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談:經濟學家怎麼分析經濟增長
来源:中國青年報 更新时间:2012-04-14

  怎麼才可以靠效率提高來支撐經濟增長?這個問題對我們的現實意義很大。關在屋裡想當然也是一種辦法﹔但更討巧的辦法,不如看一看人家為什麼能夠做到。

  在19世紀風雨飄搖的那些西方國家,為什麼到了19世紀末期進入了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了,好像又恢復了一些生機與活力,以至於整個20世紀都度過來了,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在某些方面還表現出一定的活力。這是怎麼回事?

  所有的研究經濟增長的文獻,分析經濟增長的源泉大致上有三條,第一條就是庫茲涅茨所說的基於科學的技術的廣泛應用。有很多書,研究在現代經濟增長中基於科學的技術的廣泛應用是怎麼發生的。一個是科學和技術本身的進展。研究這個問題時他們都共同指出一條,就是叫做有利於科學或者學術繁榮和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的制度化,在19世紀中期這個制度化就大致上完成了。

  科學這個東西是有很強的外部性的,能為全社會造福,怎麼來獎勵它呢?不是靠利用商業利益,因為用商業利益是說不清楚的。我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去中科院調研的時候,數學所楊樂所長就問我一個問題,說你們什麼都要為經濟建設服務,但數論呢,你說不清楚怎麼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所以對於科學家來說,他的動力是人類的一種求知的欲望,對他的激勵最重要的是看誰最先提出了這個定理、發現了這個規律。那麼怎麼來做呢?辦法就是同行評議了。這個激勵科學進展的競技規則就叫做學術規范,學術規范的建立、學術規范的執行和對於首創權的獎勵靠誰來做呢?靠科學家的共同體。

  而對於技術發展來說,它的激勵、它的推動力量確實是商業利益,所以技術這個東西的發展要靠整個的市場制度,當然也包括一些法律制度,比如說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前年我去浙江調查,一些技術創新的積極分子很苦惱,就是我們現在知識產權保護太差,所以大家都不願意做什麼技術創新。

  經濟增長的第二個來源大家可能就不是很熟悉了。這就是服務業,就是所謂第三產業。在工業化后期,服務業異軍突起,而且很快就超過了整個工業,成為國民經濟中最大的產業。所以工業化后期發展最快的不是重工業,甚至不是工業,是服務業。

  這跟我們很多人目前的觀念是有一點差別的,因為我們這裡生產性服務業很不發達,我們一講起服務業就是餐飲業什麼的。其實20世紀發展最快的是生產性服務業,所謂生產性服務業就是它的服務產品不是賣給消費者的,不是拿去直接消費的,是賣給生產者的。比如說研發機構就是從事生產性服務的,還有為企業融資的金融機構都是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非常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起來以后,工業就出現一個現象,工業裡面有許多服務業的含量,這叫做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了,一體化了。所謂現代制造業這個概念中最重要的就是裡面包含了大量的服務的內容,甚至變成主要內容了。有人說后期的工業化應該叫做服務工業化,可見服務業跟工業分不開。

  對服務業的意義的估計,有了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支持以后,我們就會有一個很清醒的認識。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現代經濟學在20世紀最后30年有了很大的發展,最重要的發展就是引進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在過去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后凱恩斯主義等主流經濟學裡,都隻有生產成本的概念,沒有交易成本的概念。實際上到了20世紀最后30年,因為引入了交易成本這個概念后,人們發現,在總成本裡面有一部分耗費跟物理的、化學的產品制造的變化一點關系都沒有,它是為了交易而發生的。

  比如說現在有了公司治理了,有了董事會,你看董事會要花多少錢,搞一個收購、搞一個什麼審查、搞一個關聯交易審查,要那麼多的材料,又是律師又是會計師,那些人都是拿高工資的,這些東西跟產品的物理、化學變化一點關系都沒有,它是為交易付出的。為什麼要有這個呢?經濟學有一套道理,比如說,生產成本靠什麼降低呢?靠分工深化,分工越深化,就越要有協作關系,交易就增加﹔交易增加了,就要為交易付出成本,這是一條鏈條。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就使得分工深化,分工深化以后交易就愈加頻繁,范圍就越來越大,如果自給自足就沒有交易了。要處理交易就需要成本,交易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重就越來越高。經濟學家諾斯曾估計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美國國民收入中47%都是用於交易的。服務業的作用,就是降低交易成本。

  經濟增長的第三個來源是大家很熟悉的,就是信息化。信息化最重要的作用也是降低交易成本。信息化在先行工業化國家是完成工業化以后的事,但那是對於第三梯隊、第四梯隊國家而言。我們可能是第五梯隊了,我們現在還沒有完全工業化,但完全可以用信息化手段在適當的地方降低我們的成本,也可以加快我們的工業化步伐,也就是黨中央國務院所說的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