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构建先进平台支撑信用体系建设
来源:滨海时报 更新时间:2015-04-30

  实现“一个平台管信用”,是天津滨海新区体制机制改革一项重要内容。日前,天津滨海新区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开通试运行,新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迈出关键一步。未来,这一国内先进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将在实现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完善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和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十余万家企业信用一搜即知

  打开“天津滨海信用网”的主页,细长的搜索框占据了页面的核心位置。用户只需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新区企业信息。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桂华告诉记者,目前,这一平台汇集了新区12万家在册企业的超过63万条的信息,涉及许可类、备案类、登记类、处罚类、异常警示类、守信表彰类、判决类、执行类、社会组织类和其他类共十大类。

  记者了解到,该平台信用信息采用分级管理,根据应用级别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面向社会公众、政府部门、有资质的信用服务机构提供全天候服务。其中,占信息总数67%的A级信息对社会公开。市民获取相关信息,除了登陆“天津滨海信用网”,还可以通过相应的APP进行查询。如果市民查询的只是企业名称、经营范围这样的基本信息,直接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即可;要查询更多的信息,也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注册。

  新区优势造就先进平台

  十八大以后,信用体系建设倍受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关注,一系列政策、规划密集出台,国内一些省市积极着手开展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我们在平台的建设上充分借鉴了上海等省市的经验,结合新区特点,突出自身优势,最终构建起这一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的平台。”张桂华介绍。

  张桂华进一步介绍道,平台是在滨海新区电子政务专网和电子政务云中心的基础上建设,这样的基础条件为国内先进。信息的归集涉及28个区内部门,几乎囊括新区政府的所有部门,覆盖面较广。信息分类包括10个大类、划分为4个等级,也充分考虑了新区的实际情况。

  “我们提出的‘1+N’信息共享服务是颇具特色的一点。”张桂华告诉记者,国内很多省市都是由某一个部门建设平台,平台的信息也由这一部门单独使用。但新区的平台,一个部门提供自己的一份信息,还可共享多个部门的多份信息,实现了平台信息的共享。

  为自贸区撑起“保护伞”

  “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区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重要标签之一。张桂华表示,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实现途径之一就是加强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联动各监管单位建立综合监管及执法体系,通过信息公开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市场监管。

  未来,这一平台在补充事前监管、防范交易风险、加强后续监管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据介绍,自贸区放宽市场准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市场主体的入口把关,同时,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和较低的进入门槛意味着更大的市场风险,交易主体的信用水平更直接决定了交易风险的高低。通过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来加强社会信用管理,则可以弥补政府事前监管的不足,有利于促进交易主体信用情况的公开透明,整合各管理部门信用管理标准,规范后继监管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

  以信用机制破题融资难

  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这一平台也有望大显身手。张桂华介绍,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问题。通过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利用信用征信、信用评价技术,整合分析各政府部门管理的中小微企业公共信用信息,真实反映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

  在此基础上,该平台可以加快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业务办理,降低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提高风险补偿基金、专项扶持基金等的使用效益,利用信用机制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我们正在开展课题研究,希望通过挖掘平台数据,提出有针对性的服务。”张桂华表示。(记者王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