力。加快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生产创新、营销创新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加快培育信息(知识)服务业,促进开发信息形态的服务产品,提升服务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坚持政府推动和企业主导相结合、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相结合,构建全省电子商务发展支撑体系,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具有行业优势背景的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和壮大;优先发展依托港口资源的电子物流和电子商务,促进港口经济发展和区域物流业繁荣;推动以规模企业供应链为带动的企业间电子商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开展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构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网络,增强以产业集聚为背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建设直接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类公共信息平台,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流动和扩散,引导和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信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集聚,增强以企业为竞争主体的区域竞争优势。围绕全面开发开放沿海港口群,大力推进港口信息化,加快建设大通关电子平台,提高通关效率。

  3、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坚持协调发展、普遍服务,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围绕加强公共服务,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中的广泛应用,构建服务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提高城市社区信息化水平和社区管理水平。推进信息技术在水、汽、电、通信、公交、卫生、教育、家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深入开发城市服务资源,进一步增强和扩散城市服务功能;加强城市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构建农村多渠道、多平台、多终端、多机制的信息服务体系,做好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强化服务“三农”的公益性信息产品的开发,开展农村远程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城市社区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要在市、县、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实行整体规划和一体化建设,促进各类应用系统向社区和农村延伸,促进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最大程度推行普遍服务,强化农村和社区困难群体的基础电信和基础信息的普遍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4、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加强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和服务,发展信息资源产业
     围绕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发挥福建省文化特色和海峡地缘优势,大力培育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壮大信息资源产业,构建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等领域的公益性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电教馆、文化馆等公共机构的信息数字化处理,增强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服务能力。建立信息资源产业开发基地,加大扶持数字内容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增强数字内容产品生产能力,培育信息资源产业集群。依托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积极开展信息产品传播和服务。

    5、加强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集聚,促进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壮大信息产业
    加快福厦沿海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大力开发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增强计算机与网络产品、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和新型元器件等产品的制造能力,提高信息化装备和系统集成与信息服务能力;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增强集聚能力,壮大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移动通信产品3个产业集群,扶持信息产品公共配套、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3个产业专项,完善国家(福清)显示器、国家(福州)显示器件、厦门半导体照明、泉州微波通信技术、漳州智能小家电、莆田液晶显示产品6个产业园区,发展微机、信息安全等30种电子信息产品。

    (二)重大工程
    1、电子政务建设工程
    建设完善支撑全省电子政务有效运行的网络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成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全省多层级、分布式政务信息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为政务信息提供组织管理、发现交换服务。重点建设法人、人口、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政务文献等基础数据库,以及支撑网上审批、联合监管等一系列重要应用系统的数据库。建设全省三级办公业务系统和一体化的三级网上审批系统。完善一系列金字工程以及海洋、出入境检验检疫、涉农管理与服务、公共安全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督与预警、信用监管、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监管业务系统。推进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交通、司法等社会事业领域信息化建设,依托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建设远程教育、科技服务、智能交通、卫生防疫、文化共享、司法服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系统。加快建设普遍服务的“五保合一”的社会劳动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和整合低保、优抚安置、社区服务管理的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整合建设省市县三级公共危机处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互联互通的应急反应机制,建成省级应急指挥综合信息系统。加强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建设和管理。

   2、企业信息化工程
    制造业方面,以产业链和供应链信息化为引擎,继续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的深入应用,推广数字设计、敏捷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推进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工作。服务业方面,以建设营销信息系统和开发信息形态的服务产品为重点,优先在金融业、旅游业、商贸业、运输业以及中介组织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服务能力,开展远程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完善建设省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ASP)、省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省项目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省网上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普遍服务广大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构建支撑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提高企业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

   3、电子商务推进工程
   建设包括信用服务、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现代物流等功能的现代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与全球统一标识系统接轨的企业产品信息数据库,实现企业产品信息共享。支持建设各类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区域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以规模企业供应链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发展服务业电子商务、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电子商务、商品交易市场网上服务、港口口岸电子商务和电子物流,以及服务城市社区和农村的电子商务。扶持建设立足海西、辐射两翼、拓展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对台电子商务发展,促进我省对外开放和外经外贸的发展。

