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于互联网治理的议题已由“要不要治理”逐渐转为“如何治理”,各国虽有各自的信息化战略,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已变成全球的共同命题,彼此相连,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信息化
在我国信息化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对农业、工业、教育、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不仅是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也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已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当今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并在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信息化始终是全球各国发展规划中一项重要的战略课题。
以互联网为指引的信息化征程
近20年前,在中国互联网的发源地——北京中关村,一块巨大的广告牌矗立起来,“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二十年后,中国人已然走完了这“1500米”,国家的信息化战略也已踏上了一场无休止的征程,长路漫漫,虽未有尽头,但始终有方向——互联网将始终为其指引。中国是这样,世界亦然。
1、日本,着眼于普及(universal)、面向用户(user-oriented)以及独特性(unique)
“e”时代是信息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和发展的时期,属于硬件发展期,以技术为导向。二十世纪末,众多国家都推出了旨在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国力的电子兴国战略,例如我们的邻国日本的e-Japan战略。与“e”时代不同,“u”是以用户为导向,在“e”时代打下的基础上,继续升级网络,完成从“硬”到“软”的过渡。
“u”源于拉丁语ubiquitous一词,译为“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理事长村上辉康曾说:“e”时代的特点是数字化,其网络服务是被动的,它需要人找网络;而“u”时代的特点是网络无时无刻、随处随地在身边,其网络服务是主动的,是网络找人,它可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的无障碍对话。
2000年,为快速形成先进的信息通信网络社会,日本制定颁布了“IT基本法”,奠定了IT政策的法律基础。其后,IT战略本部提出了“e-Japan战略”,计划至2005年全日本建成3000万家庭宽带上网及1000万家庭超宽带(30Mbps~100Mbps)上网环境,使日本在5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化国家。“e-Japan”的提出与推行,旨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使国民能够充分、方便地使用信息网络;通过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2003年,日本提前完成“e-Japan”战略目标。之后,日本总务省于2004年5月又正式提出了以发展ubiquitous社会为目标的“u-Japan”构想,计划创造一个“u”的上网环境:网络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连接网络环境,使所有的日本人,包括儿童和残疾人,都能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同时,“u”理念还被细化为普及(universal)、面向用户(user-oriented)以及独特性(unique)三个方面,其中“普及”是让所有的人都可以方便地使用网络资源,达到人们之间的紧密沟通,旨在通过“u”的网络社会创建一个新的信息社会。
“u-Japan”战略实施过程中虽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但2009年,日本又紧接着提出“i-Japan”战略,继续实施对“u-Japan”战略核心领域的建设。由此看出,日本信息化战略紧随互联网发展变化,以求始终结合互联网这个有力臂膀,带动起全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2、美国,重点关注数据驱动型创新
20世纪90年代,美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3.5%左右,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2%左右,失业率从6%下降到约4%。经济学家把美国经济的这种新现象称为“新经济”,而新经济的出现,离不开其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带动。
PC和互联网技术大多起源于美国,其信息化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信息化之于美国,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改造传统工业的主要途径,是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领域。
1992年,IBM等13家信息企业的首脑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向21世纪迈进的美国需要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先进的信息网”,即建立信息高速公路。1993年2月,克林顿上台后,把实施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他施政的首要目标之一,发表了《用技术为美国经济增长服务——加强经济实力的新指导方针》。随后,美国政府还提出了其他有关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
美国政府大力推进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是为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
虽然互联网为美国带来了纳斯达克泡沫,但并未使美国退出信息化强国之列,相反,网络热潮消退,信息化步入结构调整过程,衰退期生产率仍保持强劲增长,企业信息化虽速度趋缓,但信息处理设备和软件存量继续增加,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展态势依旧良好。
当今,美国为确保在大数据时代仍可保持领先地位,美国不断对信息化战略进行调整、更新。2011年2月,美国发布《联邦云计算战略》,要求美国政府每年总计约800亿美元的IT开支中有1/4可以迁移至云计算;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正式宣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携手六个政府部门投入2亿美元资金,实现在科学发现、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研究、教育以及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的技术突破;2013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了“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同年11月,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又发布了《支持数据驱动型创新的技术与政策》报告;2014年10月,波士顿等32个城市成立联盟,形成了推进宽带计划的新机制。
美国的信息化战略随着世界科技的不断发展,不断调增、跟进,力求始终保持信息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美国依托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由制造业国家转变为技术与知识、品牌、服务为主的知识经济型国家。美国的信息化战略是先进的,其先进性来源于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对信息技术及产业的支持与保护,只有得到支持与保护,才可促进创新,从而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3、德国,将信息化时代特征与工业化历史进程紧密结合
德国是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经济强国,也是欧盟国家中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与美国相同,德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与支持。德国政府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中的推广应用。
