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流通秩序混乱拖累病人
来源:经济参考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看病难、看病贵,是老百姓关心的焦点问题。但看病贵不仅仅暴露出药厂生产环节的问题,也显露出市场、流通两方面存在的软肋。
    专家指出,目前,物流成本占我国商品成本构成的约40%,而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仅为10%。我国的医药物流配送存在的潜在不合理性,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药价。

医药物流配送体系问题突出

    我国药品流通改革要面对医药流通中存在大量的批发、零售企业,社会药房是很重要的销售终端,但目前我国药品流通秩序还较为混乱。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陈文玲表示,在流通环节存在一些隐性、黑箱交易以及不合理招标,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药价。在生产领域,存在一定的重复建设,并带有盲目性,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此外,在药品定价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定价的品种以及定价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医药物流发展中还存在问题,如医药生产企业、商业批发企业没有统一的标准编码,信息流不能向社会流动;我国医药市场行政分割、地方保护严重,造成配送资源浪费;各地医药企业盲目投资建设物流中心,缺乏总体规划性;由于缺乏对上下游资源的了解,不做可行性研究,一味求大,出现空壳医药物流;企业不重视流程基础,没有自己管理软件支持,购进设备形成闲置等等。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济生表示,采用专业的物流配送模式,是医药流通行业今后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配送体系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医药配送领域效率较低,这也导致我国医药物流配送企业利润率低,费用高。有统计显示,美国医药行业年销售收入约2400亿美元,配送商数量70多家,前10家占全国96%以上,以电子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现代物流配送为主,由此产生的配送费用率为2.93%,净利润率为1.55%。而我国医药行业年销售收入2571亿元人民币,约合310亿美元,配送商数量1.6万多家,存在大量人搬肩扛的传统配送方式,我国的配送费用率高达7.63%,净利润率仅为0.57%。

医药商业企业尚需练内功

    目前,我国的医药商业呈现“一升三降”的现状:销售上升,毛利率下降、费用率下降、利润率下降。有关专家表示,从我国医药商业的行业格局来看,医药商业企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医药物流配送效率也有所提升。1995年,我国有1.65万家医药批发企业,2004年,已经降为7445家。
    然而,医药商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增幅明显下降,效益水平持续走低的趋势不容忽视。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王锦霞表示,2004年,全国18个省份出现了汇总性亏损,而且经济增长总量和比重仍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6省市销售总额占全国销售比重的57%。


    目前,我国药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从价格逐步转向成本竞争,这使得物流管理在药品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专家建议,要塑造本土医药流通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制定医药流通业的整体规划,实行标准化体系和流程设计;加强信息化改造,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快社会化物流体系平台建设;提升营销理念,与国际化接轨;加强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首先,提高企业的现代化营销能力,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营销模式,进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其次,培育和创造知名品牌。品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投资、企业的商誉、产品的质量、服务等多方面内容的累加,而不只是简单的广告宣传。


    第三,建立全球供应链体系,提升现代物流能力。目前我国不少企业还没有构建起自己在区域内的供应链体系,企业必须将眼光着眼于全球化发展,同时从供应商的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三个方面着手,对我国医药物流进行改造,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