  4、城市和社区信息化工程
   加强城市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和社会化服务,建设城市统一的空间定位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为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服务。建设城市规划、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环境监控等信息系统;建设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的统一信息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各部门间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积极推广银行IC卡在小额支付领域的应用。建设市民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个性化政务公开和信息服务,发放和推广市民卡(社会保障卡),实现各类电子政务系统对市民身份的快速识别。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全市统一规划的社区业务网络、社区政务数据中心、社区人口信息库和区级社区政务综合管理平台,整合政府部门和公益性非紧急呼叫系统和呼叫号码,建立统一的非紧急呼叫中心,实现“一号通”、“一站式”服务。开发社保、医疗、就业、教育等信息资源,推广建设电子阅览室、安保监控系统并实现联网,拓展电子商务应用。

    5、农村信息化工程 
    以“福建三农服务网”为龙头,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渠道资源、终端资源、人力资源,构建一体化的全省农村信息化推广服务体系。探索依托农业推广部门、专业户等形式培养农村信息化推广带头人,发展专业化的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依托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积极利用有线和无线技术,加快建立全省农村信息化统一的网络平台,加强多种形式接入网建设,促进电子政务向农村延伸。继续推广969155农业服务热线,探索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建立涉农短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应用,促进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延伸和服务。推广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建设完善农村信息资源库,推广服务“三农”的政策、科技、市场、就业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等信息,促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科技文化资源以及其他生活服务资源向农村的扩散和辐射。做好剩余劳动力就业信息引导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训。

   6、教育信息化工程
   建设完善全省教育科研宽带网,利用卫星等多种技术构建普遍覆盖、功能完备的全省教育信息化网络支撑平台,实现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的联网,建成覆盖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支持多部门远程教育的现代网络。在农村初中建立计算机教室,在网络尚未覆盖到的农村完全小学建立卫星教学接受点。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学校的远程教学,促进城市教学资源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扩散。积极开展面向农民的远程教育,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建设省市两级互联互通、分布式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数据中心,加强教育教学软件、精品课件、资源数据库开发。扶持发展面向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公民网络学习的第三方综合服务平台,初步构建全社会终身教育的网络和资源体系,支撑学习型社会建设。

   7、信息资源产业开发工程
   推进全省文化资源数字化,扶持开发反映福建文化传统和特色优势的数字文化产品,建设福建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和完善文化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快信息技术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印刷等行业的改造和升级,推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实现传统媒体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开发教育教学、医疗保健、数字电视、数字电影、宽带接入、视频点播、在线游戏等信息产品。加快发展服务全国的信息咨询、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市场调查、互联网服务、信用服务等信息服务业,推进信息资源产业化。在福州和厦门软件园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基地,建设数字内容产品技术创新平台,提高游戏、娱乐、动漫、影视等数字内容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促进数字内容产业集聚。推进政务信息社会化合作开发,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增加政府对数字内容产品的采购,引导社会化资金开发信息资源产业。

   8、防灾减灾信息化支撑工程
   建设全省分布式的数字化、网络化的防灾减灾体系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支撑工程。完善建设水力、气象、地质、地震、森林、农业等领域的防灾减灾业务系统,促进和规范各级防灾减灾业务系统建设,增强部门和地方对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工程体系的科学预测和及时防范的能力。通过整合各部门防灾减灾信息资源,在定位统一的多比例尺空间地理基础信息系统上,建设防灾救灾应急指挥信息交换平台和全省防灾减灾信息集成系统,以及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各类防灾救灾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为处置各类灾害事故提供辅助决策和信息服务,提高预警、防护和快速处置能力。

   9、基础网络建设工程
  统筹规划公共基础网络资源,提高基础网络利用率和创新能力,推广普遍服务。加强以IP技术为主的电信宽带基础网络建设,建成覆盖城乡智能化传输网和多媒体通信网,优化现有固定电话交换网络。改造移动通信网络,逐步向第三代移动网络过渡。大力建设宽带接入网,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以及产品、技术开发、业务和应用,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与宽带化改造。推进“三网融合”,促进通信、广播电视、综合数据等多种业务的融合,重点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普遍服务、人人受益的网络环境。积极探索海峡两岸网络直连,促进信息和技术交流。