1999年,德国政府之规定了“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创新与工作机遇”行动计划,开始着力推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三个目标:发展传输速度更高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实施“全民享有互联网”项目以及帮助平时接触不到网络的弱势群体也能够上网。该计划吸收了包括BMW、VW、德意志银行等德国传统大型企业,以及IT企业、工业企业等各界200多个企业参加计划。
“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创新与工作机遇”计划使德国全社会认识到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经济、教育、文化及个人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计划实施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进程加快。
为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发展所需要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德国2009年公布了“宽带战略”,2010年出台《德国ict战略:数字德国2015》,2014年出台《2014~2017年数字议程》,这些战略议程均对德国宽带网络制定了相应的任务及目标,力图通过提升宽带速度,进而打造高速度、高普及、富有竞争力的网络环境。
面对现今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德国在信息化战略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调整与部署。《2014~2017年数字议程》是由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内政部、交通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部联合推出,旨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强国”,在变革中推动网络普及、网络安全、数字经济发展。
此外,为在大数据时代全面推进信息化战略,德国不仅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加强建设,在对信息安全建设、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升级等方面大力开展推进。如2011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工业4.0”概念,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此概念以于2013年从概念转变为战略,被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和技术部正式纳入《高技术战略2020》,成为将信息化时代特征与工业化历史进程紧密结合的战略。
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时期走到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自身升级所造成的必然趋势,不论是日本、美国,还是德国均以互联网高速发展为指引,不断做出信息化战略部署与升级。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创造了“e”的辉煌,互联网自身的升级,为全球各国人民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为各国产业带来蓬勃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不会停止,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紧密相连的需求只会更加迫切。就如日本从“e”到“u”,看似只是一个字母的变化,但背后却是一个时代的更替,更是全球信息战略的变革。
互联网共治时代:“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2014年3月,美国政府公开声明,愿意放弃对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TheInternetCorporationforAssigne-Namesan-Numbers)的管理权;同年4月,ICANN各国代表齐聚巴西圣保罗,围绕国际互联网治理达成诸多共识,这不仅是ICANN发展的新篇章,也意味着互联网共治时代的到来。
国信办主任鲁炜曾在ICANN伦敦会议上说: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引领着国家的发展,创造着世界的未来。
信息化是各国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动力引擎,是互联网引领的信息化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升级,而中国提出的“互联网+”也正是对这场信息化战略升级所作出的解读。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世界各国的信息化发展新战略,都体现出综合性、渗透性、前沿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先说综合性,信息化涉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更领域的整体价值链,“互联网+”也是帮助各传统行业互联网化,涉及领域广泛;而渗透性是指信息化所具有的向全社会、全方位、全视角、全链条渗透的特点;前沿性和实践性则是指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升级、更新,如“互联网+”的本质仍是创新,为各传统领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新概念,如前面提到的智慧城市、工业4.0,以及现今发展最为迅速的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巨头们口中常提到的物联网,等等。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各国信息化战略已经形成万物互联、深度融合、跨域渗透、整合汇聚、相互促进的信息化新形态。
中国拥有占全球四分之一的网民,拥有12亿手机用户、5亿微博用户、5亿微信用户,每天信息发送量超过200亿条;中国拥有400万家网站,中国的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十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已是国民经济的增长重要支点。这是中国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也是世界各主要国信息化发展的缩影。
关于互联网治理的议题已由“要不要治理”逐渐转为“如何治理”,各国虽有各自的信息化战略,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已变成全球的共同命题,彼此相连,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鲁炜曾在ICANN演讲结尾引用了一句老子的话:“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这是针对互联网共治时代说提出的箴言,也是期许。
人类未来是信息化战略的终极目标 互联网共治时代刚刚到来,各国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不同,互联网发展程度不同,致使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分歧和争议,“如何共治”的议题任重道远。为解决共治过程中的问题,求同存异,中国在ICANN伦敦会议上提出了七点倡议,为各国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战略发展给出了建设性意见。在此,以这七点共识作为本篇结语:
一是互联网应该造福全人类,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而不是危害;
二是互联网应该给各国带来和平与安全,而不能成为一个国家攻击他国的“利器”;
三是互联网应该更多服务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为他们更需要互联网带来的机遇;
四是互联网应该注重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而不能成为违法犯罪活动的温床,更不能成为实施恐怖主义活动的工具;
五是互联网应该文明诚信,而不能充斥诽谤和欺诈;
六是互联网应该传递正能量,继承和弘扬人类优秀文化;
七是互联网应该有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因为这关系到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