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务”:智慧城管开创新局面
来源:人民邮电报 更新时间:2015-05-25

“系统运行前,井盖丢失等城市管理问题,3~5天都难以确认责任单位,处理问题需要10多天,现在系统从发现上报问题、立案、确认责任单位仅需两个小时就可办结,一些过去需要十几天才能协调解决的问题,现在只用一到两天就能有效解决,工作效率提升10倍以上。”

安徽省宣城市城市管理监督管理中心副大队长李康介绍说,这得益于中国电信安徽公司宣城市“智慧城管”系统建设:将原有的“数字城管”进一步拓展升级为智慧城管系统;完成20多万个城市部件普查和数据库扩容建设;把规划区内390平方公里范围纳入服务,将多个部门、行业和3个行政区所涉及的城市管理工作统入到同一个为民服务系统,近4年来实现城市问题采集、处理、反馈、监管的闭合式循环高效处置。4年来,宣城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共采集立案城市管理问题近30万件,处置办结28万余件,办结率达93.3%,满意率达86%。

据介绍,为适应城市管理发展形势要求,大力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2010年,宣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在充分学习借鉴其他城市数字城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宣城市情,本着“实用管用”的原则,借助中国电信安徽公司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雄厚实力,2011年3月,宣城市区数字城管一期建设任务完成,同年5月26日启动运行;2012年,宣城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被省住建厅授予“全省住房和城乡系统优质服务窗口”荣誉称号;2014年6月,数字城管完成二期升级即智慧城管建设。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有机结合,综合利用GIS、GPS、RS等多种技术和各类业务平台,建立完整闭合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

谈起“智慧城管”的创新之初,宣城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主任赵扬如数家珍。

城市案件派遣延伸到社区。按照国颁标准,整合管理资源,开发适配实用的系统应用软件,搭建了市级平台,利用电子政务网络与市直有关部门进行数据交互,并利用公网将网络延伸到区属责任单位和社区,形成了面向全市、条块结合、互联互通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应用系统。

20万城市部件纳入数据库。按照国家标准,将主城区内4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市部件进行测绘定位,完成了8大类212小类共20万个城市部件普查和数据库建设工作。采用单元网格技术,结合宣城市区自然地理布局和村(社区)行政区域划分现状,将390平方公里服务范围划分为57个采集责任网格。

百部“城管通”无线传信息。根据《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基于无线3G网络,以电信3G智能手机为原型,与中国电信安徽公司等企业合作研发了100部无线信息采集器—“城管通”,输入网格化地理数据,使之具备接打电话、短信群呼、信息提示、图片采集、表单填写、位置定位、录音上报、地图浏览、数据同步等功能,为网格化采集城市问题责任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16平方公里视频遥感覆盖主城区。在整合利用原有平安宣城和人防应急等视频的基础上,根据“主城区连片、重点街路成线”的原则,在市区建成5处楼顶视频高炮点,实现主城区16平方公里视频遥感基本覆盖,同时,建备8路移动式视频设备,动态监控城市问题高发区域。


4年来,在中国电信安徽公司搭建的“智慧城管”平台的帮助下,宣城城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充分发挥管理功能,特别是在“创文”、“三线四边”等重大活动和节庆期间,数字城管系统充分发挥高端科技集成优势,对全市主要路段和重点区域实施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与各部门密切联系、高效联动,为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视频遥感、监督员主动采集、12319热线、网络舆情、媒体曝光和各级各部门转办等渠道,每天主动和被动采集的问题数量在300件左右,是实施数字城管前的近十倍。群众利益诉求大幅下降。实施网格化管理,全市几十名监督员每天在大街小巷巡查,与市民“零距离”接触,把政府对市民的服务辐射到了每个角落,不仅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更是政府联系广大市民的纽带和桥梁。12319与市长热线电话、城市应急互联互通,群众反映的问题有人理、有人管,有回音、有着落,诉求量大幅下降,可以说,中国电信安徽公司在“互联网+”领域创新的“数字城管”,让市民过上了安心踏实的信息化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