   10、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机构和技术支撑体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规范和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完善密码管理基础设施,完善建设信息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应急响应和处置系统以及灾难恢复系统。完善建设数字认证平台,加大数字证书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中的推广应用力度。建立与对台形势相适应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增强预警、防护和恢复活力能力。培育信息安全咨询、监理、测评、认证、风险评估和工程实施等市场化、专业化的信息安全服务体系。

    四、保障措施
     组织实施“十一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建设各项工程,完成既定任务,实现规划目标,关键要树立改革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障工作。


    (一)建立健全全省信息化组织体系
   健全省级信息化工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充实工作力量,建立决策科学、运行有效、职责明确的工作机制,满足推进领域不断扩大、应用不断深入、任务不断繁重的工作需要。设立省政务信息资源服务中心、省政务网络运维服务中心、省电子政务技术服务中心、省级电子政务标准工作组,构建分工合理、权责明确、适度竞争的省级电子政务支撑服务体系。推动市县设立相应的信息化工作部门,并适当加强工作力量。进一步理顺政务网市县横向接入网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培育和引导信息化中介组织和公益性信息技术服务机构,积极发挥信息协会、咨询设计、工程监理等中介组织推进信息化的作用。


   (二)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法规建设
   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障碍。要强化各级信息化工作部门的职能,发挥其对信息化工作规划、决策、协调的作用。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其他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和公共财政投资约束机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依职能分工采集和更新机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政策。建立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和运维机制,探索第三方建设模式,强化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规范化管理,对重大项目要推行理事会制、代建制、代维制、代管制等建设管理制度,开展信息化项目应用绩效评估和奖惩。建立信息化测评指标和测评机制,加强部门和地方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水平的考核。建立普遍服务机制,鼓励向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体提供基础通信和基础信息服务,促进信息化协调发展。


    要优先制定《福建省促进信息化建设条例》,营造信息化发展法律环境,促进和规范全省信息化建设。要围绕规范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加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条例》、《数字认证管理办法》、《政务信息管理办法》、《促进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经费核算办法》等法规和管理办法,促进管理和应用。


    (三)建立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工作机制
     建立以国家标准为主体、层次分明、分类明确、相互衔接、满足需求的全省信息化标准体系。在充分应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围绕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优先制定基础数据库、网上审批、社区信息化等领域急需的技术标准,满足一系列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建立完善支撑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建立程序清晰、协调有力、管理有序、应用有效的全省信息化标准制定、协调、实施等工作机制,建立高校、企业、科研单位广泛参与的标准工作组织模式,积极发挥社会机构在信息化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标准规范申报、立项、审查、审批、颁发、宣传、施行、检查等工作,做好注册、登记、管理、衔接,强化标准规范在信息化建设各个环节的应用。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联系,加强标准工作的衔接。把标准制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加大标准制定的资金投入。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
   制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全社会信息技术培训纲要,构建专业培养和普遍培训相结合、覆盖全社会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普遍提升全民信息素养。建成具有突出优势的专业信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信息安全、数字内容、信息主管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不断增长的专业人才需要。加快公务员队伍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培训,满足推行电子政务需要。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积极推进首席信息主管制度(CIO)。加强农村信息化推广队伍建设,为基层培训信息化推广带头人。深入开展“家庭上网”工程,特别是对困难人群的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再就业。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吸引信息化高端人才来闽服务。


    (五)加大信息化工作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大力宣传信息化意义和作用,深化全社会对信息化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信息意识,弘扬健康的网络文化,促进居民信息消费能力的提升和信息社会的逐步形成。建立全省信息化工作信息交流机制,积极开展信息化研讨、展示、论坛、评比、表彰等交流活动,及时吸收先进信息技术,总结借鉴各地信息化工作经验,促进各部门、各地区信息化协调健康发展。积极宣传数字福建建设成果,引导群众积极应用建成的各类应用系统,发挥数字福建效益。


   (六)加强和扩大信息化区域合作
    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在网络连接、电子商务、技术交流、安全保障、信用信息等方面合作,尤其要加强电子商务、电子物流领域合作,扩大我省港口辐射范围和商品市场腹地,促进生产要素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流动和集聚。组织设立海峡两岸信息化合作联盟,建立两岸信息技术交流协作机制,通过加强网络建设和信息交流进一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兴起和繁荣,促进台湾信息产业、信息资源产业向我省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