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两会”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7月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推动信息化技术与现代产业跨界融合,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力指明了方向。湖北作为农业大省,拥抱互联网将成为我省农业未来发展的新出路,也将成为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也将是我省跨向农业强省的后发制胜的绝佳契机。
坚持问题导向认识“互联网+农业”
——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日益明显,农业转型升级迈向“4.0”。近些年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动大批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留守老人和妇女成为当前农村主要劳动力,导致农业专业化分工难以深入推进、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难以推广、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农业发展受到瓶颈制约。从农业的发展态势来看,“1.0的小农生产、2.0的机械化生产、3.0的精确化生产”正在向“4.0的智能化生产”快速迈进,人与机器的互联互通,精准化、智能化农业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对劳动力的依赖,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农业资源环境压力频亮“红灯”,可持续发展需要智慧农业新模式的示范推广。2014年,我省以全国3%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4.26%的粮食、5.84%的棉花、9.72%的油料、5.05%的肉类和6.72%的水产品,粮食实现“十一连增”,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油菜籽、蔬菜、水果、茶叶、肉类、水产品等多种农产品产量创历史新高,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态严重透支的问题日趋明显。农产品的旺盛需求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智慧农业的发展,推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模式集成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易碎品”,运用信息化手段健全完善全程可追溯系统成为当务之急。虽然近年来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但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易碎品”,社会期望值很高,保持高水平的稳定预期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推动监管过程透明化、监管评价实时化,完善监管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互联互通监管新模式,是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最可靠防线。
——农业比较效益难以提升,跨界融合为农业发展提供新动力。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务农比较收益不断下降,迫切需要进一步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资本下乡、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有望加速改造传统农业,改变传统的产供销模式,真正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比如,荆门市在屈家岭管理区的蓝莓基地和黄桃基地实施智能灌溉物联网建设,管理员通过手机实时上传大田数据,并获取分析结果,实现网络控制基地设施,进行灌溉、施肥等田间管理,可节省用工30%-40%,年增经济效益25.19万元。
以用为要谋划“互联网+农业”
——构建“互联网+农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根据各地农业农村特点和应用需求,加强涉农部门协作,促进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资源整合,围绕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以及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三农”服务等方面,构建由“一个中心、N个系统”组成的全省“互联网+农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全省“互联网+农业”的大数据应用公共服务,提升农业行政管理水平。
——推进智慧农业的示范应用。贯彻落实全省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完善12316信息服务体系,完成以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的全省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业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实施大田种植、设施园艺、养殖业、农业信息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促进工程,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发展。
——实施信息进村入户。根据农业部的部署安排,充分利用我省农村网格化的基础资源,启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把信息进村入户打造成“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我省农村落地的示范工程,重点做好公益服务上线、丰富便民服务内容、推进电商进村落地、提升培训体验效果、探索创新信息监测预警方式、建立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强化风险防控制度建设、加快研发运行统一平台等重点工作。
——做强12316服务品牌。举全系统之力,合力打造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品牌。充分借鉴辽宁、河南等地的经验,着力打造省级中心平台,带动市州分平台提档升级,推动虚拟平台向县乡村延伸,拓展12316信息服务功能,逐步构建技术同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平台体系,实现12316服务纵向延伸服务到村、横向跨区域互联互通。加大用户资源开发,注重汇集农户、生产经营主体、各类服务队伍基础信息并建立嵌入服务过程,为农民和社会各界提供精准服务。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大力培育农业电子商务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进入我省农业农村领域,加大对本土农业电子商务企业的扶持,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自建农业电商平台,与第三方电商或物流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销售,力争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农业电子商务企业。推进互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编码管理、包装标识、仓储、冷链、物流等环节的应用,实现仓储、物流、配送的高效管理,发展最快速度、最短距离、最少环节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建立电子化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推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和完善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服务站、农村网格化管理点、村级综合服务社等设施与资源,推动村镇电子商务发展,力争“十三五”末期,全省60%以上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的个体私营业主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全面提升全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项目支持落实“互联网+农业”
——统筹谋划项目建设。以现有项目资源为基础,与省级农业应急管理系统对接,按照“1+N”(1个省级综合平台,集成现有行业系统,若干市县综合平台)统筹规划设计全省智慧农业项目建设,新增集成湖北省农业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农业生产经营监测预警及决策系统、农业市场信息预警系统、12316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综合服务系统、农业物联网综合支撑服务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库系统、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系统等十大系统。进一步完善市州、县市基础网络平台建设,完善以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等为代表的专业数据库建设,实现以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系统为基础,提供涉农信息整合、数据交换、文件共享、应用共存。
——分阶段重点推进实施。以建设省农业厅农情中心(农情会商室)为突破口,高标准、高起点实施一批农业信息化和“互联网+农业”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项目,率先在2-3个县按照“六有”标准整县推进,尽快形成规模,降低运营成本、发挥规模效应,力争利用一年的试点时间覆盖到试点县的所有行政村,努力把益农信息社建设成为服务“三农”的第一窗口和知名品牌。争取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提高各级农业部门的政务信息化水平。加强与电信运营商、IT涉农企业、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的战略合作,探索引入市场化机制,逐步构建以12316热线为纽带,村级信息员为窗口,乡镇信息点为依托,县有服务中心、省有云服务平台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开放融合推动“互联网+农业”
——深刻认识当前发展态势。当前我省智慧农业正在向应用示范快速迈进,以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以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以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呈现梯次推进的发展态势。要依托互联网技术以及思想的应用,从金融、生产、营销、销售等环节升级改造传统的农业产业链。
——用互联网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应以“互联网+”为载体,推动农业生产、组织、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创新,引导农业跨产业、跨行业融合,催生新型业态,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市场化水平。
——明确“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尽快开展针对我省“互联网+农业”的战略性研究,指导“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开发与利用。加快制定“互联网+农业”技术发展路线图,实现基础领域和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推进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创新。按照“谁设计、谁建设、谁经营”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多方投入的投融资机制,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资“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达到建设标准和要求的应用示范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补助,确保“互联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