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5-04-03

  粤府办〔2011〕83号

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信息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粤府〔2011〕47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存在问题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省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信息化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步伐加快,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不断加大。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控技术应用率达50%以上,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率达40%以上。农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山区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各类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县级以上医院普遍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基本建成,数字出版产业全国领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取得明显进展,基于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网络和机器对机器(M2M)等技术的物联网方兴未艾,云计算顺利起步,前瞻性提出并实施“数字广东”战略。

  2.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我省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并成为全省首个突破万亿元产值的主导产业,对我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20389亿元,软件业务收入达24451亿元,均居全国首位。信息技术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3.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强信息资源协同共享和便民服务,提升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建成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政务网络体系和全省电子政务密钥管理、电子认证基础设施以及涵盖省直单位、18个地级以上市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全省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通过电子政务网站群提供政务信息公开和网上行政审批等便民服务。电子纪检监察综合平台在行政审批、行政效能投诉、行政执法、财政资金运行等重要领域实现省、市、县三级全面覆盖。政法系统信息网络平台完成省、市、县三级以及公安、司法、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纵向和横向的互联互通。

  4.信息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3169.1万,移动电话用户达9708万,用户规模和业务量均居全国首位。有线电视网用户达1704万,其中数字电视用户929万,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8%,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互联网各项应用指标居全国前列,其中互联网用户达5324万,居全国首位,普及率达55.3%,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接入行政村的“村村通”工程顺利完成,电信网联通至20户以上的自然村。

  5.信息化政策法规逐步完善。近年先后制订出台了《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广东省无线电管理条例》、《广东省企业信用信息收集和公开管理规定》、《转发省信息产业厅经贸委关于加快推进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8〕33号)、《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0〕66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一批政策法规,为全省信息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存在问题。

  当前,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呈现宽带化、泛在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特征,信息技术在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我省信息化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信息产业方面,核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大部分信息产品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高附加值、高利润率产品,大而不强的产业格局尚未彻底改变。

  ——电子政务方面,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部门间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需进一步完善。

  ——两化融合方面,大多数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对涉及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流程控制、企业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整套信息系统应用不够广泛。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认识不足,信息化基础薄弱。面向产业集聚的信息技术服务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社会事业信息化方面,重大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有待完善,城乡间、区域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按照《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依托,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大力推进农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信息化普及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信息技术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对信息化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地区、城乡之间信息化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信息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通过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带动社会资源有机整合,形成促进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应用导向,创新驱动。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创新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催生衍生性产业。

  ——先行先试,重点突破。积极探索信息化发展新思路、新机制,重点强化信息化发展基础,着力推进农村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城市社区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示范带动作用。

  ——高度融合,全面提升。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增强信息技术对工业的渗透和提升效应。注重区域、城乡间信息化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

  ——扩大开放,保障安全。坚持开放与安全并重,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信息化对外开放步伐;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化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构建信息安全和应急保障体系。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省信息化总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全国网络民生民情应用示范区、华南地区网络创新创业集聚地和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信息化中心区域,基本形成全面网络化、高度信息化的“数字广东”框架,其中珠三角地区进入全球信息化先进水平行列,成为重要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省主要信息化指标如下: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65%,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65%,家庭网络平均带宽提高10倍,达到30兆比特;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珠三角地区实现“班班通”。

  ——传统产业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60%,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60%.

  ——汽车产品电子信息化程度达到40%,旅游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85%.

  ——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90%,非行政许可的政府服务及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80%.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1.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领域的应用。重点推广应用集成化生产执行系统(I-MES),通过数字控制系统(NC)、柔性制造系统(FMS)、工业机器人(ROBOT)、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CAQ)等生产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精确度和资源利用率,实现生产过程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模式。发挥大中型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下游配套企业加快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上下游企业信息系统在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有机衔接,提升产业链整体信息化水平。

  2.加快发展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以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应用为基础,面向生产性企业的信息服务业。充分发挥生产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的技术溢出作用,培育专业化的服务企业,全面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以公司治理、战略规划、清洁生产、国际合作等为重点,加强信息服务,满足生产性企业在风险投资、融资担保、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品牌策划、知识产权、设备租赁等方面的发展需求。

  3.全力打造国家级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支持建设制造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汇集行业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及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标准化数据,建设国内制造业相关领域的工程数据中心,重点打造国家级工程数据中心。依托产业集群,建立区域性网络化协同制造的信息资源库以及公共设计制造服务平台和工具库,提高企业供应链协作管理水平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4.积极培育行业标杆企业。实施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装备制造数字化、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等示范工程,总结推广工业生产流程、设计能力、管理模式改造的成功案例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成功经验。培育20家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优秀企业、10家装备制造数字化标杆企业以及20家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标杆企业,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5.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快普及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支持研发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监控系统、新一代集散控制系统、高效节能变频调速技术、企业能源管理及调度系统等技术设备。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中的应用,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发展节能减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成3个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产业转移示范园,研发1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关键信息技术和产品。

