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荣:信息化金融是必然趋势
来源:大公财经 更新时间:2015-05-13

  全国金标委主任委员李东荣

   消息  “中国金融论坛”于2015年5月12日-1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金标委主任委员李东荣在演讲时表示,信息化金融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东荣: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我很荣幸应邀出席今天的2015中国金融论坛,并就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创新发展的有关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想法、意见,供与会者参考。

  新常态是指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的发展阶段。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一论述对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走势作出了准备研判,也对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发展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家经济的命脉,金融领域的改革发展关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当前,我国金融业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主动深化改革的同时,特别注意运用信息科技手段,推动金融业态不断创新,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目前,我国金融业正向信息化金融迈进,为新常态新下的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借此机会我想结合我在金融领域从事工作的实践体会就新常态下金融的发展谈三点意见:

  第一,新常态下我国金融业向信息化金融转变,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首先,科技创新是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经济发展的本质是在要素禀赋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和经济结构不断转化的过程。长期以来依靠价格低廉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驱动,我国经济在不断扩大投资基础上得到了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界注目的。目前以原有低成本要素驱动的粗放式模式难以为继,并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更加依赖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

  今年三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计划,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国家对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措施的实施,意味着科技创新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创新背景下的结构调整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第二,新常态下信息化金融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调节宏观经济服务社会生活,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具有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日益完善,金融创新加快发展,金融开放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质量、效率有了大幅提高。但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现阶段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层次仍然存在不平衡与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一定差距。亟需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其完善并健康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金融改革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的深化中国金融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今年一月,李克强总理在视察银行时指出,利用科技创新倒逼金融改革。要求银行要进一步降低服务费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具体。就在前几天,国务院发布了62号文,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金融领域支持电子商务发展进行了部署。文件提出,要推广金融服务新工具,规范网络化金融服务新产品,具体包括建设完善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移动金融在电子商务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提升在线支付的安全性,满足电子商务交易及金融服务需求。开展多元化金融服务合作,提升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和效率等任务安排。这些意见,充分反映了国家积极运用信息科技手段,促进经济发展的期盼和要求。

  从当前看,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热点主要包括制度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两个方面。制度体制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等等。很大的课题。在科技发展创新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革命的日益兴起,科技与金融将进一步深度融合,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新业态,新产品,新理念层出不穷,将带来金融科技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和金融服务成本的不断降低,这种信息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阶段既信息化金融,必将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点,信息化金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化金融是深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的资金活动的总称。当前,热议的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都是重要的表现形态,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业从利用信息科技,辅助业务处理起步,利用现代计算机与网络信息科学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发展,逐步完成了业务联网处理和数据全国大集中,实现了传统金融业务全面信息化,进入21世纪,随着大数据,智能芯片与终端,移动网络,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业的逐步扩大运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金融构成素和业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消费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促进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市场行为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结果,通过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例如,由信息系统构成的基础设施为金融改革措施的落地提供了统一桂平的环境,通过云计算,平台化等新技术运用,将有助于低成本快速开展金融新业务。信息技术改变了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决策智能化。

  二,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信息化金融可以充分的发挥信息科技对金融信息的存储,处理和服务的模式的创新作用。增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宽带网络和移动互联的充分运用,以数字形态存在的货币可以随时随地随身的开展支付、信贷等一系列资金融通活动,有效的提高了货币的流动速度,降低融资成本,提升配置效率。同时,通过运用数据技术,可以更加深入精确的挖掘出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推动金融资源向更有效率和急需扶持的产业流动,降低资金期限的错配和结构错配。

  三,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创新民生服务方式。信息化金融通过技术创新,以及信息科技平台化和规模化的成本优势可有效的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催生金融产品化和金融服务的普惠性。通过发展网络银行可降低金融服务成本,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依托银行卡支付网络和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可以打通服务渠道,降低服务成本,为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提供安全便捷,便宜的支付整信等服务。云服务的运用有助于金融机构特别是小微金融机构更加灵活高效的开展金融创新,为社会提供更加更加价廉价的金融服务。

  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信息化金融的发展,通过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发展安全便捷,高效的多层次支付体系和征信体系,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在日常生活中的可获得性。支持网络零售平台做大做强,吸引中小企业和普通用户应用电子商务,拓展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培育城市社区农产品商务发展。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可为大众提供低成本,多元化的信贷支持服务,营造更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五,有助于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信息网络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移动通信,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世界金融市场运作的神经系统,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的空间屏障被打开,资本流通速度大大加快,为全球范围内配置金融资源提供了支持。大力发展信息化金融,将有助于我国金融业与世界接轨,促进我国一带一路等战略的落地实施,提升我国金融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三点意见,关于信息化金融的未来发展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走在国内各行各业的前列,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党和国家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科技创新正在成为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未来信息化金融将会呈现体系化,普惠化和包容性发展。

  第一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配套政策规范不断完善,信息化金融作为信息科技与金融业务融合发展的新生事物,创新与风险并存,尤其在发展初期,需要及时的关注潜在风险,作为金融业防范风险是永恒的主题,要加强信息化金融下的监管机制,要针对信息化金融的以上特征,未来金融业要更加注重信息化金融的规划和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标准规范和政策框架,不断完善征信、支付,反洗钱,账户,安全等金融基础设施,为信息化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基础性保障。

  第二,要更加注重普惠与创新,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信息科技与金融业务将深度融合,进一步打破信息不对称,促进专业化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获得性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现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随着移动金融的快速发展,未来金融IC卡,移动支付,移动信贷将在全社会得到应用,社会使用频率最高地最为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第三,更加包容开放,让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包容开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金融领域已然。在信息化金融时代,传统金融机构将更加注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将积极以各种形态,各种形式,尝试转型,利用信息时代的思想和技术创新,盈利模式和改善客户体验,逐步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转变。

  同时,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P2P,股权,众筹等新的金融业态也将持续涌现,不断丰富信息化金融的内涵和外延。各位来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正处于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金融领域也迎来了信息化金融发展的新阶段,我国期盼社会各界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部署,秉承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的理念,发挥好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把握机遇,扎实的推进信息化金融的发展。为全社会大众提供更为安全,规范,便捷经济的金融服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后希望大家通过本次论坛彼此交流,有所收获,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