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唐山,被称为“凤凰城”,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名城,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它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西临京津,东与秦皇岛市接壤。现辖2市、6县、6区、3个开发区、2个管理区,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总人口710万。这里曾在全国铺设了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生产出第一台蒸汽机车;烧制出第一袋水泥;出窑第一件卫生瓷……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唐山市遭受了震惊世界的7.8级强烈地震的袭击,震中烈度11度。顷刻之间,唐山变成一片废墟。当时,国外曾有人预言:“唐山从地球上消失了”。然而,素以“特别能战斗”著称的唐山人民以“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重建家园。震后10年,新唐山奇迹般地从废墟上崛起;震后近30年,唐山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十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2.7%%的速度递增,2004年达到1626.33亿元,2005年突破2000亿元。
2005年12月16日,当年被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述为“北方大港”,如今被河北省列为一号工程的唐山曹妃甸港通航,首次驶出25万吨级货轮。
新唐山正以勃勃生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有人说,唐山市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它丰富的资源;有人说,唐山市的快速发展依赖于它优势的地理位置;还有人说,唐山市的快速发展依赖于它雄厚的工业基础。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还在于她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五”期间,唐山市科技工作坚持“科技打造品牌,创新带动发展”的科学理念;坚持“走在全省最前列,科技工作要先行”的工作方针;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狠抓科技项目建设和科技发展环境建设,深入推进传统产业高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优势农业工业化、科技合作外向化、服务体系社会化5项重点工作;努力健全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2个体系;打造科技人才、科技合作、科技发展与公共服务3个平台。200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6%%。市级以上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6%%。唐山市先后被确立为国家区域技术创新试点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国家钢铁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陶瓷材料产业基地,连续3次被科技部评为科技进步先进市,所辖县(市)区均跨入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行列,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朝着走在全省最前列的目标加速前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五”期间,唐山市科技局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实现新跨越,为唐山这座凤凰城的展翅腾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十五”以来,唐山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打造品牌,创新带动发展”为总体目标,围绕“转变增长方式,科技工作先行”的工作主线,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使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回到家乡唐山市采访,每次都有新发现,每次都有新感觉。其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令人赞叹。
科技兴市,当先兴科技。唐山市科技局局长白春明说,“十五”期间,唐山市致力于科技发展环境建设和科技项目建设。为此,他们坚持以培育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环境,激活创新源头,转换创新机制为目标,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辉煌“十五”硕果满枝
(一)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民间三个层面的科技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如今架构清晰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建立了河北省钢铁材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整合了钢铁行业科技资源,攻克了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高钢铁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依托燕山大学实施了国家863计划“面向钢铁行业过程中的组织性能预报及智能化控制”项目;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为核心,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及装备的开发与应用力度,开展了铁水预处理工艺优化技术攻关、炉外精炼用钢包浇注料开发等一批项目,已取得了29项科研成果,其中一些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立了9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承担了高抗热震氧化锆-钛酸铝复相材料的结构性能设计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初步形成了一批新型的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基地。建立了钢铁、煤炭、建材、化工等19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围绕企业和行业发展实施了煤炭洗选及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开发等一批研究项目。建立了良种奶牛、食用菌等6个农业产业研发中心,开发了果菜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商品化处理、气调保鲜贮藏等技术、奶牛克隆胚胎移植技术研究等一批项目。
二是健全完善科技政策体系。该市积极构筑以地方科技法规为主干、相关政策为补充,具有实效的科技政策法规支撑体系,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创业的科技政策法规环境。制定出台了《唐山市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条例》、《唐山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科技政策法规和《关于做好在唐山市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中评选市劳动模范工作的意见》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建立了科技政策法规数据库,搜集、整理科技政策法规230篇,归纳为10大类。
三是打造科技人才支撑平台。结合科技计划项目的谋划、实施,坚持用项目引人才、用课题培养人才,促进了科技人才的培养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该市建立了科技专家数据库,成立了唐山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组成23个专业组,为重点项目的谋划和咨询、论证提供服务,特别是为河北一号工程“曹妃甸”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加强院士联谊,与院士合作开展了深厚含水冲击层建井技术的优化、煤与瓦斯突出和深部动力破坏的综合防治对策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设立了应用基础研究计划,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每年安排40项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设立了专利资助计划,每年安排3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发明创造,调动了社会各界开展发明创造的积极性。5年来,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3230件,获授权专利2254件,转化实施重大专利项目557项,获经济效益14.5亿元。
四是打造科技合作平台。建成了河北省技术市场和唐山市网上技术市场,并实现了与北方技术市场网站项目库对接,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对技术信息的需求,已发展网上技术市场会员达到1230家。推进了技术贸易机构建设,全市技术贸易机构发展到496家;建立了唐山市科技合作资源库。成功举办科技创新与陶瓷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唐山国际科技合作洽谈会、唐山科技成果展示洽谈暨“两环”科技合作峰会等,为技术交易、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拓宽渠道,推进了一批技术合作、技术转让。
五是打造科技发展与公共服务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建设了以科技资源网、科研仪器共享库、专利资源库等为主体的“一网八库”,实施电子政务,加强公共服务。建立了唐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形成了以唐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县(市、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及行业、专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的生产力促进体系。成立了唐山专利法律咨询委员会,根据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具体需求,开展业务培训、咨询、评估、信息、专利代理等服务。
