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三国杀”:微信从哪里杀
来源:东方财富网 更新时间:2015-05-04

  微信用红包打开了你的钱袋,现在,微信正打算用城市服务,推开你的家门。

  2015年4月7日开始,上海地区用户发现,他们的微信上多了一个新的入口——城市服务。入口下可以找到“医院挂号”、“电费缴纳”、“港澳通行证”、“房产税缴纳查询”等共计14类民生服务功能。


  就像名字所示,以往这些需要东奔西跑才能办的“麻烦事”,如今通过微信,动动手指就能完成。

  上海不是微信拿下的唯一城市,自去年12月开始,广州、深圳、佛山、武汉的微信城市服务已先后上线。

  事实上,微信并不是腾讯筹谋智慧城市的先锋。另一大核心产品QQ,早已在电子政务和城市服务领域试水多年,但受自身定位及大环境影响,一直未成气候。

  如今,国家推广“智慧城市”与“互联网++”的东风接连而起,在移动端崛起的微信,能否扛起大旗,帮助腾讯完成从社交软件平台到服务平台的生态体系转变?

  现在还难以判断。但考虑到另外两家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百度正在干类似的事情,以及城市服务平台今后在“互联网+”经济下的战略意义,“微信+政务/民生”是腾讯必须下的一步棋。

  城市服务突破口

  广州,由纺织厂改造的海珠区客村TIT创意园内,微信研究院的近百名工作人员在此忙碌。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四五人一组,围坐在电脑桌前,为拥有数亿用户的微信提供支撑服务。

  这些年轻人的主要工作,是将医疗、警务、社保、户政等众多城市服务功能接入微信。

  与上海相比,微信的城市服务在广州更早更深入,医疗、交管、交通、公安户政、出入境、缴费、教育、公积金等16项民生服务已全面接入微信。上线以来,已服务700万人次。

  这还不是微信城市服务的最终形态。腾讯高级商务运营经理范帷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目前的服务看似全面,但其实依旧处于初级阶段。

  更广阔的空间来自“互联网+政务/民生”对服务行业的流程再造。这个“+”号的意义,不只是既有服务和流程的“移动化”,更是要增加位置服务、线上支付、评价投诉等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功能。

  也就是说,“互联网+政务/民生”的发展将涉及各行各业的模式升级、流程再造和功能创新,其目标不仅是为方便市民,更为推动各行各业的智慧转型。

  “举个通俗的例子,大家开车遇到小事故时需要保险公司进行快速理赔。原来理赔要将材料递到保险公司的窗口,很麻烦。如今我们可以给保险公司上传照片、上传语音,当时就能处理。”

  与之相比,现在的城市服务,则还是政务部门的公众账号或者外部一些民生类服务的初步集合。

  “微信的城市服务中心就是以公众账号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腾讯华南区总经理胡仁杰表示,“用户以及政府IT部门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只是从用户出发,将一些比较关键的、使用频次较高的公共服务,集中在一起。于是就出来了这个产品。”

  新“三国杀”

  除了外部需求推动,对于腾讯而言,以微信为核心切入城市服务,也是与阿里巴巴和百度两家互联网巨头的新型“互联网+”经济争夺中,必须走出的一步。

  目前,微信的城市服务已扩展到上海、广州、武汉等5座城市。覆盖人口已超过6000万。但在“互联网+城市”的竞技台上,阿里巴巴和百度的势头也同样凶猛,且和腾讯类似,两家巨头也都以构建生态系统为目标。

  依托支付宝平台砸钱进入“城市服务”的阿里巴巴,行动最早,其“城市服务”早已深入杭州、成都等地。

  比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宝钱包在杭州同样可以实现车辆违章、出入境、诊疗挂号等服务。而水煤电缴费服务,支付宝则已覆盖了28个省份的253个地级市。