  (二)大力发展新兴信息产业。

  1.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基础较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高增长、高附加值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新光源、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和软件产业。以液晶电视集成制造、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及薄膜太阳能装备和材料开发、发光二极管(LED)应用、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数字家庭产业化及网络创新创业等六大工程为突破口,加强战略性新兴信息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信息产业的应用对接,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文化创意、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

  2.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基于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信息传输服务业。促进影视娱乐和交互性多媒体等数字内容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基础数据库、数据资源服务中心和网络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拓展信息资源增值业务。推动软件网络化服务和云计算应用,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和新兴信息网络系统。支持广州建设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城市,加快专业市场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打造网络商都。支持珠三角地区重点建设电子商务交易、支付和配送枢纽,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依托优势行业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向我省集聚。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有条件的市建设电子商务区域中心。

  3.加快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标,以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为支撑,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各方资源,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体系。鼓励大型龙头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重点建设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元器件和软件等创新研发平台,以及企业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和行业重点实验室。促进核心软件与集成电路自主研发设计,建设广州、深圳、珠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建设,提高我省高端计算服务能力。加强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大力推进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省市合作共建云计算产业基地。突破云存储、云服务、云安全等核心技术。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资源集成、关键技术联合研发、知识产权互惠共享机制,形成技术攻关合力。

  4.实施重大专项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信息化专项工程,集中力量突破数字家庭、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和无线通信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产品。实施数字家庭标准化及知识产权战略,重点发展具有“三网融合+高清互动+智能控制”功能的新型高端数字家庭等系列产品,积极推进广州、佛山、云浮等地数字家庭试点建设并逐步在全省推广。建设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推动DRA数字音频编解码、数字视频解码(AVS)和数字高清互动接口(DiiVA)等技术的产业化。加快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国家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普及应用,突破卫星导航系统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芯片、模块、终端等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推动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在政务、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应用,采用双/多系统兼容的模式,逐步实现从国外系统向国内系统的平稳过渡。到2015年,初步实现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在我省的商业化应用。

  (三)加快推进“三农”信息化建设。

  1.加强农业领域信息化应用。建设全省农业资源数据平台和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开发面向主要种养种类的技术服务系统。打造农产品流通和质量安全监控信息化服务平台、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平台,探索精准农业技术集成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以林业信息化带动林区林业现代化,加强信息技术在林区经济发展、林农权益维护、林业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2.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在村镇部署公共信息服务终端,扶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化在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医疗卫生保障和农民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扩大农村信息服务站点覆盖率,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加强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实现全省行政村信息化公共服务网全面覆盖。

  3.加强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优化城乡教育信息化资源均衡配置,继续实施“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百万农民学电脑”等信息化教育工程,普及开展农村信息化培训,提高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构建农村基层信息化人才体系。

  (四)加强和完善电子政务建设。

  1.建设多层次、多渠道、一体化的电子政务体系。加快建设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安全可靠的全省电子政务系统,提高政务效能。实施公共基础信息共建共享工程,建设以人口、法人、信用、地理等信息为重点的公用基础数据库。完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健全政府信息公开与共享机制,构建社会管理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跨部门业务协同开展。建设网络问政平台和全省社情民智收集系统,完善网上政民互动渠道。统筹建设数字证书、电子印章、电子地图、档案管理等基础系统,推动建设移动办公和行政电子监察系统。与泛珠三角各省(区)合作推进信息合作平台和各政务领域信息应用系统建设。

  2.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基础设施。建设基于下一代网络技术的省级万兆城域网,提高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高容量数据处理能力和大规模业务承载能力。完善省市骨干网,升级市县骨干网,突破省、市、县纵向应用的网络瓶颈。扩充省级互联网出口,满足政府部门不断增长的互联网使用需求。统一部署建设容灾备份中心,确保政务网络平台核心业务的连续性。

  3.加快研制电子政务急需的基础性标准。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基础,以重点应用为导向,研究制定网络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目录与交换体系建设管理、绩效评估、网站建设和评估、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安全保障等电子政务领域的地方标准和相关规章制度。

  (五)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进程。

  1.实施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工程。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和标准体系,培养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工程,加快建设数字化校园,推动基础教育专网“校校通”、多媒体教学进班级,启动下一代互联网教育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一体化教育网络体系。加强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应用,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实施教育信息化创新计划,开展信息化示范校园和教育示范区创建活动。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和全省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推进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巨型数字化教育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建设数字化教育服务联盟。

  2.实施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逐步建立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实用共享的全省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重点建设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和市级医疗卫生协同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制度、医疗卫生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的信息化应用,建设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推广使用全省统一的“健康卡”和专用网络。

  3.提高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建设覆盖全省、联通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应用系统,建立完善以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和以社会保障“一卡通”为核心的各类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搭建省内公共服务信息转接平台,提供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和居民家庭收入核对机制,建设社会福利共享平台和社区信息平台。

