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广州有两张“金名片”,一是高达610米的广州塔,亚运会后广州塔代替中信大厦成为广州城市宣传的新形象,高耸入云的塔尖,拔高了广州的城市地平线。一是腾讯微信,微信团队组建5年时间,活跃用户超5亿人遍及大江南北,“连接一切”的微信,提升了广州互联网产业地位。
广州为什么能够诞生微信?位于深圳的互联网巨头腾讯,为何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武器”微信总部落子海珠琶洲?在微信企业再度选址之时,广州如何洞悉微信商业前景,没有错失机会?
对于上述问题,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广州具有区位、人才、创新氛围等若干优势。比如,作为华南地区高校和院所聚集的广州,这里从来不缺乏互联网人才;作为千年商都的广州,历来重视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中国互联网发达城市的广州,从来未曾与互联网产业脱节过,甚至可以说是中小微互联网公司的沃土……
诞生了微信的广州,未来同样是其他新兴业态公司的创新沃土吗?这一问题依然值得深思。
微信诞生了
微信就诞生于这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并落户昔日的黄埔古港所在地——琶洲岛,成为了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连接一切”的核心资源。
广州,这座千年商都,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辖内海珠区黄埔古港曾因“一口通商”而成为世界级航运中心,一直洋溢着“互联互通”的精神气质。
微信就诞生于这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并落户昔日的黄埔古港所在地——琶洲岛,成为了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连接一切”的核心资源。
谈及微信,不得不提其创始人张小龙,他用10年时间在广州完成了从程序员到产品经理、再到管理者的角色转换。
1994年,研究生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小龙受邀来到广州。彼时的广州是国内不可多得的互联网创业高地。
在广州走入第一波互联网浪潮之时,张小龙在这里开启了他的互联网工作生涯。他的第一个东家是目标思维软件公司,从事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的研究开发。由于种种原因,目标思维公司后来解散了。不过,这一时期的磨练使张小龙的软件开发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不久之后,张小龙就开始开发Foxmail邮箱,这款后来被腾讯收购变成QQ邮箱的产品,也是孕育微信的“沃土”。
2000年是互联网泡沫开始的第一年。年初,张小龙将Foxmail卖给博大公司。
2005年,中国国内互联网用户刚刚超过1亿。当年3月,腾讯收购Foxmail时,Foxmail用户已经达到500万,版本更新至Foxmail6.0beta1。
从1994年研究生毕业到2005年被招入腾讯麾下,张小龙呆在广州积累10个年头的工作经验。
马化腾将张小龙招入麾下后,并没有让他到深圳报到,而是允许他和他的团队继续留在广州。这个特区般的待遇一直保持到现在。基于此,张小龙组建了腾讯广州研发部。
成为腾讯明星产品经理的张小龙,其间四处突围尝试创新,直至2011年微信上线。
2010年,国内互联网业正向移动端发力,当时全国智能手机拥有量超过3亿台。国内开发基于手机移动端的即时通讯系统工具已经出现白热化格局,“飞豆”“有你”“口信”等功能类似产品已经进入市场,腾讯更是在积极地推广手机QQ以争夺市场。
2010年10月,一款名为Kik的手机APP引起业内关注,上线15天收获了100万用户。Kik是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实现免费短信聊天功能的应用软件。
一天晚上,张小龙在看Kik类的软件时,产生了一个想法:移动互联网将来会有一个新的即时通讯软件,而这种新的即时通讯软件很可能会对PC用户端的QQ造成威胁。他想了一两个小时后,给马化腾写了一封邮件,建议腾讯启动即时通讯研发。马化腾很快回复了邮件认同这个建议。
微信后来的成长过程已经为大多数人所熟悉。2010年11月19日,微信项目正式启动,十几名研发人员来自QQ邮箱团队,被张小龙关在“小黑屋”里搞开发。
2011年1月21日,微信发布针对iPhone用户的1.0测试版。微信由此呱呱坠地,在广州诞生了。
2012年3月29日,微信的用户数突破一亿。从零增长到一亿,微信用了433天。相较于Facebook花费52个月时间达到一亿用户的时间,微信快了数倍。
2015年,腾讯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QQ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达到6.03亿,比2014年同期增长23%;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5.49亿,比2014年同期增长39%。
今天的微信不仅是移动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件,更成为“连接一切”的端口。
微信从诞生到成长为具有“连接一切”这一精神气质的产品,每一步均和广州这座具有开放精神的城市相得益彰。
如今,微信周边形成了软、硬件平台生态圈。微信开放平台业务,大量中小微企业通过与微信合作,迅速提高产品利用速度,就像尾随巨鲸的鱼群一样,借助领航者的水流前进。
当前,广州有数百家企业正在进行这项对接,推出了微信政务订制、商家微信平台推广、智能家居和穿戴开发等。
在广州,一家微信硬件企业生产出了粤通卡—充值易设备,这个巴掌大小的设备植入微信硬件平台AirSync蓝牙协议,为粤通卡实现空中充值。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微信应用团队为其开通了微信医保付费服务,医保用户事先在微信上绑定自己的医保卡,在挂号、缴费时便可自动完成医保支付部分和自费部分的费用支付,节省排队缴费时间。
微信显现
“蝴蝶效应”
2013年的微信,虽然自身还未找到商业盈利模式,但已经显示出它惊人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海珠如何对接这个未来的“巨无霸”互联网公司?