  在一般民生服务之外,2013年2月开始,阿里巴巴又先后跟海南、贵州、甘肃、新疆等12个省区市的政府达成了更深度的合作。

  阿里巴巴相关人士透露,阿里巴巴的计划是以阿里云为根基,帮助城市架构起所有信息网络,并为他们提供大数据服务。以贵州为例,阿里云与贵州省政府共同搭建的“云上贵州”平台,将贵州省7个厅局的数据进行了接通和系统集中。

  百度的“智慧城市”策略暂时还未渗透到具体的城市和民生服务业务,但在2015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百度CEO李彦宏提出了以大数据分析、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为依托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中国大脑”的想法。

  这让百度的“智慧城市”计划更像一个IT版的三峡工程,它不是直接服务用户、形成生态,而是要通过百度的庞大服务器群和计算能力,将产生互联网上层“智慧”服务的基础架构握在手中。

  为完成这一宏大而略有些超前的计划,百度甚至在美国硅谷建立研究院,并从谷歌挖来众多研发人员和专家。

  对于微信而言,从这场新“BAT三国杀”中突围,意义是战略级的。2014年全年业绩报告显示,给腾讯带来实际收益的业务,仍以游戏为主,占比超过50%。

  微信在腾讯体系中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资源投入越来越大,但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微信仍需要提升用户黏性,并且找到流量变现的出口,而“互联网+”概念下的智慧城市服务,既能直达用户,又能嫁接微信的原有入口,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

  此外,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已经写入今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国家顶层设计,此时入局,亦是明智的选择。

  标准化与数据互通难题

  战略竞争层面之下,微信的“互联网+”智慧城市谋略,目前首先要面对的挑战,来自微信城市服务在各地的落地过程中,如何实现支持体系的标准化。

  相反,前期各地政府的游说和落地工作,在“智慧城市”东风和腾讯强大的品牌资源号召力上,难度反而显得不那么高。

  “政府的电子政务和城市的智能化民生需求很大,而且急着要找出路。”胡仁杰表示,微信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服务对接平台,一旦地方政府领导意识到到这点,都十分愿意投入,现在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有这方面的经费计划。

  不过即使是对服务的功能要求相同的政府部门,实现电子政务所呈现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对于腾讯而言,就需要花精力,将不同功能和服务进行筛选和整合。

  范帷表示,实现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民生服务内容、流程能呈现统一的格式;第二,需要技术层面的统一,用户可以完成交互;第三就是政务资质的统一,避免用户去筛选甄别。

  这是一项极其耗费人力财力物力的事情。佛山公安方面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佛山公安通过微信推出的服务点击量已有100万人次,办下来的事情有20万件。而佛山公安自己的信息团队人数只有10人左右,其系统与微信平台的对接和后期数十万乃至上百万次的服务支持,都要依靠腾讯。

  完成支撑体系的标准化,等待腾讯的,则是各个政府部门乃至各个城市之间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这是一个更大的难题。

  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多年,在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之前,最热衷于此的是IBM、英特尔、神州数码、方正等传统科技企业。

  但一直以来,不管是外企还是本土企业,在各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都在面对同一难题:如何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真正成体系运转的智慧城市。

  这一难题已经远远超出资金投入、技术或业务运营的范畴。神州数码早期一位参与过地方智慧城市项目的人士告诉记者,要做到这一步,最基本要求是政府部门之间大数据的无障碍互通,后台技术和数据迁移其实没有太大的困难,关键在于,信息整合涉及政务公开。

  “各地政府基本上都有一套自己的信息化系统,背后还牵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迁移到统一的新平台,会对部门决策者造成不小的心理负担,他们会担心各种问题,比如,安全性、敏感数据的保密性等等”——这位人士表示。

  一些数据的开放,甚至还涉及某些利益团体的既有利益,势必会遭到各种各样的阻挠。比如,单单一个医院挂号服务,就需要面对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对商业机构开展网络挂号业务的限制,后续接入医保体系等更庞杂的问题,将会更加麻烦。

  腾讯和微信能否破题,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