  4.加快推进文化事业信息化。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东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平台以及省、市、县三级数字档案馆建设,积极推行数字图书网上“一卡通”服务。加快发展数字出版业,完善数字版权管理机制,实施数字出版服务和管理平台工程、出版资源智能化数据库工程,为数字出版提供内容处理、技术标准、电子多媒体处理等标准化服务。运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势出版资源,发展文化电子商务,加强网络文化产品、服务和版权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出版业生产、管理和消费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和广州国家网游动漫基地。

  5.提升人口等社会事业领域信息化水平。构建人口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以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指标体系和人口综合统计监测体系。加快建设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实现住房保障信息区域共享、全省联网。推进区域环境监测网络一体化,建立区域性环境信息网络。实施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工程,构建药品安全信息平台和餐饮服务业安全信息平台。建设省级地方电子口岸平台、旅游数据中心、公交“一卡通”运作平台和体育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平台。以金融卡为载体,拓展金融支付手段在社保领域的创新应用。

  (六)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1.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省级节目集成播控平台和监管平台建设,探索制定三网融合相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促进数字家庭、多媒体终端等产品设备优化升级,到2015年珠三角地区基本实现三网融合。探索建立三网融合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形成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合理、管理高效的科学监管体系和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形成良性竞争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探索三网融合多种运营模式,扩大泛在网络覆盖范围。

  2.大力推动无线城市建设。积极推广无线城市示范工程建设成果,在全省基本建成国内领先的无线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实现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全省主要区域,建成以珠三角为代表的若干区域无线城市群,并逐步覆盖全省。推动无线宽带业务在政务、商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应用,促进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品牌,打造无线城市相关产业链。

  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完善基础传输网络,提高宽带接入能力。按照光纤尽量靠近用户的原则,加快光纤宽带网络规划建设,城镇新建区域直接铺设光纤宽带网络,已建区域加快“光进铜退”网络改造,有条件的商业楼宇、产业园区和住宅小区实现光纤直接入户,鼓励农村地区优先选用光纤网络。加大骨干网升级改造力度,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和宽带网络接入速率,适度超前规划连接国际互联网骨干网的带宽,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积极参与国家未来网络技术研发,争取开展新型网络架构试点工作。加快广电网络双向数字化升级改造,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发展。

  (七)大力发展物联网。

  1.加快物联网关键技术标准研发。重点突破物联网芯片、RFID技术、传感技术、传感器融合技术、嵌入式智能装备技术、物联网IP组网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标准。建设一批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2.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促进传感技术、RFID技术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防灾救灾、水资源利用、大气环境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M2M服务,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和产业化,带动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推动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民生服务、公共管理等领域,实现工作智能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生活智慧化,加快建设智慧广东。

  3.实施物联网重点工程。在应用基础较好的重点领域,分期分批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推动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打造珠三角物流信息交换中枢网络,提高信息整合、资源开发、过程优化与跟踪服务能力。加快广东地区银行卡芯片化进程,以公交、社保、医疗、卫生、教育、公安为重点,不断拓展金融IC卡在各行业应用,逐步渗透民生服务领域,实现全省一卡通。大力推进RFID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管理、食品药品安全和通关便利化等领域的应用,形成创新型商业模式。充分利用广东区位优势,加快实现粤港澳物联网的互联互通。

  4.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快物联网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发制造,培育壮大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系统集成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高端技术的创新型企业。支持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在重点领域开展应用试点示范,积极扶持物联网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物联网产业园集聚区,打造物联网技术产业集群,将珠三角地区建成国家物联网示范区,培育新的物联网经济增长点,催生新一轮物联网产业经济。到2012年,实现物联网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家、发明专利受理和标准超过1000项、M2M应用终端数量超过1000万台的“四个一千”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加强对全省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各地要把信息化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信息化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合力。要充分利用大部制机构改革契机,加强工业、信息和科技等领域工作的整合,强化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实现各项扶持政策的效益最大化。全省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完善体制机制。

  积极配合国家电信和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工作,依法依规推进网络基础设施与业务运营分离。完善多渠道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信息化建设领域,积极探索政企合作的新型建设模式。加强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项目的规划、立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评估、审计等工作机制。完善信息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信息化市场。积极推进政府部门信息化业务外包,切实加强规范化管理。

  (三)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科技三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信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财政专项资金对信息化发展的引导推动作用。完善电子政务项目运行维护经费指导标准。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加大信息技术研发投入,加快形成健康有序的信息化发展投融资体系,增强信息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强化区域协作。

  立足我省地区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大力促进各地信息化协调发展。扶持粤东西北地区加快信息化发展,积极引导珠三角信息化先进成果逐步在粤东西北地区推广应用。构建城乡协调的社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延伸至县、乡、村。完善粤港澳信息化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思路和模式,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五)强化安全保障。

  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开展信息化治理工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信息化治理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依靠专业服务机构,提高各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规范身份认证、电子签名、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网络信任行为。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与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对政务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监测管理。大力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工作,发挥密码技术在信息安全中的支撑作用。完善信息安全测评服务体系,建设省级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对重要信息系统开展周期性风险评估工作,建立整改制度。进一步制订完善信息化相关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建设信息安全保障队伍。

  附件: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