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国网”之后
来源:中国保险报 更新时间:2014-05-30

  新年第一天,www.gov.cn——中国政府网正式开通,按俗称,一国政府网被简称为“国网”。虽说元旦假日,包括尔等在内,“国网”开通首日,全球仍有25.6万人次的访问量,页面浏览量则多达519万人次。

  开通“国网”,全球舆论普遍首肯,官媒以《中国政府网开通日吸引世界目光》为题做了一个专题,内容虽精心选择,却也不全是自我表扬和自我欣赏。

  “1999政府信息年”以来,从国家部委到少数乡镇,网上政府在各行政层级倒也热闹过一阵,新鲜感过后多数成为“呆网”和“死网”。很难设想,13亿人口大国,政务运作信息可长期对外部世界实行封闭。

  变化系压力所致。压力来自三个层面:民众要求政府行为透明公开;国外要求中国打造透明政治;不公开、不透明、惯于暗箱操作的做派,与民众要求保障知情权的政治民主诉求屡屡发生摩擦与冲撞,不信任情绪加剧信任危机迫使政府顺应时势做出改革姿态。

  1994年,我曾参加一次互联网推介活动,回来写稿件时却不知如何概括出一条标题来。因此前刚对宁沪杭高速公路建设做过采访,就取“信息高速公路”一说自我解围。11年过去,信息产业跃升国内第一产业,各地区各层级的政务网站林林总总,但信息发布、整合、更新环节问题多多。“国网”开通后,中央与省(区、市)之间政务信息链接有效性、时效性、内容等都将受到全球网民的监督与促进。

  2001年,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排全球百名之后,到去年,排名虽说递进了三十多位,但仍与中国的国家地位极不相称,至于和此间投入的电子政务建设银两做对比,不相称性就更显突出。本届中央政府组阁伊始,温总理向民众介绍本届政府施政目标时,就包括建设透明政府、服务政府等若干内容。很显然,透明政府与电子政务相倚,服务政府靠“官民互动”在先,“国网”的开通为“官民互动”提供了新渠道。不管是压力所致还是顺势而为,咱们都该对“国网”乃至政府加以鞭策。

  “国网”开通了,中国电子政务在全球排名自会进一步靠前,已有评论说这叫“跨越式发展,表明我国政务公开已迈步世界前列”。论者做此判断的出发点不予计较,但又不能不直言:我不同意这种张冠李戴的说法。说得更坦率些,这叫混淆视听。

  各位看官有所知或有所不知,政府网站只是公开政务信息的一个电子平台,是一个载体、一种工具。它虽对政务公开本身及公开之改进有直接或间接促进作用,可此作用最多发挥到“工具理性”层级。而政务公开则属建设透明政府的基础条件。再以透明政府作前提,政府行政才能逐步做到“民主行政”。建设透明政府仅靠建立可供公开的电子平台远不是事情之本质。我不知道全球是否有“透明政府”的排序表,但我以工作实践之感触,大体可以猜度,若确有一张“透明政府”排序表,中国政务公开的排序恐怕仍在百名之后。

  建设“国网”之类投入第一,建设透明政府——真正做到政务公开,阻力要大得多。先要消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官念”;再要确定监督公开的渠道和手段,怎样算公开,从某种程度看,允许民间直接监督才叫公开;还要修改现行《保密法》,制定信息公开法或叫公民知情权保障法——上海等少数省市已颁布“信息公开暂行规定”,这些行政规章“太软”,急需与时俱进。

  公开是惯例,不公开是特例——这已成全球认同的政治文化,没有一个国家能以国情不同为由长期不予理会。或被动或主动,中国正悄然引进这种“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