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农”难题要有全面配套措施
来源:农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当前很多的学者分析“三农”问题产生原因时都认为是“农民的收入过低”,“农民过多”,“土地产权不明”,“农民负担过重”,“农民权利缺乏”,“农村政府机构膨胀”等等,虽然从“三农”的种种现象来看,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深究起来,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冲突,小农经济和政府职能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才是“三农”产生的主要根源,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有全面性的配套措施。笔者分析认为,要破解“三农”难题,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把建设新型工业体系与建设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从根本上讲,“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要依靠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但工业化的发展也需要农业的原料支撑和市场开拓。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城镇化不只是修房子,建街道,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是化不起来的;另一方面,无论是发展工业还是农业,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建设的可行性。
  依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今后市场竞争的主体和司法的主体已不可能是政府。除了政府外,谁是农民的代言人?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日本农协,通过联合购买、联合销售、合作加工、合作保险、金融互助等方式,显著提高了日本农业特别是稻米的国际竞争能力,它的实质就是覆盖全社会的联系市场与农户之间的农民合作的中介组织。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严重滞后为此建议:一是尽快制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二是整合农村各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服务组织的财政资源,把公益性与经营性分离,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服务组织和以服务农民、解决就业、面向市场、官助民管的经营性合作组织;三是加强农村经营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
  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是中国特色“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在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农业税的同时,各级应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多予”,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重点围绕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科普文化、小城建设、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等工程开展。同时要按国家规定,新增加的文化、教育、卫生投资,重点用于农村。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为市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重视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笔者下乡调查农民增收问题,不少农民反映务农增产不增收,有时甚至还要倒贴。笔者详细了解后才知道,之所以产生这个问题,农民群众缺乏效益意识、不注重投入产出核算,也是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因此,要让农民把务农作为职业,不仅是不怕苦不怕累,关键是既要懂生产技术也要懂生产和经营管理。建议:一是党校的涉农干部培训应增加农业技术、农业经济方面的课程;二是国家应扶持农业大中专学校的发展,直接面向农村基层政府、农业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三是整合财政在农村的各类资源,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在乡青年务农人员的培养,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
  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目前为农民提供信息的渠道看起来很多,但真正服务农民的很少。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议:一是将农业信息化作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增加财政投入;二是全面整合财政投入资源,推进“三电合一”,充分利用教委为主体的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广电为主体的农村电视服务网络、农业为主体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电信为主体的电话网络资源,实现资源、通道、终端的结合,开设专门服务于农民的电视频道和信息服务通道。通过信息化来改进农村的管理和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随着农村、农民问题的逐步解决,粮食问题可能会成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后焦点。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一是要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耕地质量不断提高。二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推广普及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应服务于农产品加工业,因为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系市场需求,一头联系农户生产,它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也就能指导农业生产,成为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的中间环节。农产品加工把农业生产作为第一车间,通过加工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再通过销售实现商品价值,这就形成了产加销的经济链,三者之间存在着制衡和循环关联,成为一种新的农业体制,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和产品质量由粗到精的历史性转变,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