海珠区政府做出一个决议:密切关注微信成长,但不让体制内力量过多干预企业的市场行为。
2013年,张小龙将腾讯广州研发部团队整体带进海珠TIT创意园,一口气租下6幢由广州纺织厂旧厂房改造的办公楼。
微信进驻TIT一开始并未惊动海珠区政府,直到TIT创意园区负责人将这一消息转告给海珠区招商部门。调研了微信TIT公办楼后,海珠区政府着实受到了不小的震撼:花费重金聘请专业装修团队,将办公室环境打造成美国“硅谷”式办公环境。张小龙希望给团队营造一处环境幽静适合极客办公的场所。
2013年的微信,虽然自身还未找到商业盈利模式,但已经显示出它惊人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海珠如何对接这个未来的“巨无霸”互联网公司?
海珠区政府做出一个决议:密切关注微信成长。
2014年,广州“四馆一园”建设拆迁不断深入,TIT创意园部分办公楼被划入拆迁范围,其中有两幢微信办公楼,分别是QQ邮箱研发楼和行政楼。已经习惯于TIT创意园创新氛围的微信,找到政府请求在办公场所上给予支持。
海珠区科工商信局一位负责人回忆道,想不到地方政府首次为微信服务,便是这样的难题。海珠区政府很快作出了决定,想方设法给微信团队解决办公场所。当时有三个建议解决方案。
第一个建议方案出自微信,建议“四馆一园”拆迁做出适当调整,绕过TIT区域。这个建议无法实现。
第二个建议来自海珠区政府,建议在琶洲广州信息港找一个合适地块给予微信修建办公楼。这个提议也不了了之,新修一处办公楼耗时耗力,微信团队更希望留在TIT内。位于珠影对面的TIT创意园,交通便捷、生活配套齐全,是广州中心城区不可多得的集设计、创意、交流为一体的园区。
第三个建议来自政府、园区和微信的共同提议,在TIT园内挤出两处新办公场所,这同样困难重重。当时的TIT创意园成为广州创意公司最青睐的办公场所,办公室出租已经饱和。
在政府、园区的数次协调下,一家服装企业用于T台秀的场所让出来,另一家会所也作出让步。微信马上对新办公楼进行装修,今年5月份,微信受拆迁影响的办公楼搬入,等待已久的拆迁队伍才进场作业。
而早在1999年,阿里巴巴曾试过将总部迁往上海,迁沪不久,马云发现上海商务成本过高、企业文化难以融入上海,而同时杭州软实力在不断提升。2000年,阿里巴巴重返杭州,就此做大做强。上海政府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何上海产生不了阿里巴巴?
广州没有让微信离开。微信坚持不搬出TIT创意园的决心,意外的为广州带来了“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
在为微信协调新办公场所中,海珠区政府认识到,TIT创意园对于微信来说,毕竟池子太小,未来这条大鱼还要空间腾挪怎么办?
微信的能量已经显山露水。8月19日,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跟随广州创新发展观察在调研了微信后,毫不吝言褒奖其为高于“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的“龙企业”。
海珠区作出大胆建议,为微信一步到位解决企业发展所需空间。
今年3月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举办之前,广州市、海珠区两级政府频频接触腾讯。很快,腾讯将在海珠琶洲拿地建微信总部的消息对外传开。反复沟通后,广州和腾讯得到双赢结局:微信团队留在广州,广州收获一家高速发展互联网企业。
环顾海珠琶洲,当时只有琶洲A区地块平整,没有拆迁困扰。腾讯微信总部的到来引发了“蝴蝶效应”。唯品会、UC浏览器(随后被阿里巴巴收购)、YY语音和环球国际组团游说广州,成功在琶洲拿地建立总部。随后上海的复星集团和国美也加入了抢摊琶洲行列。至此,一个全新的“琶洲互联网集聚区”从无到有闪亮登场。
广州土壤能否带来
创新“连锁反应”?
