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行——大数据:让老百姓过上"云"上的生活
来源:西江日报 更新时间:2015-08-07

   在贵阳采访时,该市工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不久前的一天上午9点,正处于交通早高峰期,道路上的车流量很大,一辆出租车忽然停在了正在执勤的市公安交管局云岩分局一中队副队长马钰面前。“车上有孕妇马上要生产了,要赶紧送往市妇幼保健院。”出租车师傅指着车上的孕妇向马钰求助。


  了解情况后,马钰赶紧向分局指挥中心汇报。中心接到汇报后,民警在分局指挥中心大屏上调取了高位摄像头,360度查看求助地点至医院的几条路段交通压力情况,通过数据分析迅速为他们确定了车流量相对较少的路线。


  接下来,中心从定位系统上找到各路口最近民警,给民警下达放行指令。从求助地点到医院一共有6个路口,出租车在马钰带领下仅仅用了3分钟就到达目的地。


  要知道,在应用大数据分析之前,在相同的时间和路段,走同样的距离,至少要10分钟以上。


  这是贵阳市交警部门利用大数据提升行政服务能力的一个缩影,也是贵阳市利用大数据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缩影。


  以往,大数据、云计算,当人们看到这些词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硅谷、中关村等地方,或者是北京、上海等先进发达城市,然而,当贵阳市民能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体会到“查询实时路况、交违法罚款、参加满分驾照学习”等便利;当连上“D-Guiyang”,全域WiFi免费共享;当“智慧旅游”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当利用“移动临床系统”,开启数字化医护的新时代……人们才惊觉云计算、大数据就在身边。


  从2013年至今,贵阳的大数据发展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已经书写了一幕幕浓墨重彩的篇章。


  摊开中国地形图可以发现,有“高原明珠”之称的贵阳,四周群山环抱,属于既不沿边也不沿海的典型内陆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由于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深、力度不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贵阳一度走上了依赖能矿资源发展的道路,产业发展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底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发展作出了必须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贵阳市作为贵州的省会城市和全省经济中心,承担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发动机”的重大使命,同时也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迫切。


  经过一轮又一轮思索,贵阳决心在大数据产业尚未形成垄断、整个行业处于竞相布局阶段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奋力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3年9月8日,贵阳市人民政府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了“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揭牌仪式,拉开了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序幕,也拉开了贵阳市大数据建设的序幕。


  随后,贵阳从强化政策带动、强化金融推动、强化市场驱动、强化外力拉动等多个角度发力,统筹推进全市大数据产业加快崛起。


  贵阳市出台了《贵阳市大数据产业行动计划》、《贵阳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提出了“一轴两基地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依托电信运营商,启动22项宽带网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总投资超过17亿元,全市互联网出省带宽从2013年的450G增加到2014年底的1500G。同时,策划和举办了全球首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围绕“大数据倒逼政府改革”和“大数据改善民生”两大主题,启动大数据民生和大数据政府治理工程。依托“7+N”云上贵州平台(电子政务云、工业云、智能交通云、食品安全云、智慧旅游云、环保云、电子商务云)及“块数据”集聚平台,打造云服务产业集群。与此同时,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产业、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金融都在加速推进。


  如今,各类创新要素正加速向贵阳集聚,贵阳正逐步成为“互联网+”时代创业和投资者的首选地。贵阳市也积极发挥勇于创新、敢于试错的精神,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六个突破:率先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率先举办全球首个大数据为主题的大型活动、率先建设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率先设立大数据交易所、率先设立众筹金融交易所、率先成立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


  下一步,贵阳市的目标是到2017年,全面建成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中国数谷),成为全国大数据内容中心、大数据服务中心和大数据金融中心,实现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2000亿元,绘就一副加快发展、加快转型的美丽“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