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元年,中国汽车产业怎么走?
来源:经济观察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6年,“十一五”规划元年。随着WTO过渡期终止,进口关税减让到底,市场竞争更趋国际化、细分化,上年频出的新政策发挥作用……汽车行业将在“十一五”之初呈现怎样的新气象、新格局?编发本文,旨在于探索这个新阶段可能涉及的行业节点、难点、要点,对以自主品牌、自主创新为特色象征的“十一五”汽车业进程做索引般的提示,引发思辨,以促行动。

  ——编者

  冬去春来,我国汽车产业在“十五”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迎来了“十一五”规划的第一个春天,这标志着汽车产业进入了一个更为多元、创新、求进的年代,其关键性可想而知。这里就“十一·五”的一些重点思路做些探索,可能有助于业者共同进行研究并采取行动。

  实施“蝶变效应”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要从“木桶效应”转向实施“蝶变效应”。“木桶效应”的理论,在汽车产业影响较多,甚至产生了一些误导。它讲的是一个行业或企业的发展,形似一个木桶,桶的剩水容量决定于桶最低处的那块木板,多了就从低板处流掉,这是一种只求平衡、不重突破的做法,显然,在国际汽车产业进入新世纪的激进年代,不确定量太多了,补是补不过来的。我们推荐一种“蝶变效应”,这更能适应多变环境的需求,就像一只蝴蝶那样,从卵到最终变为一只美丽的蝴蝶,一个接一个阶段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它看重的是求突破,而不注重过份的平衡,要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求形成真正能够持续增长的国际竞争力,这对于我们在“十一·五”期间打下建设汽车产业强国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搞规划,不搞计划

  “十一·五”汽车产业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淡化产量,重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重在提高产业的增长方式。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把汽车企业更好地推向市场经济,推向全球化经济洪流中,让企业成为制订与实施规划的主体和责任的承担者。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有些事不用五年,有些事要超过五年,不能什么事都以五年为杠,去框企业的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很重要,但应该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中的阶段性目标,而政府是在企业规划基础上进行指导和协调,而不能像有些地方那样,政府搞得火热,说得头头是道,过多的则是一些臆想性的东西,而企业却成为配角,规划的东西得不到落实,这是汽车产业过热、重复建设、能力过剩的根子。我们希望政府要从“家长”的角色中退出来,当好“保姆”,政府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自己的定位。

  大力推进信息化

  进入新世纪,信息化竞争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焦点。

  “十一·五”期间,汽车产业的信息化工作应放在整个规划的第一位。当代,我们与国际汽车产业上的差距,从本质上说就是信息化水平的差距,有些人老是讲汽车产业和国际产业差距三年、五年、十年……这是和尚念经。信息化的差距,说白了就是一种潜能性的差距,你是看不见的,当你能看到东西出来的时候,已为时晚矣。

  汽车产业在过去的10个五年计划中,着重搞的是工业化的现代化,就是说我们延续传统性东西太多,实际上是事倍功半。而“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搞信息化的现代化,我们要以信息技术为中心,融合多种高科技领域的成果,这是实现超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

  信息化可以使汽车企业更“ 聪明”起来,可以更好的改造传统性市场,可以开辟新型的市场,可以更好的“走出去”,可以把汽车市场的“蛋糕”做大,可以实现汽车产业财富的巨大增值和重新分配。

  抓好增产增效

  “十一·五”期间,众多的汽车企业要把开拓市场、改善经营、扩大内需、实现增效作为企业一个重要的奋斗目标。

  据专家预测,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稳定持续的增长,汽车产业在2020年前,都会处在保持着较高的稳健的增长周期中,汽车企业要做出巨大和艰苦的努力,促使这个可能性成为市场上的现实,以便能提供更多的实力,支持企业“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这将考验每一个优秀的汽车企业经营运行的能力。

   在宏观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进经济型轿车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的“村村通工程”,为农民提供最为合适的、新型的农村用汽车(而不是农用车),首先是各种客运汽车,这可能是“十一·五”期间汽车产业扩大内需方面的新亮点。

  对汽车出口工作也要积极的、稳重的推进,但从总体上讲,不能以此寄托作为汽车新的增长点,因为还有不少风险需要慎重研究,还有不少准备工作要做得更好一些,目前仍处在 “走出去”发展战略的 “催产期”阶段,不能求之过急。

  重视研发与创新

  “十一·五”期间,对整个汽车产业来说,是进一步建设自主研发、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好时机。目标一旦确立,执行力决定着目标的成败。

  自主研发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品牌是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无法实现高度化的国际竞争力,而国际竞争力则是企业一种综合性营销活动能力的体现。品是产品,牌是声誉,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知识力量的增长,企业还要努力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创新是汽车产业一切活动的灵魂,“十一·五”期间汽车产业的创新活动,可能更多的是应用引进再创新的成果。

  特别是要提及的是,要搞好自主研发工作,一定要更好地开放,加强与国际上汽车产、学、研部门的通力合作,兼收并蓄,循序前进,实现双赢。自主不是排外,但国家的利益是更高的目的。

  实践重于模式

  有人问,在“十一·五”期间用什么模式去发展汽车产业?我认为这还不是时候,“十一·五”仍处在中国汽车发展模式的探索期,汽车产业改革,开放的任务更为艰巨。

  当代,汽车产业是全球化、一致性要求最高的典型产业,中国又处在一个世界汽车产业结构最为复杂、竞争最为激烈的风口上。你说是走日、韩的路子,还是西班牙、巴西的路子?事实证明,这些模式都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需要,照搬老一套办法已经过时了,且行不通。我国汽车产业正处在一个深层次改革的局面上,我们要重实践,重探索,目前不应急于下定论,还是按邓小平说那样,不要用更多的时间去争议,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新时期,我们还要摸着石头过河,功到自然成,规律自会显现出来,关键看实效。

  期待政策健全

  “十一·五”期间期待出台的关键政策,可能是“燃油税”、“支持自主研发政策”、“出口基地建设”、“汽车节能法”、“反垄断法”等。

  我们希望政策能放在国家立法的高度来审视,以此来衡量各个部门、各地区间利害关系的平衡问题。有些政策可以先提出想法,让有关人士评论,多开些听证会,以便于合理的尽快拍板。

  建设和谐汽车社会

  “十一·五”可能是建设和谐汽车社会的一个尝试期。

  汽车产业必须以人为本,为建设和谐社会、节能型社会、循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做出努力,这必须要作为汽车产业一种长期的社会责任来对待。

  要在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度、就业、防治污染、减少道路事故、改善城市交通、节约能源、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做出成效。

  总之,汽车产业应该为建设高品位的汽车文明社会做出奉献。

  (作者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