(二)加强科技项目建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十五”期间,该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对科技的需求,实施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应用、转化项目1255项,采矿塌陷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轨道车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及财务物流一体化集成等6个项目被国家列入863计划。鉴定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科技成果467项,有529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这些成果为唐山市生产力布局的战略性转移与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谋划期的技术支持,推进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一是传统产业高技术化步伐加快。该市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钢铁、能源、化工、陶瓷、建材、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了精品钢材、优质建材、基础能源、机械制造和重化工等“五大产业基地”。抓住被国家批准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的机遇,培育建设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35家,促进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科技含量。实施了国家863计划轨道车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及财务、物流一体化集成项目。抓住被国家批准建设国家钢铁材料产业化基地的契机,大力推进钢铁工业生态化建设,促进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初步建立起了唐山钢铁行业生态化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成为国家火炬计划唐山陶瓷材料产业基地后,该市围绕陶瓷生产高温过程的节能化、产品用途的功能化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实施了日用微晶陶瓷和高档环保骨质瓷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项目,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质瓷无铅技术。
大力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主动服务于“河北一号工程”曹妃甸港区建设,深入推进了国家863计划采矿塌陷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实施了海水淡化科技示范工程、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一批项目,为构建节约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提供科技支撑。建成南湖、钢铁等4个生态示范区。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迅速。该市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培育建设了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建设成了化工、电子两个民营科技特色产业基地。推进了打捆机械人、逆变式CO2保护焊机、智能计量检测仪表、新型耐火材料和复合硫酸软骨素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到2005年底,全市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87家,比“九五”末新增133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390个,比“九五”末新增159个;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年产值达到68.71亿元,是“九五”末年的2.8倍;工业增加值24.75亿元,是“九五”末年的3.2倍。
三是优势农业工业化扎实推进。按照工业发展的思路创新农业科技工作,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工程”,构建了沿海水产养殖、平原畜牧养殖、山区果品及优势作物三大农业科技示范带,建立了生猪、奶牛、肉羊、肉牛、水产品“五大良繁体系”。加强农业优良新品种的培育引进与示范、种养关键技术的研发与集成配套、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研发三个方面的工作,培育建设年产值5000万元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5家,建设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县,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5%%。
四是科技合作外向化迈向新台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际合作方面,该市拓宽了与美国、英国等19个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渠道。在国内科技合作方面,该市推动企业进一步加强与清华、北大等10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在新技术、新工艺技术难题攻关等方面开展了互利互惠的科技合作。
五是科技服务体系社会化整体推进。建立了唐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服务机构和农民农业技术研修基地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科普示范基地为主的科普事业迅猛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服务。2005年,推广重点科技成果73项,工业科技成果新增产值3.15亿元,完成利税7213万元,农业科技成果实现经济效益12.5亿元,促农民增收3.61亿元。
奋战“十一五”再谱新乐章
即将到来的“十一五”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十一五”期间,该市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努力解决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中遇到的重大科技问题。
白春明说,科技项目建设和科技发展环境建设中能否实现新跨越是关系到“十一五”规划能否圆满完成的关键环节。为此该市以搭建平台为载体,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载体建设,大力整合优化高校、企业和民间三个层面的科技资源,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基础、科技人才支撑、科技合作、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与公共服务五个平台建设,大力加强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产业研究开发中心、民间特色科技研发机构的建设,形成配套衔接的区域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攻克解决一批技术难题,集成配套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加强科技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该市将集中突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课题。
一是强力推进传统产业高技术化进程。紧紧围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将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附加到传统产品上,提高产品附加值,调整传统产品结构;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与推广,促进传统产业生产过程现代化,使企业向节能降耗、优质高效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融合,推进传统产业管理现代化进程。
二是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将传统支柱产业纵向拉长、横向拓宽,延伸其产业链和产品链,发展新兴产业,构成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该市的区位优势,依托京津技术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群体,使之成为该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是积极推进优势农业工业化。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工程”,建设好沿海水产、平原畜牧、山区果品三大农业科技示范带。实施奶业、海水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品种更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五大农业科技专项,加快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进步。
四是积极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扎实推进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支撑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曹妃甸工业区海水淡化综合利用及科技示范工程,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深入开展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海洋资源综合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综合治理的技术攻关。以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实施一批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工程;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控制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到2010年,该市将建立起具有唐山市优势和特色、体制科学、机制合理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起高效的人才培养、使用、合理流动的环境与政策平台;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加强;创新条件和创新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全市科技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以及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相关链接:
曹妃甸工业区海水淡化综合利用研究与科技示范工程、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支撑技术集成:
曹妃甸工业区建设经国家批准,已被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列为一号工程。为更好地面向工业区建设同步提供科技支撑,唐山市科技局以海水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组织有关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了近两年的调研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该研究详细调研、分析了曹妃甸工业区的自然条件,工业区建设规划和工业区建设与发展所面临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出了曹妃甸循环经济工业区建设以及海水综合利用的思路、指导思想与目标,从企业层面、区域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了曹妃甸循环经济工业区建设规划及海水淡化关键技术问题,不仅可以指导曹妃甸工业区的建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推动我国重化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和海水综合利用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