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完善国家农业信息化顶层设计
来源:人民政协报 更新时间:2015-08-21

   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三农”领域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滞后。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涉农部委间信息化协调不够,涉农信息碎片化;地方涉农机构各自为政,农业生产缺乏统一的信息指导。各类涉农主体之间的数据流动性较低、信息的共享程度严重不足、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质量偏差较大;数据中心多按行政区划或产业类别设立,缺乏区域间联动和与基层互动,指导性差;信息采集和抓取,数据处理分析等方式落后;大量实用信息沉睡,信息发布滞后,缺乏权威发布平台。

  笔者认为,需进一步整合区域农业信息资源,完善国家农业信息化顶层设计,通过打造区域性农业大数据中心,建立区域农业风险预警体系,精确服务“三农”,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完善国家农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构想

  我国农业区域众多,环境资源条件复杂,众多涉农部门各自拥有独立涉农信息机构,各自为政的结果是农业生产指导信息碎片化,国家决策机构缺乏真实的大数据支撑。

  要彻底解决数字化农业最后一公里问题,就迫切需要农业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国土部、水利部、气象局、林业局、海洋局等多部门联动,共同设计国家农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打通部门信息壁垒,打破按行政区划和功能区划设立大数据中心的惯例,按我国农业区划搭建具有权威性、先进性、综合性和公信力的国家农业区域全方位数字化服务平台。

  根据国家农业区划建设国家级十大区域农业大数据中心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根据农业生产条件、特征和发展方向、重大问题和关键措施及行政单位的完整性等原则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国家级十大区域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即按此区划设计,分别在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和海洋水产区等十个农业区划设立区域农业大数据中心,有针对性地提供区域一体化大数据服务,同时建立区域性农业预警机制。

  农业区划是管理和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提出农业信息化对接区域农业的解决方案,是农业信息化和互联网大数据领域划时代的理论突破,解决了农业大数据精确抓取和定点发布的核心关键。根据我国农业区划建立十大农业大数据中心对农业生产一线是最接地气的数据采集和指导中心,对中央决策部门可提供最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农业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运营

  农业大数据可分成大数据科学、大数据工程、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十大农业大数据中心主要功能包括发布区域内涉农信息,提供数据服务。内容涵盖基于位置的农业气象、农业水利、农业地理、农业物联网、农业生产资料、农技推广、区域市场、农业保险、农村电商、农村物流等与农民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信息和服务。为简化信息发布程序,方便农业生产,一期可分别上线区域农业五大电子地图:区域土地资源数字化地图、区域农业气象水利电子地图、区域耕地数字化施肥电子地图、区域农业资源数字化地图、区域农业风险预警及防范电子地图。

  为此,需要所有涉农信息主管部门的通力协作,大数据中心也要根据本区域特点开展特色农业数字化服务。如开通直通各农业主管部门的数字接口,随时提供决策部门所需的各类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为农民和农业合作组织等农业生产者提供基于移动客户端的数据接口,农民无需接收任何培训即可通过手机即时了解市场动态、政策通知情况和最新农业气象水利等实用信息;根据本地农业环境特点定制开发微区域农业物联网技术,有针对性地服务区域内农业生产主体;由于本区域农业资源环境相近,可实现区域大数据联动,作为区域农业一体化的先声。

  区域大数据中心可由涉农央企和大型涉农企业牵头,国家农业主管部门监督协调,汇聚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由专业的技术、运营、资本团队负责平台的运维,以“数据+市场+资产+保险”的运营模式整合涉农资源,盘活农业资产,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同时区域大数据中心也是区域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心,为区域农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前景展望

  国家级十大区域农业大数据中心通过顶层设计来整合国内农业数字化资源,推动农业大数据进田间、进农户、进企业、进市场、进政府,实现了农业大数据从抓取到汇总分析再到精准应用服务的良性循环。同时,区域中心利用“互联网+”信息对接田间地头;利用“互联网+”金融(农业数字化基金),解决农业发展短板;利用“互联网+”生产资料整合农业生产资源;利用“互联网+”商业实现城乡电商一体化;利用“互联网+”物流提升农村物流水平,涵盖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全部核心问题,满足了国家层面的精细化管理、基层农业部门数据化服务、农民看图种田等宏伟愿景,是我国农业产业的数字化飞跃,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变身成为农业强国的强国梦。建设国家级十大区域农业大数据中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