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高新区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坚持“开放、诚信、创新、高效”的发展理念,着力实施“四个三工程”,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区域经济呈现出结 构优化、稳中趋快、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2015年,高新区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及重点工作有哪些,将采取哪些新的举措,近日,记者专访了高新区党工 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朱忠效。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高新区今年工作的整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是什么?
朱忠效:2015年, 高新区将围绕“创建国内一流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目标要求,坚持“开放、合作、创新、高效”的发展理念,牢牢抓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 建设、扩大投资作为重要支撑,持续推进“四个三工程”,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计划全年生产总值增长13.5%,规上工业 总产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亿元,区级财政收入增长7.5%,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记者: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高新区今年将重点抓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朱忠效: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三个提升:产业发展提升。改造提升精细化工产业,加快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引导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装备制造 业,引进一批支撑带动作用明显的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实现扩能提效。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推进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和 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建设,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大电子信息、商贸物流、投资基金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招引力度,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创新能力提升。落实“科技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向园区集中,高端产业向园区集聚,重大政策向园区集成。激发中小 企业创新活力,鼓励企业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实现传统产业品牌化、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持3—5户企业争创驰名商标或名牌产 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申请专利突破300项。通过财政支持、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等多种途径,助推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35%以上。城市品位提 升。瞄准“现代化城市新区”目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积极引进大集团,启动中央商务区建设。以国家文明城市创 建和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为契机,推动高新技术与现代商业模式相结合,严格落实《高新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和《高新区关于整治私搭乱建的管理细则》,着 力打造市政设施配套完善、绿化亮化提档升级、市容环境整洁美观、城市品位显著提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二是打造三个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 地。深化校区合作,密切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全力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创建国家级研发机构,牵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行业 联盟,主导或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依托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筹建中国3D打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金属粉末工程研究中心和航空材料重点实验室,创建陕西省新 型工业化(3D打印)产业示范基地和3D打印科研中试基地。新建企业工程研发中心、技术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10个,转化各类专利技术及研发成果30项。 人才发展培育基地。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方面的主体作用,做好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 养一支优秀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落实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积极实施以培育青年科技军团为引领的各类人才工程,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生态环境友好基 地。严格项目环评前置审查,禁绝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项目入区。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落实《高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细则》,强化减 煤、控车、抑尘三项措施,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和高效的环境信息化支撑体系。抓好污水处理厂运营,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完 善渭河南岸滨水西区控制性详规,加快渭河退耕还河还湿地建设,强化南塬林木后期管护,构建青山、碧水、绿城相互映衬的生态新区。
三是实现三个突破。开放合作突破。增强开放包容意识,广泛开展多层次、全方位交流合作。鼓励各种生产要素畅流入区。借鉴先进发展模式,力求在项目引进、人才交 流、机制创新上取得新进展。稳步实施西渭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推进渭临经济协作区建设。突破区域发展瓶颈,密切同市内各县区沟通衔接,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力 争跨区合作有明显进展,实现双方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智慧高新突破。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的思路,加快智慧高新建设。深化政企合 作,推动园区智慧产业发展。升级改版高新区门户网站,不断提升网站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高新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启用无线上网、无纸化办公和视频会 议室,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便捷高效的信息共享体系,着力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民生改善突破。坚持把群众利益 放在首位,区级新增财力90%用于民生工程。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为重点,推动美丽高新建设。以有效提升居民饮用水水质为目的,加快实施管网改造工程,衔接 落实引黄入渭项目。落实“双高双普”要求,优化辖区学校布局,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强适龄劳动力技能培训,扩大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覆盖面,确保各项惠民 政策落实到位。加强社会管理,做好信访维稳工作。提高化工生产、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三大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努力构建和谐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