开放包容已成为广州的基因。两千年来广州一直处于开放前沿,与生俱来包容创新。广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成为华南地区不可替代的创新创业沃土。
广州为何能诞生微信?广州土壤能否产生第二家微信企业,能否培育类似微信的新兴业态公司?
“很有趣的是,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互联网浪潮,广州都是走在前面的。”腾讯公司内部人士如此评价广州的互联网基础。
从163邮箱开始,20年前的广州就已经走在互联网时代的前列,从未与互联网浪潮脱节。广州在第一波互联网浪潮中诞生了网易、21cn等公司,在门户时代和北京遥相呼应,站在了互联网浪潮之巅。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广州也没有落下前进步伐,相反还成为了微信、YY语音的诞生地。
对此,上述人士认为,这得益于广州为创新提供的开放包容的环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这种开放包容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基因。“广州2000年前就是这样,十里洋场也是在广州,最早开设通商口岸也是在广州,广州与生俱来包容创新。”此外,而且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成为华南地区不可替代的创新创业沃土。
春江水暖鸭先知。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广州是否为一处创新沃土,企业最有发言权。
广州杰特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感受到了广州迫切创新的愿望,这是广州较早一批推出订制政务微信的专业服务公司。
2014年,大学毕业一年的闫宇琨来到杰特公司,担任微信项目经理。他的第一个订单是为海珠区政务办的“海珠政务”官方微信公众号作量身订制服务。
2014年前后,国内各地政府力推微信电子政务服务。便捷的政务服务正成为政府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一个窗口。
彼时大部分官方微信服务号还停留推送信息和预约查询的简单功能。而海珠区政务办向闫宇琨提出一个超前的要求:“海珠政务”微信必须保证实现“能办事”的功能。
在闫宇琨等技术人员的努力下,2014年7月15日,“海珠政务”官方微信号上线。企业通过微信上传审批证明文件的照片,即可实现前后台同时办理和审批包括劳动保障年审、人力资源服务许可、道路运输经营许可等280多个企业及个人服务事项。过去逐一填写表格、递交材料审批等流程全部在微信上办妥,省去了跑腿和排队轮候的时间。
很快,这项便捷的服务引起海珠区内众多企业的兴趣,企业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服务要求。目前,“海珠政务”推出2.0版本,实现了微信问询功能。按照计划,未来的“海珠政务”还要推3.0版,政务微信将连接各个街道的政务服务大厅柜式终端机,实现终端机出具证明等功能。
将创新理念深入到政府管理和服务之中,广州的创新土壤如何给创新企业带来“连琐反应”?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认为,政府要长期促进社会形成自主创新的氛围,取决于一种有效运行的经济机制,它可以将勇于创新的政府带入持续而迅猛增长的轨道。
学界专家认为,广州要持续保持创新,培育出更多微信类型的创新企业,应该在全广州营造创业文化、鼓励人才流动和聚集,同时积蓄资本力量,在完善发现创新、支撑创新、集聚创新和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上积极作为。
当前,广州持续创新需补齐金融短板的呼声渐高。广州的金融建设在过去十几年确实落后了,既缺乏能级之“高”,也缺乏辐射之“远”。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当前,广州应该补齐的创新短板是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及产业发展提供真金白银的资本服务。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认为,各类风险资本和基金对广州急需资金支持的初创期和成长初期科技企业的投入较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仍显滞后,要培育领军企业,“金融与科技创新相关产业必须进行无缝对接”。
微信成长时间表
2010年
国内互联网业正向移动端发力,当时全国智能手机拥有量超过3亿台。国内开发基于手机移动端的即时通讯系统工具已经出现白热化格局,“飞豆”“有你”“口信”等功能类似产品的加入已经进入市场,腾讯更是在积极地推广手机QQ以争夺市场。
2010年10月
一款名为Kik的手机APP引起业内关注,上线15天收获了100万用户。
2011年1月21日
微信发布针对iPhone用户的1.0测试版。微信由此呱呱坠地,在广州诞生了。
2012年3月29日
微信的用户数突破一亿。从零增长到一亿,微信用了433天。相较于Facebook花费52个月时间达到一亿用户的时间,微信快了数倍。
2015年
腾讯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QQ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达到6.03亿,比2014年同期增长23%;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5.49亿,比2014年同期增长39%。