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风往哪里走?
来源:光明网 更新时间:2015-04-15


  这年头,若是不知道“互联网+”,就像周杰伦的粉丝不知道偶像已经结婚了一样不可思议。2015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一时间,“互联网+”成为大家顶层设计、街坊里弄的焦点。

  中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21年过去,中国迄今已经有6.3亿网民,近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截至2014年6月,我国域名总数增至1915万个,相比2013年底增速为3.9%,网站数量为273万个,国际出口带宽为3,776,909Mbps,半年增长率为10.9%。4G等通讯技术的进步,智能芯片等广泛应用,为“互联网+”奠定了物质基础。

  英国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曾提出: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催生出与其相适的“技术-经济”范式。这类包含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大致20数年:一是新产业兴起和新基础设施安装,二是各行业应用的蓬勃发展和收获。如此算来,中国互联网确实到了“+时代”。而对于“互联网+”的概念,尽管各有说辞,但基本还是有些共识。譬如阿里研究院日前撰写的《互联网+研究报告》中,就对“互联网+”给予了定义: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和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互联网+”能带来什么?一是产业创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如果从“互联网+行动计划”来看,这也意味着,将培育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二是理念更迭。“互联网+”不仅是作为技术的互联网移动、泛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了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在互联网经济中呈现出来的闭环、试错、平台、用户中心等,实际上,还是思维与思想的解放,制度与架构的创新,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价值圭皋。三是生活改变。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以及以创客为代表的个人制造,不仅改变了产业面貌,也潜移默化影响着生活范式。从公共政治生活中的电子政务,到居民日常出行中的打车APP,“互联网+”在效率与关系上,重构着现代生活。

  不过,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既不是经济宗教,亦不是资本市场“概念股”,更不是在传统格局的屁股后面简单黏贴上“+互联网”的标签。它在成为“显学”之后,须严防泡沫化、虚拟化。“互联网+”来了,风往哪里走?还是要静下心来看一看,再想一想。(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